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越抗美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

铁甲骑兵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援越抗美中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b></p><p><br></p> <p><b style="font-size: 15px;">  原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四大队(铁2师9团)杨业新 整理/执笔</b></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 铁道兵战友网援越抗美55周年专项活动群集体 审核/修改</b></p><p><br></p><p> “1965年6月9日,第一批中国志愿部队一一中国志愿工程队第二支队开入越南。中国援越部队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由此拉开帷幕……。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了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部队,在越南北方执行任务。先后入越的部队共23个支队、95个大队另83个小队,总计32万余人……”</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 一一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666页</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铁路、公路工程建设部队</b></p><p><br></p><p><b><i>中国志愿工程队一支队指挥部:</i></b></p><p><br></p><p> 主仼 龙桂林, </p><p> 政委 郭延林,</p><p> 副主仼 肖春先、张通达,</p><p> 副政委 李清德、于 坦,</p><p> 参谋长 焦文明,</p><p> 政治部主仼 徐 恒。</p><p><br></p><p> 以铁道兵二师为主组建,主要任务是抢修、改建河内至友谊关铁路线的宋化、北江、市求、圻罗等桥梁,西线的外合桥,中线的多福桥以及河内的龙边大桥,克夫至太原至安员,老街到河内的500公里铁路改造、新建、抢修等任务。 入越前,根据援越抗美出国参战的需要,奉命将团、营、连代号名称改为大队、中队、分队,部队不佩戴领章帽徽,着统一便装。支队隶属铁道兵建制,受铁道兵和广州军区领导。支队部先设在越南谅山省的同模,后移驻越南有陇县祝关村。支队部在基本保持原二师师部机关的编制外,根据总政的通知,增设军事检察院和军事法院,执行相当于军级的逮捕起诉和审判权,军事法院分别由广州、昆明军区的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领导。 1965年7月25日,遵照总参的指示,铁道兵二师启用“中国志愿工程队第一支队”代号。</p><p><br></p><p><b> 下辖:</b></p><p><br></p><p><b><i> 1大队(铁道兵1师2团)</i></b></p><p><br></p><p> 团长 续 克,</p><p> 政委 常喜礼,</p><p> 副团长 宋玉恒,</p><p> 副政委 李 健,</p><p> 参谋长 李守信,</p><p> 政治处主仼 夏玉援。</p><p><br></p><p><b><i> 2大队(铁道兵2师6团)</i></b></p><p><br></p><p> 团长 王治英,</p><p> 政委 丁体仁,</p><p> 副团长 耿希圃,</p><p> 副政委 王世梅,</p><p> 参谋长 潘成忠,</p><p> 政治处主仼 张象普。</p><p><br></p><p><b><i> 3大队(铁道兵2师7团)</i></b></p><p><br></p><p> 团长 徐 光,</p><p> 政委 王克成,</p><p> 副团长 汤铁山、丁云鹏,</p><p> 副政委 尹志成,</p><p> 参谋长 刘宏章,</p><p> 政治处主仼 曲树德。</p><p><br></p><p><b><i> 4大队(铁道兵2师9团)</i></b></p><p><br></p><p> 团长 周子和,</p><p> 政委 胡金铨,</p><p> 副团长 胡宗宣,</p><p> 副政委 关 杰,</p><p> 参谋长王丙寅,</p><p> 政治处主仼刘治成。