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巡抚岑毓英

雲南朙淸書畫收藏

<p><br></p><p>岑毓英(1829—1889),字彦卿,号匡国,广西西林县那劳镇人,是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壮族总督、头品顶戴与兵部尚书。</p><p><br></p><p>岑毓英秀才出身。岑毓英异母弟岑毓宝曾代理云贵总督,其子岑春煊担任过两广总督,那劳岑氏“一门三总督”,是近代中国最显赫的家庭之一。</p><p><br></p><p>岑毓英早年参加镇压金田起义,成功谈判回民军,后来率军镇压杜文秀起义军和苗民军陶新春和陶三春部,参加中法战争抗法援越,后撤军回国,曾会勘边界。</p><p><br></p><p>岑毓英先后署理宜良县、澄江府。后迁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贵州巡抚、云贵总督。1889年6月6日,岑毓英病逝于昆明,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太傅,谥“襄勤”。</p><p><br></p> <p>人物生平</p><p>1856年(文宗咸丰六年)云南回民起义时,率团练到迤西助攻起义军。</p><p>1859年占领宜良(今昆明市东南),得以署理知县,次年署澄江府(今澄江县,位昆明市东南)知府。</p><p>1862年被云南巡抚徐之铭派往与围困昆明的马复初、马如龙回民军谈判,以功迁云南布政使。</p><p>1863年出兵进攻杜文秀起义军。</p><p>1866年率军至贵州威宁州,击败苗民军陶新春和陶三春部。</p><p>1868年继续与杜文秀的起义军作战,授云南巡抚。</p><p>1873年兼署云贵总督。</p><p>1879年(德宗光绪五年)为贵州巡抚。</p><p>1883年任云贵总督。次年参加中法战争。</p><p>1886年从越南撤军回国,曾会勘边界。后病死。</p> <p>家世出身</p><p>1829年6月26日,岑毓英出生于广西西林县那劳寨,1666年,清政府将上林长官司改土归流设西林县,岑毓英就是原上林长官司岑氏土司的后裔。岑毓英才9个月时,母亲就死了,由祖母鞠养成长。</p><p>求学之路</p><p>岑毓英4岁时每天就能认汉字几十个,5岁进家塾破蒙。由于他读书太用功,岑苍松担心儿子会积劳成疾,于是命他读书之余,演练武艺。</p><p>1842年,岑毓英自带行李书籍,步行100多里,到教育条件较好的云南广南府城读书。1845年春夏间,岑毓英回西林应童试。先赴西林县试取列第一名,再赴泗城府试取列第一名,最后赴奉议州院试取入西林县学附生(秀才)第一名。院试结果公布时,广西学正周缦云特意让岑毓英站到前面,表扬他取得的好成绩,劝勉他要读有用书、做不朽人,认为将来他可成“大器”。</p><p>镇压义军</p><p>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清廷下诏各地举办团练,西林县令命岑毓英做西乡团总。岑毓英捐出家资招兵买马,以兵法训练部众。依靠这支团练,他在泗城府属之西林、西隆、凌云3县境内镇压了几支较小的农民起义队伍。1853年,广西巡抚劳崇光为他请功,“奉旨以县丞选用”,开始了他搏击功名的政治生涯。1856年,太平天国达到政治上、军事上的鼎盛时期,英国又乘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当中原逐鹿正酣之际,云南杜文秀蓄发易服率义军攻占大理。岑毓英见天下大乱,自认在广南多年,对云南熟悉,于是募勇入滇,参加镇压云南反清义军。</p><p>1863年,回民大起义爆发,布政使岑毓英率清军大举西犯,攻陷滇西大部分州县,逼近大理。