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吴江垂虹桥遗迹公园内有计成纪念馆,不大,但布展精心,对园林艺术及其建造工艺感兴趣者,细细揣摩之,必有启示和裨益。</p> <p> 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1642年)。原籍松陵(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明代著名造园家,有《园冶》传世。</p><p> 计成青少年时代家境尚可,受到良好的教育,优游于经史子集之间,于诗词绘画有相当素养,还养成“搜奇”爱好。</p><p> 计成并非出自名门望族,年轻时走南闯北,居无定所,学优登仕难以行得通。从其主观兴趣而言,他“少有林下风趣,逃名丘壑中”,因此,久资林园。</p><p> 计成还是一位诗人,时人评价他的诗如“秋兰吐芳,意莹调逸”,但诗作已散佚。</p> <p> 计成宗奉五代画家荆浩和关仝的笔意,属写实画派,因而喜好游历风景名胜。青年时代到过北京、湖广等地。中年回到江南,定居镇江,转事造园。在一次参观堆假山作业中提出了应按真山形态堆垛假山的主张,并动手完成了这座假山石壁工程。作品形象佳妙,宛若真山,于是名闻遐迩。明天启三年至四年(1623年-1624年),应常州吴玄聘请,营造了一处面积约5亩的园林,名东第园。代表作还有明崇祯五年(1632年)在仪征县(今江苏仪征)为汪士衡修建的寤园,在南京为阮大铖修建的石巢园,在扬州为郑元勋改建的影园等。创作旺盛期约在明崇祯前期。他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修建吴氏园和汪氏园的部分图纸,于崇祯七年(1634年)写成中国最早和最系统的造园著作——《园冶》,被誉为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提出了著名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p> <p> 《园治》结尾云: </p><p> 崇祯甲戌岁,予年五十有三,历尽风尘,业游已倦,少有林下风趣,逃名丘壑中,久资林园,似兴世故觉远,惟闻时事纷纷,隐心皆然,愧无买山力,甘为桃源溪口人也。自叹生人之时也,不遇时也;武候三国之师,梁公女王之相,古之贤豪之时也,大不遇时也!何况草野疏愚,涉身丘壑,暇著斯“冶”,欲示二儿长生、长吉,但觅梨栗而巳。故梓行合为世便。</p><p><br></p><p><br></p> <p> 十分可惜,计成的《园冶》300年内在中国,几乎默默无闻,唯有清代的李渔有一次提到它。陈从周先生说,《园冶》是可以当作小品文来读的,事实上计成在文中好些地方的诗意流露,确实有点张岱的文字感。</p><p> 《园冶》一书在日本却早就很受欢迎,甚至成为教科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朱启钤先生在日本搜罗到《园冶》抄本,后来将它整理、刊行,《园冶》才重新回到国内。计成这个千古一流的造园师,以及他的造园艺术,才终于被人们欣赏与记住。</p> <p> 崇祯十年,富有创意的江南造园家计成在仪征著作《园冶》,郑元勋诚邀他到扬州设计影园。后来郑元勋在《影园自记》中写道:“盖得地七八年,即庀材七八年,积久而备,又胸有成竹,故八阅月而粗具。”园内的亭榭楼阁,山水草木,吸收了山水画的手法和意蕴,因地制宜,虚实相映,收咫尺山林之效。同时又充分利用借景、隔景的手法,把蜀冈翠碧、江南山色、名刹梵影都组织到园景内。计成将扬州影园作为他造园的重要实践,来充实他的名著《园冶》。他将影园的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园冶》论述了宅园、别墅的营建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最高成就。</p><p> (郑元勋(1598-1645),明代画家。广陵(今扬州)人。字超宗,号惠东。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官至清吏司主事。工诗善画,为江东名流。善山水,宗吴镇,尤工山水小景,措笔洒落全以士气得韵。英年早逝,徐沁《明画录》卷五谓“因悍镇分地临扬,欲纾难而出语小误,为众击,惨死,时论惜之。卒年四十七。”)</p> <p> 馆内陈列之影园模型及其画卷。</p> <p> 《园治》被后人注释研究,得以流传,也更显其开山师祖之地位。</p> <p> 《园冶图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依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图冶注释》中的计成原文部分,重新予以注释,并采用明清时期园林建筑以及相关绘画等作品进行图释解说。</p><p> 该书将《园治》中的异体字、繁体字,一律按《新华字典》、《辞海》规范的简化字进行转化,以横排插图的方式,以期达到探究本原,图文并茂,使计成的《园冶》具有更广泛的阅读范围,发挥其积极的意义,满足当代读者的理解阅读需求。</p> <p> 中国著名林学家、造园学家陈植为明代造园学家计成所著《园冶》做的注释——《园冶注释》获2018“世界最美的书”银奖。</p><p> (陈植(1899-1989) 著名林学家,造园学家,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字养材。1899年6月1日出生,上海崇明人。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与陈俊愉院士、陈从周教授一起并称为“中国园林三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