</p><p><br></p><p><b><i> 5大队(铁道兵13师63团)</i></b></p><p><br></p><p> 团长 苏宝臣,</p><p> 政委 卢英林,</p><p> 副团长 郑永琪,</p><p> 副政委 田洪林、王书明,</p><p> 参谋长 戎洪伟,</p><p> 政治处主仼叶毅华。</p><p><br></p><p><b><i> 6大队(陆军高炮63师628团)</i></b></p><p><br></p><p> 团长 牛志寿 </p><p><br></p><p> 1965年8月归建,从广西区凭祥友谊关和云南省河口入越。</p><p><br></p><p> 1966年12月28日,根据总参的指示,“中国志愿工程队第一支队”改称为“中国后勤部队第一支队”。1967年2月8日,根据铁道兵的批复,由2团分编组建44大队。</p><p><br></p><p><b><i> 44大队(铁道兵2师10团)</i></b></p><p><br></p><p> 团长 宋玉恒,</p><p> 政委 王钧发,</p><p> 副团长 李忠智、李庆善,</p><p> 副政委 华功礼,</p><p> 参谋长 李守信,</p><p> 政治处主仼 贾金桢。</p><p><br></p><p> 5月1日,遵照铁道兵的指示,以一支队卫生营为基础组建一支队医院,隶属一支队直属建制领导,主要任务是负责支队的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等。</p><p><br></p><p> 1968年8月及10月从西线莱州省调入6支队32大队(铁12师58团)、33大队(铁13师61团共8个工程建设团),兵力达3.73万人。一支队1965年6月23日入越,1969年2月至1970年7月陆续回国。在援越抗美战争中,一支队对空作战668次,击落美机119架,击伤135架,俘虏飞行员8人,击毙4人。全支队有615个单位受到奖励,其中有2个营和2个连获中央军委通令嘉奖,3个连 4名个人被树为铁道兵标兵,54个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559个单位荣立三等功,12人荣立一等功(其中烈士8人),46人荣立二等功(其中烈士17人),10751人荣立三等功。有297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长眠在越南的国土上,有1634人光荣负伤,为支援越南人民夺取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一曲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壮歌。在所有援越抗美部队中,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从1965年6月23日出关到1970年7月12日部队凯旋回国,是出国最早回国最晚的部队,在越南历时五年余。</p><p><br></p><p><b><i>中国志愿工程队二支队指挥部:</i></b></p><p><br></p><p> 主仼 曾旭清,</p><p> 政委 李良汉,</p><p> 副主仼 朱玉山、李奎三,</p><p> 副政委 马兆昆,</p><p> 副主仼兼参谋长 王 辉,</p><p> 政治部主仼 王乃力,</p><p> 后勤部长 董君玉。</p><p><br></p><p> 二支队以工程兵基建53师为主组建。</p><p><br></p><p><b> 下辖:</b></p><p><br></p><p><b><i> 7大队(工程兵106团)</i></b></p><p><br></p><p> 团长 夏明显,</p><p> 政委 郭佩璋,</p><p> 政治处副主仼 卢茂林。</p><p><br></p><p><b><i> 8大队(工程兵111团)</i></b></p><p><br></p><p> 团长 刘志高,</p><p> 政委 叶从华 。</p><p><br></p><p><b><i> 9大队(工程兵128团)</i></b></p><p><br></p><p> 团长 韩德仁,</p><p> 政委 刘玉昆 </p><p><br></p><p><b><i> 10大队(海运大队)</i></b></p><p><br></p><p> 四个大队,分别来自本部和通讯兵、测绘以及海军南海舰队等部队,总兵力2万余人。主要任务是担负越南东北地区岛屿和沿海要地设防工程、海底电缆工程、通信线路工程的紧急构筑。1965年6月9日入越1966年9月底完成任务回国。</p><p><br></p><p><b><i>中国志愿工程队三支队指挥部:</i></b></p><p><br></p><p> 支队长 邵儒麟,</p><p> 政委 陈德埃。