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话沧桑

木木的爷爷

<p>开言先说黄泽关</p><p>黄泽关位于左权县羊角乡东边。早在战国时期就在黄泽岭上建造华夏民族最早的内地长城。据《方治舆记要》,在唐朝初设关寨,宋元明清设立巡检司,西南方向设驿站(石灰窑古村),清顺治十二年在此关屯兵。</p><p>黄泽岭是一道西北至东西走向的山岭。岭顶狭长而平缓,东南两侧为悬崖,山势陡峭。极为峻险。一条石经古道沿岭顶曲折而下,直达深谷谷底(武安盘根村)。是连接山西河南(古代武安称河南)。是通向河北的古商茶马道。</p><p>黄泽关建于唐朝,依岭顶山势而筑成。关城南北长200米左右,北边最窄处宽约30米,南侧最宽170米左右,地似三角形。建关原有南北两道城门(称南北城门)。外围由当地的火山岩而砌成。城内曾有众多的庙宇殿堂,并有许多石碑而记载。现今城关围墙所剩无几,南门己塌,北门尚存。</p><p>北门为砖券拱形门洞,洞门额上嵌有石雕文字,雕刻横书《飞登盘云》四个大字(史料所查)。现石碑己失。关门城望楼三层,两翼石墙筑垒,至个关堡门洞依在,现存关堡图碑石。大多古迹在"文革“时破坏。</p><p>黄泽关城北门外原是一道徒峭山涧,古人用石块在两个山头间架起一道宽3米左右的甬道,出入城门的人行必经通道,易守难攻。入关内是大片良田,可供当时屯兵守关者养植农耕,丰衣足食。即便在战乱时如有人马被困围也能自给自足。</p><p>因此黄泽关自古以来是理想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晋翼古马茶商道的沧桑见证。</p> <p>残留城门</p> <p>关堡图碑石</p> <p>九九十八盘,越走越心寒,弯弯石径道,光溜石头显。</p><p>十八盘原属古驮道,是晋商古道组成部分,古辽卅(现左权县)与古河南(现武安县)通商与通迅必经之路。不管是关岭,又是川川圪梁,无不体现它的史载幸酸,更有传说启迪后人。</p><p>我记得小时候,随父亲徒步十八盘,弯道处有一怪石很象鱼头。可能走上坡路费体力,就在这鱼石旁边小休片刻。父亲说起了鱼头故事。这是块鲤鱼石,只现头不见身,它的半身深深地埋在地下,寻找机会跳过对面天门,只要跳过天门就能成龙。这事被皇帝知道了,可不能让鲤鱼成龙。就派出风水先生,走访走访,看有没有此事,如确有其事,想尽办法坏了龙脉。于是风水先生,爬山涉水走访到此,寻找到这一带的山里主人。说你们这里山景不但奇观,也是难找的风水宝地。假如从上到下修十八个盘,山主家能出真龙天子。山主人听后,心里又高兴又舒坦,这真是世代修道巴不得的好事儿。他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话,忙从四邻八乡招集山民,按风水先生设计划,修筑十八盘。待工程完成后,风水先生就进京交旨去了。</p><p>十八个盘的呈现,即便鲤鱼跳出,就进到盘中,那就成了盘上的一道菜喽,怎能谈得上大有作为呢?还能成龙吗?黄河弯上有鲤鱼跳龙门,十盘中也有鲤鱼跳龙门。传说启示:只要人们去不断地改造自然,就能安居乐业。</p> <p>十八盘</p> <p>十八盘省道</p> <p>黄泽岭沿古商道石径路弯弯曲曲而下,有时在险峻的圪梁,有时绕过棘针灌木丛,有时走过悬崖峭壁,有时步入云梢?真乃奇险。在没有省道以前,上辈门都经历过十盘路的艰难历程,它是通往武安的唯一通道。在这通向河北武安的必经路上,留下无数商人的难言之隐,留下很多过往者的辛酸,更留下许多绘声绘色的古老传说。