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四季

老杨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p> <p class="ql-block">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有垣墙两重,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天坛主要建筑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圜丘坛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坛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中间有墙相隔。两坛由一座长360米、宽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相连,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内坛西墙内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牺牲所等。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双环亭-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亭内雕梁画栋,亭前台阶像两个桃尖,有着吉祥、长寿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双环万寿亭是1741年乾隆皇帝为祝贺他母亲50大寿而建。乾隆的母亲就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甄嬛,享年84岁。孝圣宪皇后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她寿数之高,在清代皇太后中居于首位,在中国历代皇太后中也是极为罕见的。钮祜禄氏的父母享年都在八十岁以上。所以,双环万寿亭不仅是亭子,还代表和睦。</p><p class="ql-block">双环万寿亭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结构奇特严谨,造型端庄匀称,屋面覆孔雀兰琉璃瓦,色彩明快,为国内古建仅存一例。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取义“和合、吉祥、长寿”之意。</p><p class="ql-block">双环亭两边的游廊凉亭采用木质结构打造,梁、枋上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多彩多姿,几百幅绘画无一雷同,穿行其间,一步一景,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双环亭、方胜亭、扇面亭、百花亭,四个不同风格的亭台,相交辉映,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之美、彩绘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p> <p class="ql-block">扇面亭位于双环亭对面,造型奇特,前窄后宽,结构精巧复杂,平面别出新裁,呈古代摺扇的扇面形状。</p> <p class="ql-block">方胜亭,由游廊和双环亭相连,方胜亭是两个方亭套合成一体,不仅平面呈现套方形状,木架结构也巧妙科学的联为一体,十分精巧,套环、套方,寓意吉祥、圆满。该亭也是国内古建仅存一例。</p> <p class="ql-block">百花亭,位于双环亭东南,原建李鸿章家庙内,是慈喜太后的御碑亭,1978年迁建于天坛百花园,该亭重檐六角黄琉璃瓦蓝剪边,梁、枋绘画均为花草,定名“百花亭”。</p> <p>由于疫情期间,游园的人员还是比较少的</p> <p class="ql-block">每年初夏,天坛公园都会进行传统特色花卉月季的展示。今年以“月满古坛人康健、花开盛世报平安”为主题,祝愿未来生活美好幸福。</p> <p class="ql-block">初夏的天坛公园月季园里花团锦簇,祈年殿前蜂蝶曼舞,绚丽多姿的月季让600年古老祭坛,在庄严肃穆中增添了诗意和灵动。</p> <p class="ql-block">牡丹园里的牡丹花仅有残败的几朵了。</p> <p class="ql-block">位于祈年殿西侧的月季园,建于1963年,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专类月季园,这里培育了7000余株月季,如今月季园里繁花似锦。</p><p class="ql-block"><br></p> <p>为向游客宣传天坛月季文化和月季栽培知识,公园在月季园西侧设置30块科普展板,内容涉及天坛月季栽培历史、天坛月季园历史、天坛自育月季品种介绍等内容。</p> <p>游客们在鲜花前赏景拍照,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改为三重檐圆 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米,直径24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值得为之驻足,为之仰望,为之凝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这座中空穹顶的三层建筑显得华贵巍峨。庄重的中国红,富贵的帝王黄,幽深的蓝色琉璃瓦,耀眼的黄金宝顶,把每一位仰望者的心牵引到头顶的蓝天白云里,牵引到历史的深处。</p><p class="ql-block">一代一代的帝王,虔诚地在这里向苍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在这里,我相信历代的帝王们并非一味玩弄什么自欺欺人、迷信愚昧的愚民政策,而更多地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民本的重视,对社稷的虔敬。</p><p class="ql-block">祈年殿,它是一个历史的象征,它也是传统文化鲜明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能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杰作,不仅是因其造型特殊,色彩独特,还是因为独具特色和内涵的内部结构。</p><p class="ql-block">祈年殿用圆形的建筑外观与数字相结合,蕴含着很深的哲学韵味,体现出周而复始的时间推移和天行健天道圆的精神。