</p><p><br></p><p><b> 下辖</b></p><p><br></p><p><b><i> 11大队(工程兵221团)</i></b></p><p><br></p><p> 团长 杨焕仁,</p><p> 政委 王 恒。</p><p><br></p><p><b><i> 12大队(工程兵222团)</i></b></p><p><br></p><p><b><i> 13大队(工程兵223团)</i></b></p><p><br></p><p><b><i> 14大队</i></b></p><p><br></p><p><b><i> 46大队</i></b></p><p><br></p><p> 三支队由空军工程部队组建,由五个大队和汽车独立运输营组成。主要任务为修建安沛机场。兵力不详。1965年11月入越。1969年5月竣工回国。</p><p><br></p><p><b><i>中国交通部修路工程队指挥部 </i></b></p><p><br></p><p> 主仼 罗洪标,</p><p> 政委 孙 正,</p><p> 副政委 刘月生,</p><p> 副主仼兼参谋长 王传训,</p><p>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仼 刘 胜,</p><p> 副参谋长 崔 萍,</p><p> 副主仼兼测设总队队长 王庚跃,</p><p> 测设总队政委 李三元,</p><p> 测设总队副队长 张 夏,</p><p> 测设总队副政委 薛毅远,</p><p> 测设总队后勤处长 李 训。 </p><p><br></p><p> 下辖4、5、6三个支队。1966年12月28日后改称中国后勤部队修路工程指挥部。</p><p><br></p><p><b><i>中国志愿工程队四支队指挥部:</i></b></p><p><br></p><p> 支队长 刘桐山,</p><p> 政委 贺 靖,</p><p> 副支队长 姚德昌、李悦光、</p><p> 梁青山,</p><p> 副政委 李庆寿,</p><p> 参谋长 姚德昌,</p><p> 政治部主任 李凤桂。</p><p><br></p><p><b> 下辖:</b></p><p><br></p><p><b><i> 16大队</i></b></p><p><br></p><p><b><i> 17大队(工程兵12团)</i></b></p><p><br></p><p><b><i> 18大队(工程兵301团)</i></b></p><p><br></p><p><b><i> 19大队(工程兵302团)</i></b></p><p><br></p><p> 团长 李兆勤,</p><p> 政委 尹世毅,</p><p> 参谋长 马万义</p><p><br></p><p><b><i> 20大队(工程兵303团)</i></b></p><p><br></p><p> 团长 李志玉,</p><p> 政委 田均埔,</p><p> 参谋长 蔺忠明,</p><p> 政治处主仼 王 亭。</p><p><br></p><p> 由广州军区抽调部队组建,下辖五个大队。主要任务为修建全长160公里的1号公路和全长242公里的3号公路路段。1965年9月入越,1967年底竣工回国。</p> <p><b><i>中国志愿工程队五支队指挥部:</i></b></p><p><br></p><p> 支队长 徐成功,</p><p> 政委 彭仲韬,</p><p> 副支队长 刘德润、杨 健、</p><p> 李 权,</p><p> 副政委 陈 彪、席伯宴,</p><p> 参谋长 孙凤山,</p><p> 政治部主仼 谭秉善 。</p><p><br></p><p><b><i> 下辖:</i></b></p><p><br></p><p><b><i> 25大队(工程兵 7团)</i></b></p><p><br></p><p><b><i> 26大队(工程兵114团)</i></b></p><p><br></p><p><b><i> 27大队(工程兵307团)</i></b></p><p><br></p><p> 团长 张志仁,</p><p> 政委 于学恭。</p><p><br></p><p><b><i> 28大队(工程兵308团)</i></b></p><p><br></p><p> 团长 王中秋,</p><p> 政委 穆翟民。</p><p><br></p><p><b><i> 29大队</i></b></p><p><br></p><p><b><i> 31大队(工程兵311团)</i></b></p><p><br></p><p> 政委 牛基祥。</p><p><br></p><p> 由沈阳军区抽调部队组建。铁12师58团(1965年10月-1966年11月配属5支队)共辖7个大队和1个民工团(30大队)。主要任务为新建7号、11号公路,维护保障6号路。1965年10月入越, 1968年竣工回国。