滇西回民军顽强阻击,同时又联络降而复起的滇东南回民军马荣、马联升部扰其后路,威胁省城,迫岑毓英率部回援,乘机夺回所失各城。</p><p>平步青云</p><p>1857年1月,岑毓英会同都司何有保攻克红岩,叙功赏戴蓝翎。同年6月,云贵总督恒春忧愤自杀,云南巡抚舒兴阿托病离任,布政使桑春荣兼护云南督抚,云南政局大乱。岑毓英感到前途渺茫,借口筹资募勇,返回西林蛰居。</p><p>1859年3月,岑毓英第二次募勇投滇。这一次,他以战功先后署宜良县知事、路南州事、澄江知府,代理云南布政使。1868年3月28日,清廷任命他为云南巡抚,1873年秋兼署云贵总督,这样岑毓英就成为当时中国8位封疆总督之一。</p><p>1875年,岑毓英正与英国人交涉马嘉理案,接到那劳继母忧的消息,回籍守制。1879年,他到北京述职,被授予贵州巡抚职。在黔抚任上,岑毓英大刀阔斧整顿吏治,裁遣黔省冗员五成,限期出省;剩下五成,随时察看甄别,公平处理。</p><p>1881年5月24日,岑毓英调补福建巡抚。1881年9月10日,东渡台湾,从基隆登陆,查勘沪尾、鹿港,再由台北、淡水、新竹、彰化、嘉义依次行进。每到一地,接见绅耆,问民疾苦。年底,第二次渡台,督修大甲溪,写下“甲溪如海阔茫茫,痛涉民间历是伤。昔日帝封今有奠,狂澜自此庆安详”的诗句。他两次渡台,开山抚番,疏浚大甲溪。</p><p>援越抗法</p><p>1881年秋,岑毓英重返云南,署理云贵总督。当清廷命令西南封疆大吏预先讨论“李宝议略办法”三条以备临时会议之用时,岑毓英首先答复:“疆界可分而北圻断不可割,通商可许而厂利断不容分,土匪可驱而刘永福断不宜逐。”他的这些主张,直到中法战争结束都没有改变。</p><p>1883年的时候,岑毓英想通过暗助越南三宣提督刘永福,让他“越官守越地”。每月暗助刘永福军饷5000两以作为饷需,又拨赏银2万两与刘军。把滇军自铸的开花大炮,铲去字迹,送给刘军20余尊。还想把派遣出关的滇军,将旗帜号衣收回,让刘永福派人管带,饷银、军火仍然由滇省供给,这个建议没有被清廷采纳。</p><p>1883年12月24日,岑毓英统率20营1万多人从昆明启程。</p><p>1884年2月11日,抵越南家喻关,会见了一些越南官员和滇军前线将领。因为李鸿章奏请清廷让岑毓英统一指挥所有驻扎在越南的中国军队,于是2月15日清廷下令:“所有徐延旭统带各营及调防诸军,均著归岑毓英节制调度”。但是,岑毓英认为军情百变,不能遥制,多次要求辞去节制关外诸军。</p><p>1884年3月,东线桂军败溃,逃回谅山。岑毓英认为,西线无险可守,又无东线桂军牵制,于是把出关滇军全部撤到中越边境附近驻扎。因为没有接到命令就撤退,清廷将岑毓英降二级留任处分。</p><p>1884年8月,法海军突袭福建水师,攻占台湾基隆、澎湖等地。1884年8月26日,清廷被迫对法宣战。中法战争分东南沿海和越南两个战场。越南战场又分东线、西线两部分。东线由潘鼎新接替徐延旭任主帅,西线仍然由岑毓英任统帅。1884年9月1日,岑毓英第二次带兵出关。这时,西线法军收缩战线,屯聚大军守卫宣光,以阻滇军东下。岑毓英打算先克复宣光,再攻太原,然后会合东线桂军收复越南北圻。</p><p>宣光包围战,是岑毓英任西线统帅,亲自指挥的最大一次攻城战。从1885年的1月26日到3月3日,丁槐部4000人,唐景崧部2000人,何秀林部3500人,联合攻城,滇军死1000多人,伤2000多人。</p><p>就在宣光城指日可克的时候,东线潘鼎新弃守谅山,败退入关,法军得以从东线抽调兵力西援。岑毓英不得不撤走包围宣光的各支部队,让他们以地营、地雷阵跟法军相持于宣光城附近。</p><p>3月23、24日,法军以4000人围临洮府山围社、田义甫的西线滇军。滇军李应珍伏垒坚守,覃修纲以精锐驰援,歼灭法军600多人。</p><p>28日晚上11点半,西线法军统帅波里也把临洮的失利报告了巴黎。29日,巴黎又获悉东线法军统帅尼格里受伤、法军撤出谅山的“又一个严重且悲惨的消息”。这些消息震撼了巴黎全城,30日,法国总理茹费理不得不宣布下台。