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饮茶,老不登山

悬铃木

<p>  据我观察,年轻人喜爱喝茶的并不在多数,他们要说爱喝茶,多半也是奶茶,而奶茶只是名字当中有个“茶”字,与实际意义上的茶并无关联。</p><p> 相对而言,中老年人更加偏爱喝茶,尤其爱喝浓茶和苦茶。你注意观察一下,在街头任何一个角落,随处便会遇到手捧茶杯的中老年人。偶尔也能遇见拿茶杯的年轻人,不过茶杯里盛的多半是水或果汁类饮料。</p><p> 为何会存在这两种喜好偏差,我想是来自茶味本身的苦味。年轻人对味觉十分敏感,入口即苦的茶味,年轻人很难适应;而中老年人味觉敏感度远不及年轻人,中老年人能适应茶味的苦,最关键的是中老年人还懂得一个秘密,即:茶味的苦只是在口中,茶水到了嗓子眼变会变成甜味。此谓,先苦而后甜,品茶悟人生。</p><p> 与很多人不同,我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喝茶,这多半是受爷爷的影响,爷爷每天早晨第一件事便是搬一把椅子,坐在门口的大杨树下,细细品茶,喝一口茶,用杯盖子拨下漂浮在水上的茶叶,嘴里还还发出“哈——”的一声,我经常陶醉在爷爷品茶的氛围中,便也偷偷地学着爷爷的样子去喝茶。</p><p> 到了中年,我更加酷爱喝茶,白天一定要喝好,即便是到了晚上睡觉之前,我也在床头泡上一杯茶,经常只是喝上一、二口,便酣然入睡。到了第二天早上,只能将大半杯残茶倒了,感觉甚是浪费。为此,我经常被妻子责怪。但我后来和其他一些中年朋友交流,也不少有人有睡前泡杯茶的习惯,我便接纳了我睡前泡杯茶的习惯,浪费就浪费点吧,对于我一个不喝酒、不抽烟的男人来说,不喝茶才是对茶叶这样的“天物”的一种浪费。</p> <p>  说完喝茶,再聊登山。</p><p> 四十岁之前,我登过很多山,尽管多数不是什么大山、名山,但只要是遇见山,我便有种强烈的征服欲,登山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到山顶。一口气爬到山顶,俯瞰远方,便能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几年,家门口的山,我几乎都登上过山顶,有的山还登上过好多次。</p><p> 四十岁以后,我便对登山失去的兴趣,也不是全然没有兴趣,确切地说是实力不允许。每次勉强登到山顶,便要休息好几天,双腿才能缓过乏来,所以只能放弃登山,要登山最多也只登些小矮山或半山。</p><p> 上周末,我送女儿去太湖山玩攀岩训练,便借机又登了一次太湖山,当然也只是登了半山山程。和我一起登山的,有一位摄影爱好者、一群老人,还有一群中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人数并不多,十几人而已,我们彼此并不熟悉,只是一起登山。那几个登山的老人,目的地是山脚下的太湖寺,他们到了太湖寺的门口,庙门并没有开放,看庙门口的公告上写着:受疫情的影响,寺庙暂不对外开放。本以为老人们会继续登山,每想到他们只是说了一声“真扫兴”便掉头回去了。我与其他人寻着寺庙一侧的石阶小道继续前行。</p><p> 那位摄影爱好者一路走一路选景拍照,我观察他选景的角度,也跟着拍了几张,感觉效果还不错,但是我来的目的是登山,而非拍照,并没有耐心继续学习拍照,追随那群中学生去了。好不容易来到了半山腰的位置,碰到山上下来了一位护林员,走在后面的一位中学生问护理员到山顶还要多久,护林员回答说至少还需半小时,一听这话,好几位中学生便一屁股瘫坐在地上,再也不愿起来了。大部分中学生还是激情四溢的,他们选择继续向山顶冲锋。</p><p> 我很想追随那帮继续前进的中学生一道冲向山顶,但隐隐作痛的小腿告诫我“实力不允许啊”,我便自我安慰道:山顶以前登过的,不去也没啥遗憾的。我便寻了一块较为平整的石头坐了下来,一边休息,一边仰望山顶以及那群你追我赶的中学生,心底无限感慨,静静地在手机上写下一首浅陋的小诗《登半山》:</p><p> 登山莫须至顶,美景常在途中;</p><p> 行路适可回头,往返本来虚空。</p><p> 文:悬铃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