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永明周氏,名门望族,分脉全县各地,人口位居第二。说来有趣,听到别人说姓周,县人常常爱打趣是“周家邦的”,无它原因,盖因周家邦的名气大而已。</p> <p> 最早识得周家邦是二00四年,下放该村的长沙知青范璟先生主动联系交通部门,捐款四十二万元修建周家邦水泥公路。后来,他还再次慷慨解囊捐款五十万元,修建周家邦通往瓦扎湾的公路。此后,我又陆陆续续多次到过周家邦。</p> <p> “大跃进”时期,周家邦与小礛山合并称为向光行政村,一直未再改名。近年来,向光作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示范村,种植夏橙二千多亩,年产量九千余吨,唱响了乡村振兴和扶贫的主旋律。初夏时节,繁花似锦,绿荫如海,受村里的邀请,我们一行访问了向光,给了我重新认识周家邦的机会。</p> <p> 未进周家邦,先行探查离村一公里许田洞中的佳趣亭。该亭位于八都至十都的古道上,南、北墙中间树立六通石碑,碑文刻写“有形之佳趣,不若无形之佳趣”,并由此引申到忠孝上,颇有深意。门楣上奉旨旌表石匾,彰表陈氏、龚氏等閤邑共百零三口,其中龚氏舍命救夫的事迹,清道光《永明县志》有载。</p> <p> 周家邦分为三大片,即大门楼、下边门楼和竹篙圩门楼。据已故周硕沂先生考证,唐代周氏二十四弘,其中的弘革(章)徙居邑之江东(城关周家),世称江东周学士,其后裔又分脉桃川下圩和周家邦。</p> <p> 康熙年间,二十二代玉燕生三子,先后迁入周家邦,长子继善最早立宅,占住水头,居大门楼,次子继武居下边门楼,三子继志居竹篙圩门楼。周家邦周氏族人,与城关周家进士周鹏为同宗。村民介绍的学院坊、世进士坊之说,联系到谢峰桥碑,似乎又将该村的历史推至明中叶,甚至更早。</p> <p> 回山下的岩洞,汨汨地涌出清洌洌的溪水,哺育了勤劳的周家邦人。溪水上横卧着五座古石桥,我在桥上来来回回,想要走到它的历史深处。建于清代的大石桥为村中主要桥梁,石墩由规整的条石砌筑而成,典型的“分水金刚墙”,迎水面状如船头。</p> <p> 此外,还有二座永明独特的卯榫结构石梁桥。完整的谢峰桥,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却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有石碑为证。残缺的十八子桥,离开了人们的视野,仍然苦苦挣扎挺立,据说为李姓人所建。</p> <p> 向光村为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周家邦有典型的清代传统建筑十五栋。小桥流水,庭院深深,如诗如画,溪水穿村过,人家尽枕河。田园村舍,古色古香,氤氲了久远的历史气息。</p> <p> 村后山上的回山寺,可追溯到宋。石级盘旋而上,山腰上建有半山亭,亭门上有周兆林题“三笑门”。回山寺中为佛殿,前有钟鼓楼,后有观音阁,左为回山书院,右为禅院。寺宇宽阔,飞檐斗拱,气象非凡。</p> <p> 清邑令周鹤《回山寺》诗云:“披襟懒作穷探想,坐啸烟霞到石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回山寺遭毁灭性破坏,住寺和尚出走,享誉湘南的回山寺烟消云散,暮鼓晨钟不再彻贯耳畔。沿溪水边慢行,大家尽管极目张望,但荒草遮掩,难觅上山之路。</p> <p> 周家邦村人杰地灵。清代的周兆桐之妻蒲碧仙女士颇有才气,著有《镜花楼诗集》,其创制的“周氏神曲”功效神速,在清光绪壬寅年(1902)和民国十三年(1924)的永明爆发的瘟疫中,活人无数。江永女书发现人、男传女书第一人周硕沂先生就是她的后裔。周德光先生,曾任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总工程师。</p> 周家邦,既有湘南古朴的精致,又有江南水乡闲适的神韵,不虚此行,让我有了更多的发现和顿悟。感谢村支两委的热情接待,感谢书记何清建、支委周月祥、周盛湘的陪同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