</p><p>因病逝世</p><p>中法战争结束后,岑毓英参与中越两国的划界工作,让幕僚赵藩以工笔楷书刻写昆明大观楼孙髯的180字“古今第一长联”。</p><p>1889年6月6日,岑毓英病逝于昆明,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太傅,谥“襄勤”。1873年的时候,岑毓英已在桂林购屋置地,所以死后葬在桂林城东尧山。中法战争结束后,岑毓英参与中越两国的划界工作,让幕僚赵藩以工笔楷书刻写昆明大观楼孙髯的180字“古今第一长联”。今天,人们在大观楼上仍然可以看到此联及落款“西林岑毓英重立”。</p><p>岑毓英死后,白族学者赵藩撰写的《岑襄勤公年谱》出版,岑毓英的儿子岑春煊(后曾任两广及四川总督)也将他父亲生前的奏稿及相关文件收集后以《岑襄勋公遗集》刻印出版。这两部作品及《清史稿·岑毓英传》是后人研究岑毓英生平事迹的主要资料。</p> <p>马嘉理事件</p><p>光绪皇帝登基这一年(1875年),英国驻华公使馆译员马嘉理在滇缅边境被杀,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马嘉理案”,也叫“滇案”。英帝国一口咬定是岑毓英所指使,要求将其提京审讯。</p><p>1824年和1852年英缅的两次战争后,缅甸被英帝国完全控制,英帝国对与缅甸接壤的中国云南垂涎三尺。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政府软弱无能,英帝国得寸进尺,侵略行径变本加厉,于1874年悄悄地进犯云南。</p><p>云南边境山高谷深,人烟稀少,当地人都是蛮夷。英军不敢贸然轻进,便屯兵于缅甸境内,派英将柏郎为先锋,率领探路队摸进云南境内。英军在艰难的行进中,不时被暗中飞来的毒驽射死,被刺来的长矛戳通,被横飞的长刀杀死。英军被突如其来的截杀仓促举枪反击时,却苦于找不到目标,偷袭者早已隐循得无影无踪。无奈之际,柏郎只好秘密向驻华英国公使馆求助。1875年2月,英国公使馆派翻译马嘉理从云南入缅甸接应。尽管英军这举动极为秘密,但岑毓英早已获悉。其实柏郎遭到蛮夷的奇袭都是岑毓英暗中指使的。</p><p>马嘉理奉命率领100余人的英军探路队越过中缅边境闯进云南境内,当进兵到腾越厅属蛮允土司辖地时,他得意忘形地招呼英军:“快进、快进!”却被一支蛮夷民团挡住了去路。一位民团首领大呼:“退回去,不然,我们不客气了!”马嘉理不把这些民团看在眼里,更不把民团首领的话放在心上,不予理睬继续前进。民团首领一声令下,霎时,弹丸从密林中飞向英军,首当其冲的马嘉理瞬间一命呜呼。</p><p>柏郎听闻后,气急败坏地率军前往营救,然而,英军赶到边境班西山下时,却又被蛮夷民团包围,柏郎看到民团清一色的毛瑟枪,黑洞洞的枪口都对准他们。柏郎用望远镜向纵深处搜寻,密密层层的深林处隐隐透出杀气。民团首领向英军喊话:只要缴械,便可全部放还。双方僵持了一会,形势变得越来越紧张。民团首领派出一名队员走过去,向柏郎再次表明强硬态度,并在英军身边不远处掀开伪装的枯草败叶,露出布满竹签的陷阱,然后又轻轻扒开松软的腐蚀土层,露出了地雷。柏郎权衡再三,无可奈何地命令探路队交出武器,灰溜溜地退回了缅甸。</p><p>“马嘉理事件”一时震惊中外,英国政府立即向清廷提出强烈抗议,要求严惩案件制造者,矛头直指岑毓英。在英国政府的压力下,光绪二年(1876年)9月,清政府和英国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岑毓英被罢职回归故里。在饯行当天,云南省府的大小官员和百姓都自发为他送行,依依不舍。一位跟他有嫌隙的官员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岑毓英听了愤愤地回敬:“我宁愿一辈不做官,也决不让洋人侵犯我们的领土!”