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角度看《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知秋

<p><br></p><p>《月亮与六便士》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书。书中故事带着毛姆式的离经叛道。我们的教育环境里关于艺术,关于追梦,多数时候推崇的写作导向是所谓的正能量和励志的。这其实使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降低了。</p><p><br></p><p>“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本《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是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关于梦想和现实的故事,同高晓松说的诗和远方与苟且差不多。</p><p><br></p><p>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内心被绘画的激情占据,如被艺术的魔鬼劫持了,他是个为了艺术敢于突破寻常情理,完全追求自我的人。他抛妻弃子,遇到困境时,同样有绘画才华的施特罗夫帮助了他,和施特罗夫妻子上床后又抛弃她,导致她自杀。</p><p><br></p><p>由于他的自我,和熟人的关系都非常差,越走得近的人受伤害越深。最后孤身去了塔希提岛,创作出了普世的伟大巨作,得知自己得了麻风病后,让一直守在他身边的阿塔在他死后烧了这部作品。后来流传出来的作品被炒得炙手可热,他也成了人们认可的绘画大师。</p><p><br></p> <p><br></p><p>第一个故事: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和思特里克兰德夫人</p><p><br></p><p>我将这一故事定义为:不解。</p><p><br></p><p>所谓“不解”是因为斯特勒克兰夫人在故事中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女人,她善良、淳朴、待人真诚、热情好客、 富有同情心且善解人意。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女性,斯特勒克兰夫人爱她的丈夫,爱她的孩子,爱她的家庭,努力的让每一天都过得精致优雅,但她也绝不是家庭的奴隶,她也有自己的生活。</p><p><br></p><p>“她打心眼里喜欢读书(这在他这类人中很少见。这类人大多对作家比对作家写的书、对画家比对画家画的画兴趣更大),她幻想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生活其中乐不思归,感到了现实生活中不能有的自由、快乐。”</p><p><br></p><p>但,她迎来的结局是丈夫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抛妻弃子,这种在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往往让人难以接受却又不知所措,就像文中的“我”对斯特勒克兰夫人所说的“如果他为了一个女人离开你,你是可以宽恕的。如果他为了一个理想离开你,你就不能了,对不对?你认为你是前者的对手,可是同后者较量,你就无能为力了。”也正是这种无能为力可以使斯特勒克兰走得毫不犹豫且不带一丝的忏悔。</p><p><br></p><p>可为什么女人就一定要承担这样的后果,为什么要把一个人的善良放在脚底下践踏,让一个人变得卑微、恶毒、充满仇恨后还要道貌岸然地说一句“可惜女人都没脑子”?呵!理想,多么高贵!斯特勒克兰夫人的不幸并没有击垮她,有人说不幸可以使人性变得高贵,这句话并不总对;使人变得高尚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使人心胸狭窄,报复心强。尽管如此,她至少活得有自尊,因而斯特勒克兰夫人也是这三个女人中我最喜欢的。</p><p><br></p> <p><br></p><p>第二个故事: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和布兰奇</p><p><br></p><p>我将这一故事定义为:恶心</p><p><br></p><p>这一个故事同样是一个善良的人活该受罪的故事。善良的施特罗夫十分欣赏查理斯的才华,并乞求妻子能够帮助落魄的查理斯,让他在家里养病,没想到妻子布兰奇看上了查理斯并决心跟查理斯走,查理斯也没有拒绝,然后施特罗夫就被绿了。可想而知查理斯和布兰奇的结局必定是灾难性的,因为查理斯是一个视理想为生命的人,感情这种东西并不是他理想世界里的唯一,甚至不应该存在,不然他也不会抛家弃子。感情只是他用来调节自己因追求理想而陷入迷茫时的兴奋剂,一旦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感情就会成为一种累赘,所以女人再一次成为了理想的牺牲品。</p><p><br></p><p>正如查理斯自己所说“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非常讨厌她们总是提出过多的要求。她们只会妨碍我。”不过与斯特勒克兰夫人不同,这是布兰奇自己的选择,这同样也是一种“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她跟着施特罗夫可以享受到一地的六便士,可是她还是选择了“月亮”,选择了她所期盼的爱情。当布兰奇发现查理斯需要的并不是爱情而仅仅是情欲时,这一种再次被背叛的感觉让她不堪重负,服毒自杀是这个女人最后的归宿。</p><p><br></p><p>奇怪的是布兰奇的死并没有引起我的同情,甚至让我觉得恶心和活该。难道布兰奇真的不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吗?我想她应该是知道的,在我看来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是她自己选择了牺牲,她需要为她的选择负责不是吗?