</p><p><br></p><p><b><i>中国志愿工程队六支队指挥部:</i></b></p><p><br></p><p> 支队长 孙林泉,</p><p> 政委 罗 彬,</p><p> 副支队长 徐 冼、王清潭、</p><p> 许永高、孙福喜,</p><p> 副政委 王锦荣,</p><p> 参谋长 丁 也,</p><p> 副参谋长 陈锡林、王秀昆,</p><p> 政治部主仼 蔡长忠、黎 群 ,</p><p> 政治部副主任 任少义,</p><p> 总工程师 徐俊彦,</p><p> 后勤部长 潘锡轩。</p><p><br></p><p><b><i> 下辖:</i></b></p><p><br></p><p><b><i> 32大队(铁道兵58团)</i></b></p><p><br></p><p> 团长 吴金诚,</p><p> 政委 许传经 </p><p> 副团长 齐永武,</p><p> 副政委 陈 陆,</p><p> 参谋长 周谦绍,</p><p> 政治处主任 王占元。</p><p><br></p><p><b><i> 33大队(铁道兵61团)</i></b></p><p><br></p><p> 团长 马守德,</p><p> 政委 李广生,</p><p> 副团长 汪少滨,</p><p> 副政委 张锡显,</p><p> 参谋长 王国荣,</p><p> 政治处主仼 刘树华。</p><p><br></p><p><b><i> 34大队(铁道兵62团)</i></b></p><p><br></p><p> 团长 孙福喜,</p><p> 政委 肖庭桂,</p><p> 副团长 周其祝、李胜景、</p><p> 刘 贵,</p><p> 副政委 陆永庭、孙克明,</p><p> 参谋长 张 起,</p><p> 政治处主仼 刘世海。</p><p><br></p><p><b><i> 35大队(铁道兵64团)</i></b></p><p><br></p><p> 团长 史开锡,</p><p> 政委 刘贵武,</p><p> 副团长 罗 林,</p><p> 副政委 韩 智,</p><p> 参谋长 李胜景,</p><p> 政治处主仼 孙克明。</p><p><br></p><p><b><i> 36大队(工程兵314团)</i></b></p><p><br></p><p> 团长 樊银柱 ,</p><p> 政委 程凤芝 ,</p><p> 参谋长 孙仲芳。</p><p><br></p><p><b><i> 37大队(工程兵315团)</i></b></p><p><br></p><p> 团长 王成功,</p><p> 政委 田国庆,</p><p> 参谋长 张汝川,</p><p> 政治处主仼 李达善,</p><p> 政治处副主任 杨金仓。</p><p><br></p><p><b><i> 40大队(云南民工团)</i></b></p><p><br></p><p><b><i> 630大队(昆明军区高炮630团)</i></b></p><p><br></p><p> 团长 朱金洪,</p><p> 政委 郭汉樟。</p><p><br></p><p> 中国志愿工程队六支队指挥部下辖8个大队及1个舟桥营、1个后勤兵站和138野战医院,最高兵力达32879人。</p><p><br></p><p> 六支队所辖各部,1965年9月分别从河口、金平口岸入越。主要任务是强建保障8、10、12号三条战略公路。尤其是12号公路跨越战略重地奠边府与举世闻名的胡志明小道北段相连接。区域内地形极为险峻,新建、抢修、保障点多线长任务艰巨,加上战略区位重要,美机轰炸频繁。美军妄图阻断西线战略通道,对区域沿线出动各类型飞机狂轰滥炸638处次,六支队以高炮630团为主力,加上由铁道兵组建的高射机枪连,共对空作战181次,击落敌机104架,击伤115架。</p><p><br></p><p> 1968年10月18日六支队完成各项任务胜利回国。</p><p><br></p><p><b><i>中国志愿工程队七支队指挥部:</i></b></p><p><br></p><p> 支队长 赵东波,</p><p> 政委 徐 克。</p><p><br></p><p><b><i> 下辖:</i></b></p><p><br></p><p><b><i> 221大队</i></b></p><p><br></p><p><b><i> 312大队</i></b></p><p><br></p><p><b><i> 313大队</i></b></p><p><br></p><p> 中国志愿工程队七支队由某工程建筑师组建。下辖三个大队共1万余人。主要担负红河三角洲地区9个省区、100多个点位上国防工事施工任务,1966年11月入越。1968年2月竣工,大部回国。其221大队又承担了内排机场的飞机洞库等施工任务。于1969年11月竣工回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防空作战部队</b></p><p><br></p><p> 先后有陆军、空军、海军的高射炮师、团和雷达、探照灯营连。