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说到隐居地,就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文人雅士择一处山清水秀远离尘嚣的幽静之处,结庐而居,长袖临风的飘逸洒脱</p> <p> 这次造访的地方是位于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黄公望村的黄公望隐居地</p> <p> 黄公望是元代大画家,他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借用清初画家恽寿平的评论,那是:“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真正是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p> <p> 《富春山居图》绘画长卷由《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两部分组成。前者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者则放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2011年前后两段画卷曾在台北故宫首次合璧展出,被视为两岸一家亲的盛况。如今冷眼看台独小丑的恶劣行径,只能寄希望两岸统一时此画前后两卷的再度合璧。</p> <p> 黄公望的一生颇为坎坷,青年时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走仕途道路,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招为书吏。在“延祐经理”事件中张闾与富豪勾结逼死九条人命,招致民怨鼎沸,元仁宗下旨法办张闾。黄公望作为其属下经理田粮的书吏受牵连入狱。出狱时已年近半百,在松江、杭州一代卖卜为生。</p> <p> 命运多舛使黄公望断了仕途念想,六十一岁时拜金月岩为师加入全真教,改好“一峰道人”、自称“大痴”,师承董源,寄情山水丹青。</p> <p> 在富阳庙山坞结庐隐居,居所取名“小洞天”</p> <p> 小洞天环境幽静远离尘嚣,符合道家修仙养性的风水理念</p> <p> 山水勾魂,仙踪所引,心灵所向,丹青所需,使黄公望七十九岁时在“南楼”画斋创作出旷世名画《富春山居图》。</p> <p> 据说《富春山居图》画了三、四年还未完成,道友无用师对画卷爱不释手又怕被他人占有,于是缠着黄公望在尚未完成的画作上提上他的名字,以宣称自己对画卷的占有权。这也是长卷有《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命名的的来历。</p> <p> 从居所东北边循溪而上,走大约三十多分钟,有一处凸坡,据说是一座元明古墓。墓的正前方有一个低于墓地很有规模的半圆形风水池,这个凸坡还有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叫“灯台瀛”。由于后山的路崎岖坎坷挂着“游客止步”的警示牌,就没有前去寻访。</p> <p> 山中毛竹参天,竹笋窜出一人多高。下端都变成新竹了,生机勃勃。找到一棵十公分高的竹笋,竟然能掰得动,带着来自山野的清新</p> <p> 当年黄公望下船登岸时的渡口叫庙山古埠,如今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幻后,只剩下一滩绿水,不是一尊菩萨雕像做标示,极易被忽略掉。</p> <p> 山中空气极好,因不时会有游人擦肩而过,这防疫口罩也就时戴时摘了</p> <p> 回到下榻处,雨下大了。带回来的竹笋削皮后竟有细嫩的一大段,简单的做个竹笋面当晚餐,这是寻访庙道山的意外的收获。</p> <p>记于2020年4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