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红衣女孩……——忆小凉山明珠川南森工局

张麻哥

<p><br></p><p> 作者:张麻哥</p><p> 金秋时节,峨眉山报国寺景区处在咋暖还凉的绿翠怀抱之中,古刹的禅宗在秋意中格外惬意。一双新人在这里,喜结并蒂之好,我应邀到了峨眉山温泉大酒店见证他们新婚启航。</p><p>进了鎏金叠翠的酒店牌坊,映入眼帘的是庭园深深,绿树堆烟,垂幕无叠数之势。走着……走着,忽然间,前方曲蜿庭径之中,一袭红衣套裙的身影镶嵌在翠绿之中,红衣身影款款向前,娓娓而去,好似一幅雅物韵意的画卷,尤如清气两相宜。我,放快了步伐往前赶了几步,穿过红衣弥漫身后的暗香,余光窥视,这面孔好熟悉,缓了脚步搭讪道:“同学……吃喜酒?”</p><p> “呵……是麻哥,你也是吃喜酒。”</p><p> 红衣女孩见我有些迷惘,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道:“我是川南的万馨怡呵,不认识了。”</p><p> 呵,呵,万馨怡?万……馨怡?莫不是住在川南局本部那栋灰色苏式洋楼中的那个万馨怡?是的,我还到过她的家。</p><p> 那是四十余年前,我挑着豆桨到川南局本部去挨家挨户点豆花。进了川南临街大门,左拐上了灰色苏式洋楼三楼,为我开门的正是她……那时,万馨怡还是个青涩且情窦初开的少女,高挑的身材略显瘦弱,怜怜弱弱中蕴藏着少女般的羞涩,稚气未脱的脸颊透着川南女孩独有的光泽与洋气。她,与我擦身而过,散发出一股少女的淡香推开了走廊上狭小而又精致的厨房。</p><p> 这种苏式洋房厨房通常设在宽敞的过道上,小巧别致,不足3平方米的空间里灶台、厨柜、蜂窝煤炉子一应齐全,尤其是水龙头就在洗菜池的上面,显得格外的方便和时髦。小方桌的上方木柩玻璃窗外,是川南局本部的灯光球场……</p><p> 提到灯光球场,让人想到那霓虹灯下,一颗蓝球点燃了人们渴望文化生活的激情火焰。球场上,奔跑,穿插,运球,投蓝,高大的身躯,秀美的倩影,为了比赛与友谊展示团队精神与个人技能素质,相互追逐,激烈竞争。石灰铺画的白线外,挤满了欢呼雀跃的人们,一阵又一阵欢呼声尤如惊涛拍浪的海浪,此起彼伏。那场景至今仍然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p><p> 提到灯光球场,让人想到那霓虹灯下,一拔又一拨,涂着口红,脸上抹了红脂胭粉的姑娘们,用自己婀娜多姿的舞姿为我们呈现伐木、索道、育林、机修和医务等工种,生产生活扣人心弦的愿景。灯光球场,丰富多彩的活动诠释了企业文化,为铜河岸边这个封闭的小县城注入了新的生机,来自全省各地的人们为这个小县城注入了新的文化,也为这个不足万人的小县城植入了新时尚、新观念。</p><p>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间,上千人的川南森工局对于峨边来说是一个大型企业,而对于峨边人来说“川南森工局”是人们生活理念迈向时尚、新时髦的符号。那时的年青人,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就是在这样一种新时尚的植入与相互交融中长大。灯光球场的蓝球比赛、歌舞表演等活动成为小县城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吸收新生事物、滋润心智成长的源泉。那个交通不畅、信息封闭的年代,川南的电影院,川南的图书馆,川南的淋浴洗澡堂,川南人的穿衣打扮,悄无声息地潜移默化着从未离开铜河的年轻人,时尚时髦的青春气息充盈在铜河两岸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县城。让我们这一代年青人,不跨出家门,也能与大城市时尚的脉搏同步跳动,共同沐浴在时代前沿节奏之中……</p><p> 背风山下,东风木材厂纤维板生产车间通宵达旦的灯火,在那弥漫的蒸气白雾中若隐若现;铜河岸边打捞木材的探照灯,令铜河之水波光粼粼,隔岸的灯火更是让小漩子大沙坝素裹银滩。改革开放的初年,峨边年轻人都爱啍唱那首香港流行歌曲“东方之珠”,也许就是当年峨边的景色与这“东方之珠”应景所然吧。</p><p> 上世纪末,川南顺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结束了她曾经作为经济发展主力的使命。在这次惊涛骇浪的改革中,历史将川南这一页翻了过去,可我们未曾想到历史这一翻篇是多么的沉重,多么的无助,个中的震撼、个中的阵痛,唯有卷入这历史一页的人们才有切腹之痛的感受……</p><p> 沉浸在过往烟云追忆之中的我,被红衣女孩的问话唤醒……在一问一答相互寒暄中向婚礼现场走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