总兵力15万余人。</p><p><br></p><p> 美国对越南的大规模轰炸始于1965年8月,终于1968年10月。其间,我军共派去高射炮支队16个,总兵力达15万以上。其中陆军9个师部、38个团、80多个独立营;空军7个师部、26个团、8个独立营、9个探照灯营和14个雷达连;海军高炮也有2个建制团配属出战。由于我军实行轮战,所以去的部队尽管多达16个支队68个大队(尚不含4个配属工程支队的独立高炮营、团)</p><p><br></p><p> 成支队建制的高炮部队按入越时间顺序大致分为5批:</p><p><br></p><p> 第1批,1965年8月1日入越,1966年2-8月回国。</p><p><br></p><p><b><i>63支队(陆军高炮63师)</i></b></p><p><br></p><p> 支队长 范振声,</p><p> 政委 杜河堤,</p><p> 参谋长 张锡璞,</p><p> 政治部主仼 王建国。</p><p><br></p><p> 陆军高炮63师辖627、628、 607、609、空军高炮23团5个团,驻防东线克夫、谅山至友谊关铁路沿线车站桥梁。</p><p><br></p><p><b><i>61支队(陆军高炮61师)</i></b></p><p><br></p><p> 支队长 王庆华,</p><p> 政委 谢特山。</p><p><br></p><p> 陆军高炮61师师部辖601、602、603、629团,驻防西线安沛至老街铁路沿线车站桥梁和安沛机场。</p><p><br></p><p> 第2批,1966年2月入越,1966年10月回国。</p><p><br></p><p><b><i>33支队(空军高炮3师)</i></b></p><p><br></p><p> 支队长 金 锋,</p><p> 政委 李朝玉。</p><p><br></p><p> 空军高炮3师师部辖7、8、9、空10师28、空7师19团、空2、4师各一高机连、22团2、3营,接替63支队驻防东线。</p><p><br></p><p><b><i>67支队(陆军高炮67师)</i></b></p><p><br></p><p> 支队长 王思谦,</p><p> 政委 崔清福,</p><p> 参谋长 吕剑明,</p><p> 政治部主任 董桂梵。</p><p><br></p><p> 陆军高炮67师部辖608、619、625、626、607团、炮兵学院2个高炮连、某部3个高炮营和57高炮团,接替61支队驻防西线。</p><p><br></p><p> 第3批,1966年10月至1967年1月入越,1967年5月至8月回国。</p><p><br></p><p><b><i>31支队(空军高炮1师)</i></b></p><p><br></p><p> 支队长 阎福增,</p><p> 政委 张进凡,</p><p> 政治部主任 高华斌。</p><p><br></p><p> 空军高炮1师师部辖1、2、团、高炮6师16团、广空高炮10师29团、海军高炮2团3营、南海舰队高炮独立营、雷达6团2个连、探照灯2团3营、陆军124、127、141师各1个高炮营接替33支队驻防东线。1966年10月入越,1967年5月回国。</p><p><br></p><p><b><i>32支队(空军高炮2师)</i></b></p><p><br></p><p> 支队长 徐先舟。</p><p><br></p><p> 空军高炮2师师部辖本部4、5、6、3个团及配属的海军高炮2个营、陆军1个高炮独立营,驻防克夫至太原铁路沿线。1967年1月入越,1967年8月回国。</p><p><br></p><p><b><i>65支队(陆军高炮65师)</i></b></p><p><br></p><p> 支队长 王建书,</p><p> 政委 张林经,</p><p> 参谋长 杨致润。</p><p><br></p><p> 陆军高炮65师师部辖613、614、616、623、67师608团及陆军13军高炮营、37师高炮营14军40师高炮营42师高炮营、宣化炮校高炮营、2个高炮连,接替67支队驻防西线。1966年10月入越,1967年5月回国。</p><p><br></p><p><b><i>62支队(陆军高炮62师)</i></b></p><p><br></p><p> 支队长 袁守范,</p><p> 政委 张克里,</p><p> 参谋长 封爱民,</p><p> 政治部主任 史新德。</p><p><br></p><p> 陆军高炮62师师部辖602、604、605、620团及16军、38军、39军、50军4个高炮独立营,驻防中线太原市钢厂电厂。1966年12月入越,1967年8月回国。</p><p><br></p><p> 第4批,1967年5月至8月入越,1968年1月至3月回国。