武汉地名故事之三——武昌篇

As.D

<p>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今天,我们寻访武汉地名的故事,就仿佛在还原武汉千百年来的历史风情。</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武昌的由来</span></p> <p>  武昌 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p> <p><b style="font-size: 20px;">武昌老地名的前世今生</b></p> <p>  走在百年前的街道上,步履轻盈而优雅。铛铛作响的电车,从黑白照片里开出来,福邦号武昌皮店、伍亿丰杂货店、洋行、人力车……灰白长衫和优雅旗袍熙熙攘攘。古城还在,人间烟火依旧,串起这些历史的,除了守望千年的天边月,还有这一条条的古城道路……</p> <p>  武昌路位于武昌区阅马场之东。南北走向,南起武珞路,中经武昌洞(俗称蛇山洞),北至民主路,长约500米。清光绪30年(1904年),湖北巡抚端方派3000士兵于蛇山凿石开路,自南至北,做工34天,修路567米。此即武昌路的主体,1912年稍加修整。因多年雨水侵蚀,不久山洞终于坍塌,阻塞交通。1927年改以钢筋混凝土扩建,武昌洞重新成为通道。都督黎元洪手书“武昌洞”三字刻于蛇山洞南洞口,现“昌”字尚可辨。</p> <p>  解放路是武汉三镇最古老而又颇负盛名的街道,它历来是武昌城区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此路古为南湖堤,宋时长街已初具街市规模;清时期长街是连接武昌城西门与东门的要道,解放后改为解放路。解放路南起解放桥,北至中山路北段,中间横穿紫阳路王府口、彭刘杨路口、大成路路口、武汉长江大桥引桥、司门口与民主路路口和中华路路口及自由路路口。解放路因形成历史较早,因此,历代的文化古迹有不少分布在这条路上。</p> <p>  民主路位于武昌蛇山北面。民主路处武昌中部,沿蛇山北麓东西延伸。历史上它是唯一贯通武昌水路两个城门的大街——从汉阳门到忠孝门,因而是武昌的中心。该路的起点汉阳门,历史上长期是武昌到汉口的主要水路交通要道。清末察院坡一段,新旧书业在此集中,形成武汉三镇最早的文化街。光绪二十八年湖南新化邹代军、邹永喧父子开设了我国最早的舆地图社——亚新地学社,后在察院坡自建大楼继续营业。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等7人,在武昌抚院街龙神庙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该路小东门外过去有教会学校圣希理达女中,解放后改为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p> <p>  武珞路位于武昌蛇山的南面。西起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末端,沿蛇山、洪山东行至街道口与珞喻路、珞狮路相交处为止,东西走向,全长4900米。该路阅马场区片,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近两百年来,湖北、武汉人民在此进行革命活动,因此人们把阅马场称为革命的广场。辛亥革命时,幸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就设在广场的红楼,成为革命军指挥部。离此不远,北侧由湖北省教育学院,清末是方言学堂;南侧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清末新军的营地,称为左旗。武珞路中端洪山南麓有施洋烈士墓,是1953年武汉市总工会为纪念共产党员施洋烈士而修建。此路段还有宋代的兴福寺塔;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伐军叶挺独立团攻取武昌城牺牲的官兵公墓;有灵济宝塔;有武汉地区四大佛寺之一的宝通禅寺。</p> <p>  粮道街位于武昌区花园山与胭脂山之间。东西走向,东起中山路,西至中华路、青龙巷、得胜桥相交处,全长1422米。清代在此设粮道署衙(今文华中学),故此得名。原东段胭脂路至中山路段称巡道岭。解放后两段合并,统称粮道街。1967年改名中华路,1972年恢复原名。</p><p> 此街历史悠久,清代有江汉书院(今武汉中学)。东段261号武汉中学,原为1920年由董必武同志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是武汉市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活动的重要场所。1929年改为湖北省立第二小学,1940年改为十四小学,解放后改为粮道街小学,1965年恢复为武汉中学,现为重点学校。董必武旧居在此附近。西段文华中学,原为私立中华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1912年创建,与天津南开大学齐名。陈独秀、杜威等中外学者都来此讲学,恽代英曾在此校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原巡道岭9号同兴楼,辛亥革命前曾是共进会所办的秘密联络点。此街265号为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项英1920年前后的故居。</p><p> 清末此街有著名米家船裱画店,其学徒胡海卿后自开宝晋斋,以独特工艺发扬光大汉裱艺术。百年老店伍亿丰位于本街与胭脂路交叉路口。伍亿丰是武汉最早的一家杂货连锁店,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p> <p><b style="font-size: 20px;">有趣的地名故事</b></p> <p>司门口的由来:</p><p><br></p><p> 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出所阻,止于蛇山南麓。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坏"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门口,但仍习称山北一段为司门口。</p> <p>水果湖为什么叫水果湖:</p><p><br></p><p>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p> <p>昙华林的由来:</p><p><br></p><p> 昙华林位于武昌花园山北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清代古巷,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长1.2公里。原指东段,1946年将原来的正卫街、游家巷并入,沿袭至今。</p><p> 昙华林的得名有两说: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多植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两字通用,故名昙华林;一说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称为昙华林。</p><p>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湖厂总督林则徐在此巷内建丰备仓。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天主教会在此开办文华书院(后改文华大学)、圣若瑟医院(现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仁济医院(解殊后并入市三医院)。清末,这里是革命团体日知会、育英学社的活动基地。1926年10月,北代军攻克武昌城后,北洋军阀的湖北省督军陈嘉谟、军长刘遇春躲人巷内文华大学,北伐军包围该校,迫使校长孟良佐交出他们。抗日初期,郭沫若带领的一批抗日宣传队员曾住此巷83号原军阀夏斗寅的旧宅内。抗日胜利后,文华大学改为华中大学,解放后并入华中师范学院,后迁桂子山。</p><p><br></p><p><br></p> <p>阅马厂曾是阅马场:<br><br> 阅马厂位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广场。武珞路以此为起点,横贯广场的中部,向东伸展,西北与长江大桥的引桥公路相连,西南与彭刘杨路相通,是连通武汉三镇的主干道。<br> 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br>  三百年来,这里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688年6月,武昌发生兵变,推举夏逢龙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设指挥部于阅马厂。1853年元月,太乎天国攻占武昌,在阅马厂塔台宣讲革命道理。辛亥革命时,设武昌起义军政府于阅马厂北部的红楼,并在南部塔台拜将,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厂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北伐军攻占武昌城后,武昌人民在此集会,庆祝北伐胜利。此后又是人民庆祝抗日胜利、武汉解放的场所。1981年在这里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盛大活动。<br></p> <p>积玉桥原是鲫鱼桥:</p><p><br></p><p> 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1931年石桥毁坏,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头桥面的桥梁,1938年又毁,现仅残留桥基,尚可依稀辨认。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则沿用至今。</p> <p><b style="font-size: 20px;">揭秘上期地名</b></p> <p>答案分别是:</p><p><br></p><p> 武珞路,虎泉,司门口,湖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