</p><p>话说宋太宗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到十盘上,因灌木丛的倒挂圪针刺进他的战袍,很是生气,怒火冲天,对天开言"今后在此地不需圪针倒挂",而下今放火烧了十八盘,又翻马而腾直驰而上,全虫挡道,惊慌奇马,赵匡胤急中生智,抽出身后宝箭,箭搭弦,拉满弓,嗖嗖嗖,一箭向东一箭向西,箭带火光,可把全虫吓得紧爬岩石,动弹不得。以后留下十盘上没有到倒圪针的灌木丛,火烧后的地方尽是溜光石溜光溜光的(据地质考证,溜光岩石是这一带的火山喷发的岩浆而形成)。坐马腾空的地方留有马踏掌印,一箭东一箭西后得名东箭沟(东涧沟)和西箭沟(西涧沟),全虫挡道的地方叫蝎子盘,在光溜的石头有老蝎的图案。</p><p>美妙而动听的传说,也是从古到今人们与天斗与地斗,克服自然困难去战胜改造自然不息而奋斗。</p> <p>羊角山</p> <p>宋太祖沿石行小路带领一哨人马,翻越十八盘,登上黄泽关瞭望楼向西眺望,引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地,周边群山环抱,西面羊角山甚是险峻奇观。长叹一声:"这里真乃蓬莱仙境也,如我登基可在此建都"。于是今部下用马拉石滚沿开阔地带碾压一圈,硬是碾压出一个万倾坪来(现在泊里坪)。碾压一圈后,人马停了下来。赵匡胤看石滚在此不方便,他又往西南方向一望,有块不大不小的平地,又今部下把石滚抬到西南方向,石滚在西南小平地这么一放,不知是天意?竟然压出个百亩坪来(后来人们称天石坡,石灰窑古村地方,因为有皇家商道过此地,又得名关南坡,古建车马店)。宋太祖下得望楼台,徒步向西走了一段路,因一泡尿逼得停下在一处撒尿,这可了不得,一泡尿竟然真往地下钻,留下个无底地洞来,匡赢身边有位风水先生言道,此地不留风水是假穴地,不能在此建都。你可不要小看这个无底洞,(以后这个无底洞称枯井,后来地质队发现是火山溶洞,里面有奇观的乳化石,很有观赏价值,正待开发),要是天降大雨,泊里坪一带洪水大都从这无底洞流走了,保住了羊角河下游村庄的平安,以后人们称这无底洞为枯井意思是装不满的水井。于是在当地流传一句名言一一你是泊里枯井(意思是贬低贪得无厌者,永不满足的人)。</p><p>撒金桥来历一一宋太祖离开黄泽关望楼台,向西行进突如其来的大雨下个不停,只好留宿此地周边村庄小留几日。雨过天晴,彩虹似桥,赵匡胤上马起程。刚到无名石桥桥头,偶遇一位道家先生。这位先生姓苗,他看到眼前一匹马端坐红脸大汉,详细瞧看,此人面像不同非凡。赵匡胤下马施礼答言,"先生可好乎……"。苗先生问了匡赢时辰八字,屈指一算:"此人不得了,乃是九朝八帝首龙也",他开言道:"红脸壮士,四十左右坐龙朝也"。赵匡胤听到喜不胜收,便把所带金银撒在这无名石桥上和周边,因此撒金桥名称留传至今。</p> <p>据当地人说,撒金桥没有人破坏过,只是年久失修,后修省道,现今无人过问此桥,也就无人在桥上行走。它的青石栏杆,石雕图案看不清楚了。周边布满荒草苔藓等,直把一处文物给隐藏了。</p> <p>石雕图案(撒金桥石拦)</p> <p>西大桥</p> <p>漫谈古道寻真迹。</p><p>古道有古商道,古驿道。古驿道是官方信息往来,驿站传递。古商道是内外通商。晋商古道有茶马古道,驼铃古道,牛车古道等,是古代山西与外省货物交易的商业通道。起始明朝,兴盛于清朝,败在民国。古道在古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古道有许多繁茂的商茂市场(老一代人所说的赶集),古驿站(相当于现在邮局及快递中转站)。