</p><p><br></p><p><b><i>35支队(空军高炮5师)</i></b></p><p><br></p><p> 支队长 黄明甫,</p><p> 政委 马家祥,</p><p> 参谋长 于荣章,</p><p> 政治部主任 董 华,</p><p> 后勤部长 周恒志。</p><p><br></p><p> 空军高炮5师师部辖13、14、15团、海军高炮1团、38军3个高炮营、空军探照灯2团2营,接替31支队驻防东线。1967年5月入越,1968年1月回国。</p><p><br></p><p><b><i>164支队(陆军高炮64师)</i></b></p><p><br></p><p> 支队长 姚福合,</p><p> 政委 李钦夫,</p><p> 参谋长 王 凯,</p><p> 政治部主任 陈庆涛。</p><p><br></p><p> 陆军高炮64师师部辖610、611、612、622团接替65支队驻防西线。1967年5月23日入越,1968年1月5日回国。</p><p><br></p><p><b><i>37支队(空军高炮7师)</i></b></p><p><br></p><p> 师部辖20、21团、海军高炮8团、空军高炮8师24团3营、探照灯5团2营、陆军65军3个高炮营及雷达16团16连、空军高炮4师2个高机连,接替32支队驻防克夫至太原铁路线。1967年8月17日入越,1968年3月回国。</p><p><br></p><p><b><i>170支队(陆军高炮70师)</i></b></p><p><br></p><p> 支队长 张建中,</p><p> 政委 李景炎,</p><p> 参谋长 孙铭山。</p><p><br></p><p> 陆军高炮70师师部辖621、640、641、642团及31军91师高炮营接替62支队驻防太原市钢厂、电厂。1967年8月入越,1968年4月回国。</p><p><br></p><p> 第5批,1968年1月至3月入越,1969年2月回国。</p><p><br></p><p><b><i>39支队(空军高炮9师)</i></b></p><p><br></p><p> 支队长 王明九</p><p><br></p><p> 亦称19支队,空军高炮9师师部辖25、26、27、高炮8师24团、和陆军6个高炮独立营及探照灯2团1营、雷达6团3个营连、接替35支队驻防东线。1968年1月5日入越,1969年3月14日回国。</p><p><br></p><p><b><i>166支队(陆军高炮66师)</i></b></p><p><br></p><p> 支队长 王怀义,</p><p> 政委 陈敬效,</p><p> 参谋长 王全来。</p><p><br></p><p> 166支队下辖615、617、618、624、海军高炮5团和7个高炮营、1个探照灯营,接替164支队驻防西线。1968年1月15日入越,1969年1月15日回国。</p><p><br></p><p><b><i>34支队(空军高炮4师)</i></b></p><p><br></p><p> 34支队下辖523、525、528团和独立3团、18团各2个高炮营(含沈阳军区旅大警备区独立高炮营)、30团1个高炮营、陆军3个高炮营、空军探照灯5团1营及雷达6团14连,接替37支队驻防克夫至太原铁路线。1968年2月10日入越,1969年1月8日回国。</p><p><br></p><p><b><i>168支队(高炮68师)</i></b></p><p><br></p><p> 支队长 潘 忠,</p><p> 副支队长 温长寿,</p><p> 参谋长 朱光远,</p><p> 后勤部长 梁文忠</p><p><br></p><p><b><i> 下辖:</i></b></p><p><br></p><p><b><i> 633团</i></b></p><p><br></p><p> 团长 陈忠梅,</p><p> 副团长 金 德、杨润平,</p><p> 参谋长 隋 玉。</p><p><br></p><p><b><i> 634团</i></b></p><p><br></p><p> 团长 关元风,</p><p> 政委 王双成,</p><p> 副团长 石会林,</p><p> 参谋长 耿 洪,</p><p> 副参谋长 张树森。</p><p><br></p><p><b><i> 635团</i></b></p><p><br></p><p> 168支队下辖三个高炮团,配属部队有:北京军区某某步兵高炮营、坦克兵高炮营,北京军区卫戍区地对空导弹营。天津65军某高炮团,河北省军区石家庄某有线通讯连。广州军区100毫米高炮团,广州军区某探照灯营,河北省邯郸市111野战医院,湖南某野战医院。)接替170支队驻防太原市,共击落美机11架,其中F111敌战斗轰炸机6架。1968年3月15日入越,1969年4月28日回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后勤保障部队</b></p><p><br></p><p> 抗美援越后勤保障部队下辖至少有19、20、21、22、23五个分部。