其内部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中间的四根大柱子叫龙井柱,象征着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它旁边略细的十二根大柱,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再往外的十二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间和外层的柱子加起来,一共二十四根,象征着二十四节气。再加上四根龙井柱,一共是二十八根,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如果再把屋架上支撑梁的八根童柱计算上,一共是三十六根,象征着三十六天罡。</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本身也反映了中国古人重农的思想,用祈年之名表达出祈祷农业丰收的含义。而皇帝作为与天对话的人,承载着把百姓的愿望告知上天的责任,只有风调雨顺才能造福百姓。</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院内还展示了300余盆盆栽精品月季,包括大型木桶月季、嫁接树状月季、精品大花月季等,涉及名优品种200余种。</p> <p class="ql-block">沿着天坛南北中轴线这条御道缓步行走,就行走在京城的中枢神经上了。</p><p class="ql-block">这条石砌的御道,永乐皇帝朱棣第一个走过,他的后世子们走过,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朱由检走过。</p><p class="ql-block">清代的历代帝王从这里走过—“康雍乾”三帝在这里走过,“道咸同”三帝在这里走过,窝囊的光绪帝在这里走过,末代皇帝宣统溥仪在这里走过。</p><p class="ql-block">100年前,封建帝制终结了。天坛的这条御道成了普天之下的平民皆可漫步的便道。</p><p class="ql-block">100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从祖国各地、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在这条御道上漫步、观览,又带着各自的感受和遐思离开这里。必定也有人像我一样,会故地重游,漫步天坛。</p><p class="ql-block">今天,当我们再一次来到天坛的时候,我们的脚步不再轻盈,我只能从容地踩着中轴线漫步,去感受天坛不老的律动:我们老了,天坛的容颜依旧。</p><p class="ql-block">沿着祈年殿前的御道信步南行,走过长长一段天开地阔、平坦洁净的圣地,就走进了巨大的环形建筑——回音壁。</p><p class="ql-block">回音壁的四周是高大的围墙,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比围墙更高大的房屋。游客站在房屋之后,会完全被它遮挡了视线。但是,对着回音壁的墙壁轻声地呼唤,站在东西两座房屋之后的两人彼此就能听到清晰的呼唤声。</p><p class="ql-block">站在回音壁前细细聆听,这里依然有或苍凉或热情或悠远或温润的回声。每一个站在回音壁前的人,谁都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有发声,才有回声。只有赞美他人和生活,才能得到热诚的回应。回音壁,这是历史的回音壁,也是生活的回音壁。</p><p class="ql-block">踩着御道继续南行,这是帝王出行的做派。</p><p class="ql-block">正南是天坛的圜丘。拾级而上,汉白玉砌成的三层高的圜丘静卧在天地间。</p><p class="ql-block">站在圜丘中心那块微微鼓起的天心石上,你轻声地说话,却能发出很大的声音。脚下的那块天心圆石像一只高音喇叭,可以把齿间的呢喃放大成天地间的宏响。心诚则灵,站在圜丘之上,就站在了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在天坛公园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一片茫茫苍苍的古柏树。它们才是天坛的主人,活着的主人。</p><p class="ql-block">圜丘边上那株年近600岁的“九龙柏”该是天坛中的柏树之首、柏树之王吧。他挺立起钢铁般盘旋纠结的枝干,带领着几千棵形态各异、参天耸立的柏树,列开阵势,守卫着天坛。</p><p class="ql-block">天坛里的古树,每一棵树都与众不同,或伸展,或交叉,或环抱,或凝思,或吟唱,或起舞。这一大群苍老而鲜活的生命,讲述着天坛的古往今来。</p><p class="ql-block">假如这些柏树会讲话,假如哪一天人们用现代科技破译了柏树神经里的秘密,他们能够给我们还原出多少恩爱情仇、悲欢离合、感天动地!</p><p class="ql-block">人有真爱人亦老,树有深情树长青,我们得有此刻悠闲漫步天坛公园。我老了,而天坛不老,天坛的柏树不老。</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 建于明·嘉靖九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米,直径15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圜丘 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圜丘坛在设计建造时,在细节处体现着对“天”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乾隆重修圜丘坛时在“数字”上颇下功夫。栏板最初想做成360块,因为中国古代认为,周天是360度的。但是,如果现在去天坛实际数一数圜丘坛的栏板,就会发现并不是360块,而是216块,上层栏板36块,中层栏板是72块,下层栏板是108块。为什么乾隆皇帝没有用360块栏板,而用216块呢?原来,他发现圜丘坛如果铺设360块栏板,每块栏板就太小了,显得圜丘坛不够大气美观,因此重新改造成了216块。</p> <p class="ql-block">其实216这个数字也不是随便想出来的,它也是“大有来头”。天坛建筑使用的数字,多数都和“九”有关,可见古人对“九”情有独钟。而216正好是9的24倍,在古代哲学中更是代表了天地总和。《易经》中有记载:“《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p> <p class="ql-block">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p> <p class="ql-block">神乐署-是天坛建筑之一,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署内有凝禧殿、显佑殿、昭佾所、穆佾所、伶伦堂及袍服库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七星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