</p><p>黄泽关往西沿羊角河入石灰窑大峡谷至清漳河是最早的古道。这条古道从后庄沟沿河岸而上,到大偏梁分叉一道往南顺坡石径路而上,到申仗沟(原自然村)关南坡,在关南坡设车马店。再沿黄路岭(在此设关口)到涉县。另一道至西经古寨悬崖栈道到石灰窑古村,这条古道不仅是驿道还是商道,在石灰窑古村设驿站。</p><p>古道在当时属官方修筑,工程浩大,如陡坡筑台价,悬崖筑栈道,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与艰辛的付出,反映了华夏文化兴盛。</p><p>在这古道上,留传许多佳话、名言、传说等与宋王朝有关,古平调戏(石灰窑古村传统文化遗产),《斩黄袍》《八屏扇》,《石门遇虎将》,等在本地人人皆知。</p> <p>石灰窑大峡谷</p><p>悬崖栈道</p> <p>卧虎石河一一马蹄声声,夕阳快要西下。这时候在折西偏南拐弯处,一只黑虎蹲道拦驾。宋太祖近前定睛一看,原来是郑三弟在此小休(据传郑子明是黑虎星),他们过后此地竟生出一只石虎,长期守护着羊角河(早称卧虎石河,后演变成五十河)。此地山上的石虎被周边村人破坏了(据说坏了他们村的风水)。自然形成的,与风水有关系吗?太无知啦!!!</p> <p>快天黑了,宋太祖打马前行,远离随从部下,正要翻过一坐山岭。马不停蹄,在山岭间转来转去,好象谜失了方向,转一圈又一圈,在这无名岭上兜起了圈子,转到半夜人乏马累,在一处下马休息,人马饥渴,就在身边有一水井,看到清澈见底的井水,怎么能让马喝到水呢?他仰天长叹:“井扳倒多好啊!"只听哗哗流水声,他极大欢喜,人马都能喝到水啦!!!</p><p>后人把马兜圈的山岭称转鞍岭,喝井水的地方叫板倒井喽。</p> <p>话说匡赢无名岭谜方向,转了一夜人马劳累。误入峡谷,打马前行,咣当一道石门打开。过石门四下观赏,发现东面山象盘龙,北山象卧虎,石门前溪水流哗哗,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真乃一处风水宝地。心里思量着,一声虎啸打断他的思路盯着方,顿失魂魄。在他不远方的地方一蹲一卧,一黑一白,两只猛虎。吓得宋太祖浑身冷汗,他正要抽宝剑,刹时身旁站立两人,左边金刀令公杨继业,右边是神鞭石守信。他们俩怎么在此?因在卧虎石河,郑子明小休一刻,因马受惊。主公的人马一溜烟跑出,似箭穿一样快,大队人马追赶不上,就五零失散,寻找主公。杨石二将误入峡谷,在此等候。赵匡胤见到二将听说人马失散,命二将收集收集。又问二将此地可有息脚的地方,石守信答言,前面一村庄石佛窑,主公前去落脚,我们二人去招集人马,可在石佛窑会合。话罢三人就走开了。</p><p>从古到今,石门峡,白虎岗,卧虎岭,杨家岩的地名流传下来。不幸的是南面卧虎岭虎头损坏(因筑修放炮把虎头给损失了)。只有北面白虎岗依旧,你要到石门峡(一线天)前拐角下过水泥桥站站朝北偏东望望,虎头朝北卧山张嘴,好象等它的主人,旁有扬家岩,身穿白袍象征着代代保大宋,此地又叫杨家坡。</p><p>下过这一带的地名,传说都于宋太祖有关联。</p> <p>石门峡</p> <p>白虎岗</p> <p>杨家岩</p> <p>西出黄泽关沿河而下,到石灰窑古村。这一带都于宋朝文化相关联,特别是赵匡胤传说很多很多。</p><p>上而提到宋太祖辞别石杨二虎将,打马前行,不多会儿望见迎客人松,三棵青松挺立崖顶象护村卫士。村周边庙宇很多,村西面石岩里供俸石佛(石佛丢失,以此岩叫石佛窑,以后演变成石灰窑,因这里石灰岩矿产丰富,又是石灰文化起源之地),村中心有祠堂,戏楼,出入村口有前后二阁,三道卵石埔成的街道。