</p><p><br></p><p> 总后某分部部长边克信,政委曹清林,副部长史金城、候侠,副政委高照寿,参谋长李瑞祥。广州军区代管20分部(广后104部队),昆明军区代管21分部。下辖96、97、98、99、100五个兵站(总后勤部凭祥办事处,组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援越抗法期间,政委王代乾,政治部主任尚风云,担负转运国内及苏联、朝鲜、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我国中转的援越物资。) , 46、47、48、49、50、55六个汽车团;762、764、158、191、181、183、502、504等野战医院和10多个供应站;10多个仓库;7个食宿加油站等30多几个团级单位。中转各项援越抗美军需物资;为过往援越抗美人员提供食宿、车辆加油及援越抗美参战人员伤病救助。为援越抗美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第97兵站混合库、油料库和第3供应站等配置于越南锦普地区。</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其他援越部队</b></p><p><br></p><p> 1、1965年4月,中越双方政府商定:中国派出2个通信工程大队,援助越南北方架设2条战备通信高架明线,西线由昆明军区组建,辖4个中队,估计有千余人。1965年8月18日入越,通讯工程大队(团)队长郑希增,政委李志平, 副队长王 毅, 政治处主仼王新云。施工——越西北板南贡至西庄330余杆程公里。1966年7月回国。</p><p><br></p><p> 2、东线工程大队由广州军区通信团组建, 1965年9月,按总参和广州军区命令,以广州军区通信团架线三营为基础,组建通信工程大队,韩韬(时任通信团团长)任大队长兼党委书记,赵建章(时任通信团副政委)任大队政治委员兼党委副书记,林基桥(时任通信团三营营长)任副大队长,孙大厦(时任通信团三营教导员)任大队副政治委员,李兰田(时任军区通信兵部参谋)任特派员。大队下辖31、32、33三个中队。另从通信团一、二营抽调4部无线电台,指战员500余人。编属二支队序列——中国志愿工程队第二支队第四十二大队。</p><p><br></p><p> 1966年2月入越,在越南东北军区以锦普港为中心的北部湾吉婆、万华、杜拉、姑苏、春旦、格林、茶板、八角、凤凰、坳王、梅林、梅家角、12个岛屿上,高架通信明线线路。在施工中,冒着美军飞机狂轰滥炸的危险,忍受高温酷暑、热带雨林的恶劣气候,克服长期无青鲜蔬菜、缺水,甚至断粮的生活条件,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历时7个月艰苦战斗,克难攻坚,完成6808杆,线路总长302杆程公里,挂线894线对公里的施工任务。</p><p><br></p><p> 1966年8月,架线工程大队受到广州军区通令嘉奖。8月18日,大队长韩韬受到越南胡志明主席,范文同总理等越南国家、军队领导人亲切接见,被越南国防部授予一级战功勋章,1966年8月28日凯旋回国。</p><p><br></p><p> 3、扫雷工作大队(团)队长张寿灜,政委郭宝兰。以南海舰队为主组建,辖扫雷艇12艘、保障艇4艘,计300余人(据网上老海豹文章讲为318人)。担负清除海防、鸿基港口航道的水雷任务。1972年5月入越,1973年8月回国。</p><p><br></p><p> 4、船运大队,队长杨振和,政委周丰成。1965年6月6日出航,1966年9月22日回国。</p><p><br></p><p> 5、地空导弹专家小组,组长陈辉亭,副组长张至树、桑振芳、刘显威。</p><p><br></p><p> 6、广州军区负责组织指挥和后勤保障的有15个师,另6个高炮团、7个探照灯营等,共18.8万人。</p><p><br></p><p> 援越抗美参战部队1973年8月全部回国。</p><p><br></p><p> 编后语:由杨业新战友执笔整理的援越抗美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一文,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经广泛征求众多参战老战士、知情人和顾问的意见,反复查询,多方求证,集体修改而成。对多年来流传于各种媒体和民间的多种版本的不实之处,进行了修正和完善。这是目前为止较为详实准确的有关我军援越抗美的综合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女兵槛外人 圆圆2020.5.22.