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大语文的理念出来以后,对于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有了很多反思。体制内老师能一直引以为豪的公开课,公开课教学中倍受瞩目的重难点,在素质教育的课堂里却失去了它的声色。原因就在于,传统教学的思路就是一切围绕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去展开。语文的基础知识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基础知识就像一栋大楼的砖头和材料,决定一栋大楼结不结实,这是结构的功能,决定一栋大楼好不好看,这是设计师灵魂审美的再现。所以重点难点,都只解决了砖头的坚固程度,既解决不了孩子是否会用这些字词去构建一篇实用性的文章,更解决不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情感的充盈,文章的文采!所以如果语文教学不能跳出“重难点”的思路,大语文想要达成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实现不了。大语文想要塑造的正确的三观,想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修养,想要启迪孩子去探索真理,发现美的目标就实现不了!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要跳出应试教学的思维,才能真正找回活的灵魂!</p> <p> 比如一年级的这篇课文,叫《彩虹》。当我们第一次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的脑子里第一反映是科普性的文章,让一年级的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美!可是当我打开书本的时候,清新唯美的画风,活活泼泼的荡着秋千的小女孩的形象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就被画面吸引,去看文章的内容!一边看,一遍不由自主地赞叹,真美啊!不但画面美,语言美,情感也美,而且令人充满无限遐思……这是低幼阶段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啊!</p><p><br></p><p> 被这诗歌震撼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美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能够通过一个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去引申出这么美妙的体验和想象!点赞点赞!真的是赞叹不已啊!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篇文章,如果用传统语文的思路,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p> <p> 百度一下《彩虹》教案。教案一:教学重点:识字、写字。难点:体会小女孩对家人的爱与关心。教案二:重点: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2.能正确认读生字词。难点: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我对家人美好的愿望,感悟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再继续百度,重点都是基础字词或者基础知识,难点都是对抽象的情感或者家人关系的感知。问题来了,这样一篇能够被选进教材的示范性的文章,和其他文章的特殊性在哪里?通过教学设计,如何能去让孩子真正去吸收作者的优点,去体验作者体验到的情感,去感同身受家庭和谐美好互相关爱的情感美?所以如果重难点成为了套路,也就意味着老师们讲任何东西都按套路来,老师们对文章的感知,对作者的创造思维的挖掘就丧失掉了!这就是今天的语文课堂看上去活活泼泼,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做的很足,形式做的丰富多彩,甚至老师成了百变超人,但是核心精神内涵根本没有人去关心,去理解的根本症结所在。</p> <p> 我的教学思路是,这篇文章的亮点有三,一是语言特别美,就像童话一般,让人充满无限想象和美好!二是想象力特别丰富,通过彩虹桥想象到了爬上去洒水,天就下雨了,就能替爸爸去给田地浇水。如果拿着妈妈梳头用的镜子向下照,就是我拿着月亮照着妈妈梳头!如果把秋千拿去挂在彩虹桥上,我坐着秋千荡来荡去,我的花裙子就成了一朵飘来飘去的彩云!三是文章特别温暖,温情!抓住了这三个亮点,如何能够开启孩子们的想象,如何能够让孩子们学会用最美的语言去描绘心中的图画,如果把女孩对于爸爸妈妈和哥哥的那种美好的感情传递给小朋友,这才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任务!</p><p><br></p><p> 我的教学步骤:1.先让小朋友把课本关好。然后在黑板上开始画桥,请一两位同学想象一下桥上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说完后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把最美的彩虹图片呈现出来,再让孩子们张开眼睛,去说说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彩虹那边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等等。接着再让小朋友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提前录好的课文的朗读声,优美的语言配合上最美最柔情的母爱的声音,让孩子们沉醉在美好的想象中。。然后让小朋友说说他听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会跟爸爸做什么,你会给妈妈和哥哥做什么,也同时学会用文章的诗一样的语言去模仿说话,激发孩子们对于父母的职业的了解,妈妈的特点的了解,使他们开始学会去关注爸爸妈妈。周末回家的时候就把自己改写的彩虹的诗朗读给爸爸妈妈听!</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