</p> <p>巡抚一职,本是明代临时钦差,正统九年明廷所派巡抚云南、建昌、毕节等处地方,赞襄军务兼督川、贵粮饷一员为云南巡抚历史之发端。其后时罢时设,皆因时务而定,并非定例。</p><p>清顺治十七年,清军平云南,将云南巡抚一职固定下来,成为云南一省之行政长官,其职务全称为“兵部侍郎衔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等处地方兼理粮饷”,秩正二品。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抚绥六诏,安辑百蛮之责。即总揽全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粮饷等,是云南全省民政上真正的最高长官,辖抚标三营官兵,地位略次于总督,但属平行。</p><p>云南巡抚驻扎省会昆明,原如安街昆八中即清代巡抚衙门旧址。</p> <p>思子楼</p> <p>岑氏家族建筑群室内</p> <p>云南巡抚岑毓英颁发八品奖札</p> <p>岑毓英义女曾兰芳</p><p>清末民初,云南有两位著名的女画家,一位是昆明缪嘉惠,一位是镇雄曾兰芳。</p><p>曾兰芳,号师南,出身于官宦人家。其父曾景福,清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举人,曾任四川汉川知县,代理金堂、德阳、夹江等县知县,敦厚朴实,为官也还清廉,有人望。生母宋氏、庶母路氏;勤劳俭朴,和睦相处,赋性仁慈,为乡里敬重。同治四年,镇雄州参将张兆绶勾结苗民军陷城,宋氏、路氏均被杀害。&nbsp;</p><p>曾兰芳生性聪颖,自幼受其父母之严训,勤于学习,攻读四书"、"五经"。攻读之余,兼习国画,擅长花鸟,用笔工整,描绘精细。她在研习绘画期间,特别欣赏清乾隆时名画家恽寿平(南田)技艺,对恽十分崇敬,因而尊恽为师,故自号师南,以表敬重。曾兰芳作品,尤以花鸟著称于世,时称女史,与昆明著名女画家缪嘉惠齐名。同治五年,云南巡抚岑毓英率军至镇雄征剿陶三春,知曾母宋、路二氏被杀害,遂收兰芳为义女。嗣后,岑毓英以义父义女关系,保举兰芳进宫为慈禧太后绘画,与缪嘉惠共仕京城。据传,慈僖太后曾多次将曾兰芳和缪嘉惠之画签署其名赏赐王公大臣及各省要员。&nbsp;</p><p>曾兰芳有作于光绪二十年的花卉屏四幅、作于民国17年的绢画琴轴4条屏,存云南省文史馆,已收载入《镇雄县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滇南书画录》均记载了曾兰芳的事略。</p> <p>云南驿岑公祠</p> <p>桂林殡仪馆旁为岑毓英墓</p> <p class="ql-block">注:撰写本文时参阅了有关网络资料,在此鸣谢!错误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敬启:昆明兰室风清书画社由野竹书屋而来,从事书画创作及专业收藏云南历代书画为主,走过了六十个春秋。一路风景无限,怀揣着对乡土艺术那份热爱,从艺不负老一辈书画艺术家的授业传道之恩,坚守着追求艺术的纯粹;为人心存与人为善,真诚待人的道德标准。</p><p class="ql-block">长期收售:担当、过峰、学蕴、湛福、虞世璎、傳宗龙、朱昂、钱南园、尹壮图、阚祯兆、赵士麟、周于礼、朱嶟、钟岳、杨毓兰、李仰亭、赵光、赵士英、朱家宝、陆树堂、刘琨、李本恂、缪嘉惠、周钟岳、袁嘉谷、陈荣昌、周霖、周善甫等云南本土名家书画。</p><p class="ql-block">竭诚为您提供云南历代书画名家艺术品收藏、交流、展览策划、销售,恭候您的光临指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垂询电话:1388887976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