</p><p style="text-align: right;">来源:新华号 新华铁道兵</p> <p><b style="font-size: 15px;">毛泽东主席的手令</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抗美援越部队出征前在友谊关宣誓。</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抗美援越出征宣誓。</b></p> <p><b>人民群众欢送抗美援越部队</b></p> <p><b style="font-size: 15px;">边疆军民夹道欢送抗美援越部队。</b></p> <p><b style="font-size: 15px;">在边界线上留影。</b></p> <p><b style="font-size: 15px;">高炮部队的观察分队。</b></p> <p><b style="font-size: 15px;">高炮部队阵地。</b></p> <p><b style="font-size: 15px;">高炮部队严阵以待。</b></p> <p><b style="font-size: 15px;">高炮部队组织训练。</b></p> <p><b style="font-size: 15px;">37毫米高炮分队。</b></p> <p><b style="font-size: 15px;">14.5毫米四联高机分队。</b></p> <p><b style="font-size: 15px;">12.7毫米高机分队。</b></p> <p><b style="font-size: 15px;">高炮阵地严阵以待。</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正在进行对空战斗的高炮阵地。</b></p> <p><b style="font-size: 15px;">击落的美机残骸。</b></p> <p><b style="font-size: 15px;">被击落的美机残骸。</b></p> <p><b style="font-size: 15px;">俘获的美军飞行员。</b></p> <p><b style="font-size: 15px;">被俘美军飞行员。</b></p> <p><b style="font-size: 15px;">又是一个美国“飞贼”。</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抗美援越的工程保障部队。</b></p> <p><b style="font-size: 15px;">工程保障部队抢修桥梁。先用枕木垛排架墩顶梁,然后将原墩灌注混凝土加高(长箭头所指),三角型箭头所指是被炸弹片损坏的桥墩部分。</b></p> <p><b style="font-size: 15px;">铺设铁路道轨。</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架设便桥。</b></p> <p><b style="font-size: 15px;">运送抗美援越物资的机车及机组。</b></p> <p><b style="font-size: 15px;">工程保障部队的运输车辆。</b></p> <p><b style="font-size: 15px;">运输保障分队。</b></p> <p><b style="font-size: 15px;">配属工程保障部队的高炮部队。</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抗美援越部队的文艺宣传队。</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时刻警惕着。</b></p> <p><b style="font-size: 15px;">凭吊烈士。</b></p> <p><b style="font-size: 15px;">广州军区空政宣传队慰问抗美援越部队归来,立功受奖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抗美援越的磐安籍老兵合影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漳州籍抗美援越空军高炮部队老战士重返战斗过的地方。</b></p> <p><b style="font-size: 15px;">胡志明主席看望我抗美援越部队。</b></p> <p><b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人民声援越南人民抗美斗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