匡赢下马过村街,因多时奔跑肚中饿,正想讨些饭,这时忽听东面山坡起了歌声:"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配着《高山流水》曲调。匡赢张望,一人挑担走前,后面是位老翁,紧跟着随从抱着古筝不停地弹曲,歌声从老翁嘴里传出。不多时到宋祖近前,老者盯着面前红脸大汉,微笑点头,匡赢施礼道:此地可有饭莊,老翁答道,“筐中有馍,可用否"。宋太祖猛听有馍打开筐蒙巾果然是馍,心想一个馍多少钱?如果他们要钱多就是诈骗我,就不如结果了他们的小命。便问每个馍几文钱?老者笑道:“不用说一个馍,一担馍一分文",匡赢顿时傻眼了,浑身摸来摸去,哪儿有钱呵!上回不是说在无名桥遇苗先生算挂……,把所有钱撒在石桥上了。</p><p>眼泪刷刷刷地落了下来,不过一分钱怎么去伤害人命呢?老翁道,"如果没钱,一担馍就白送你了"。实在是太饿了,匡赢狠吞虎咽地一会吃光一担馍。留下一个留作纪念,又到古井旁打水饮喝,水足饭饱后席地而息。一觉醒来,身旁出现了很大的石头形如面馍。</p><p>话说老翁是谁呀,久居仙洞(当地称祖茅洞),养身修道,这就是道家祖先老子。因此在当地流传千古名言"一分钱难倒英雄汉"。</p><p><br></p> <p>石灰窑村</p> <p>馍石</p> <p>道家老子居住</p><p>祖茅洞</p> <p>宋太祖用过饭后,稍等一时,村南一哨人马奔进村庄。这就是石守信等人招回来的队伍,见到主公,问饥问渴,问寒问暖。匡赢甚喜,赵普(太祖时文臣)言道:不免咱们到西面山上转转。匡赢答应,领着人马登山游转,上到西岭半坡上,坐骑不往前走了,于是下马卸鞍,小息一刻,沿沟底一路进到峡谷地带。人马正在行动,忽听探马来报,后面一哨人马杀来,离此地不过一箭之路。匡赢急忙登上一个台石上,点将点兵前去应战。兵马正要前行,一哨人马,走近。原来是高家二兄弟怀德、怀亮前来投靠。宋太祖道:`找你们兄弟多时了,不知在此相遇,真乃天助我也!"。</p><p>他们一同行动,过峡谷走栈道涉小溪就到了清漳河,就沿清漳河往东北方向去了。</p><p>此后下马卸鞍的地方人称鞍子岭,那个台石上点过兵将后称点将台。</p> <p>点将台</p> <p>宋太祖大队人马一路向西,走出峡谷古道(石灰窑大峡谷),入清漳河。一马平川,又杀退来自河南的敌人,招收高怀德,高怀亮弟兄二虎将,又有谋士苗先生策划,太祖心中欢喜得很,不远处望见一处似楼台亭阁的山,心想:何不在此山上少休一时。今部下随从,在周边村庄打些酒卖些饭菜,上山饮酒吃菜,人马安顿。休息了一整天后继续上路赶程。后人把饮酒山称饮酒台(现今芹泉村对面的北山)。</p> <p>古关,古道留下很多文化遗产,文物与古建筑,它的一处一地记载着历史,成了从古到今文载,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也是不灭的民族魂。</p><p>千年古松,雄峰关口,垭口,古商石头街,险长古栈道,残留车马店,动听动美的传说,古寨,庙宇祠堂记载着祖先的智能和艰辛,在中华史上永远是灿烂的一页。</p><p>漫谈古关古道,见证辛酸史载。有的文物因多年失修早己不见,可大部分毁于文革期间,只能沿途走访,看地貌来写,传说有的从书上查阅,有的来自古戏唱词,有的来自民间口传。不管怎么说串贯起来,就是本史料。找回华夏文化内涵与外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