她原来有自己的生活,有孩子要抚养,爱情之于她可能已经不那么重要,可是爱情却是布兰奇的全部,她为了追求爱情放弃了一切。</p><p><br></p><p>“尽管有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毫无情趣的家伙;即便那些把爱情当成生活的女人,也不太看得起这类男人。女人会被这样的男人吸引,会被他们奉承得心花怒放,但心里却不会有安全感——这些人是种可怜的生物。男人们即使在恋爱的短暂期间,也不停地去干些别的事以分散精力:首先他们得赚钱;其次他们还会沉湎于体育等活动;最后还可能对艺术感兴趣。”多么真实啊。当一个女人视爱情为生活的全部时她就已经输了,就像布兰奇,终将可悲。</p><p><br></p> <p><br></p><p>第三个故事: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和艾塔</p><p><br></p><p>我将这一故事定义为:卑微</p><p><br></p><p>无论是文中的“我”还是读者都没能想到查理斯还能结婚。很讽刺的是他和艾塔结婚同样不是因为爱,只是合适罢了,只是想找一个能够照顾他生活起居的人罢了,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罢了。</p><p><br></p><p>又一次,女人,在文中又一次的成为了理想的牺牲品。艾塔正式成为一个被“妻子”的名分套牢的奴隶,可是她却觉得很满足,多么卑微。也许就是卑微才能在某些方面显得伟大,艾塔陪查理斯走过了创作的辉煌时期直至查理斯患上麻风病走向死亡,是艾塔一直在身边不离不弃,亲吻着查理斯的脚感激他让自己能够留下来照顾他。</p><p><br></p><p>如果要为杰出的画家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写一部传记,艾塔该是多么伟大的存在,没人会记得她的卑微,甚至认为那是一种贡献。而卑微的艾塔却得到了斯特里克兰夫人和布兰奇想要的生活,多么讽刺,多么搞笑,所以卑微的人见证了查理斯理想的实现,赢得最后的“幸福”。</p><p><br></p> <p><br></p><p>这部作品中,主人公让人觉得就是个无情无义的渣男,恩将仇报的恶棍。争议最大的也是他为艺术一生穷困潦倒,众叛亲离对不对,值不值?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p><p><br></p><p>追梦是痛苦的,失败率很高,一般人承受不了,如果知道自己摸不到月亮,就低头踏踏实实去捡拾那六便士。其实月亮和六便士没有高下之分。但我们应该为勇于追梦的人鼓鼓掌,为他们的勇气,因为他们失败了自己承担后果,成功了就会给世界带来不一样光彩。</p><p><br></p><p>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对人性的描述“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还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到美德。”这样的理论似乎解开了我受教于“人天福报”的真理,却屡屡看到善良遭受屈辱和践踏的疑惑。</p><p><br></p><p>用比较充足的时间读读深刻的文字,听思想的潮汐冲撞久筑的心堤,有时会为墨守成规的思维打开一扇窗,或许会被灌入的罡风划破肌肤,却因感受到新鲜的空气而振奋。</p><p><br></p><p>毛姆就是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着他与众不同的观点。他以犀利的目光洞察人性,他宁认可残酷的纯粹,也不包容美丽的虚伪。</p><p><br></p><p>他说“其实被大多数认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带着虚伪性的,人们动不动就谈美,实际上对这个词并不理解,这个词已经使用的太滥了,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因为成千上万琐屑的事物都分享了这个称号,这个词已经被剥夺掉它崇高的含义了,一件衣服,一只狗,一篇步道词,什么东西人们都用美来形容,当他们面对面遇到它时,已经认不出它了,他们用以遮示自己毫无思想价值的虚假夸大,使他们的感受力变得迟钝不堪,正如一个假内行有时也会感觉自己会在无中生有的伪造某件器物的精神价值一样。人们已经失掉了他们用之过滥的鉴赏能力。”</p><p><br></p> <p><br></p><p>毛姆很多观点一针见血直指人性:关于孤独,关于良心,关于自我。</p><p><br></p><p>应该说,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做加法,查理斯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理斯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p><p><br></p><p>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理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p><p><br></p><p>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理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p><p><br></p><p>书中很多细节涵盖着更为细腻深刻的意义,在这里就不做分析了。它依然不是我最喜欢的内容,但它提醒着我,很多人和事,或某种思想,不能只以好坏对错去评判,也包括一部作品。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或是鉴赏力不够,作者在作品中有时偏激的表达,却是在唤起读者更理性的认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