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崞阳镇</p><p>位于原平市区北18公里处,东临滹沱河,南接大林乡,北与沿沟接壤,西北与段家堡乡为界。</p><p>崞阳(原来的崞县)无论在哪个朝代都倍受重视。有资料记载,崞县在明朝就修建三重城墙,城内店铺40余家。文庙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殿、祠、坊、阁、亭、台、楼、榭等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是原平历史上一座极具魅力的儒学圣地,可想而知其昔日的繁华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p>崞阳城,最早建于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当时由于拓跋猗卢助刘琨大破白部刘虎,而恃功求以陉(音刑)北之地为其封地。刘琨无奈,将雁门郡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县(皆在今山西境内)五县的人民迁徙到陉南,而腾空的五县划归拓跋猗卢,部分置于崞阳,立城邑但未有县名。永嘉末(313)县废,为鲜卑族领地。十六国前期属雁门郡原平县境地,东晋元兴二年(410)置石城县,隶属秀容郡。武定四年(547)改为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齐时为北显州属并州省,北周又复石城县属并州总管府。隋开皇五年(585)为石城县属代州,十年(591)改为平寇县属代州,属雁门郡,至大业二年(606)正式始称崞县仍属代州。唐贞观初,崞县属河东道代州管,五代后一直沿袭崞县至金初为河东北路代州管,金(1128)改为崞山军。元太祖十四年(1220)升为崞州,属冀宁路。至元三年(1266)属太原府。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崞县,洪武八年(1375)属太原府代州管。清雍正二年(1724)直隶代州,仍称崞县。民国属雁门道,亦称崞县。抗战时期,崞县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为东西崞县,1946年合并崞县,解放后至1958年12月人民政府仍设县治于此,后改属原平县。崞县在此达1350年,至2010年,崞阳城曾治县整整长达1700年!</p><p>但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崞县县城在元末时遭遇了一场战乱,致使崞县古城全城覆灭。对这场战乱,在民间一直有两个传说“盔挖崞州城”和“火烧万家庄”。他们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秋,朱元璋遣副将常遇春和傅友德为正负元帅,由太原步骑入境,分东西两路进兵,元兵不敌撤入崞州城内固守。因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久战不决。常遇春下令东路退于楼烦城内(今大阳村),西路退驻万家庄(今大林乡一带)。因战事紧急,常遇春焦虑不安,卧床难眠。一日凌晨时分,常遇春好不容易昏昏入睡,睡梦中竟高喊一句“火烧万家庄”!守候的军兵误将常的梦话当作发号军令,立即执行。顿时千家火起,万民遭殃。待常遇春醒来,悔之晚矣。后常、傅两路兵马从城外用头盔掘土暗挖地道,城池方破。由于历史久远,两个传说自然无从考证,但最起码说明一点,崞县古城坚固雄伟!</p><p>行至崞阳镇下车后,一条宽阔而繁华的水泥路通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街道两旁商店琳琅,人口参杂,却不显乱。</p><p>从中南门“明景”门拍到北门“宁远”;从城南文庙看到城东武庙。拍了许多,也看了许多,直至走到一段土崖面前,我们几个起了争论,据考证,这段土崖就是元末被毁的城墙。立在文庙后面的这段元朝古城墙,一直在守护着这位饱经沧桑的文化使者:崞州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为三晋大地上现存极少的州级文庙。明洪武三年知县周英重建,明中期和清前期多次修葺。其占地面积阔大,当在百亩左右。有大成殿七楹,东庑十楹,西庑十楹,戟门五楹,棂星门坊五楹,敬一亭五楹,小石林亭五楹,礼门一楹,义路一楹,崇圣祠正殿三楹,大门一楹并殿内暖阁三座,抱厦一楹,名宦祠三楹,乡贤祠三楹,尊经阁上三楹下五楹,文昌祠楼三楹,乐楼三楹,文昌三代祠一楹,魁星楼一楹,忠义祠三楹,明伦堂三楹,节考祠正庭五楹,以及教谕署、讲堂、训导署、射圃、宰牲所等多处。在文庙南还有牌坊三座,均匀分布在东西中三个位置,分别为金声玉振坊、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试遥想当年,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飞檐斗拱,灵动飘逸。凡空阔处,皆松柏参天,绿荫如盖。可如今,只剩礼门、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和大成殿、小石桥,并以极快的速度在消失着。</p><p>出了文庙向南走,就可以看到被誉为“小赵州桥”的南普济桥。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来宣桥,可惜来宣桥在1952年毁于地震,虽重修,却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两桥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是一名义士广筹钱财建造的。南普济桥,长30米,宽8米,高7米。南引桥长28.5米,北引桥长34.5米。桥边石制护栏高约0.9米,分别置望柱20根,栏板19块。方正的望柱顶部有仙桃、石榴、佛手等果品石雕,栏板系整石卷边镂花。遗憾的是,早年石桥上的两座木质牌坊和百通碑刻已不知所踪,空留800载风雨沧桑!</p><p>书接上文,元末被毁的崞县古城于朱洪武八年(1375),在古城旧址处成见城池,为了防止旁边滹沱河河滩潮湿淫浸城墙,便将东墙向西挪移了数百米,使内城变得更加小巧玲珑,但并未脱离原中轴线。明景泰元年(1450)年,新的城池已颇具规模。万历二十七年(1599),巡抚魏允贞命知县袁应春砖包城墙,新城愈显雄姿英发。后设四门,东名“临沱”,西名“保和”,南名“景明”,北名“宁远”。接着在随后几年内的多次修葺、增大。至崇祯七年(1634),知县冯梦熊修筑四大城门城楼,古城更加完美。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文革时期,古城惨遭破坏,面目全非。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更是给古城的光辉上抹了不尽的悲哀:一名“北范亭,南康杰”的范亭中学老师被残忍的用铁丝挂着十几斤重的城砖吊在脖子上,让其低头“认罪”。最终,该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教师难忍其辱,从城楼上跳了下去。敌人没有打败我们的人民,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而我们却用历史的文明去摧残我们自己的人。呜呼!天道之行,今兮何兮?</p><p>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浸漫,往昔的40多处寺观楼阁在已烟消云散了。只剩染着许多人鲜血的古城墙和文庙、普济桥、关帝庙、岱山庙、城隍庙、龙王宫与天主教堂等多处景观遗存。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古城墙下这些明清时的旧宅老店与寺观楼阁曾经是多么耀眼光辉,而如今,只留下一声声抚古思今的叹息… …</p><p><br></p> <p>崞阳旧城门</p><p><br></p> <p>附说明之一</p><p>金泰和三年</p><p>泰和三年指的是金朝。</p><p>泰和是金章宗的第三个年号。金章宗完颜璟,小字麻达葛,是金朝第六位皇帝,金世宗完颜雍之孙,金显宗完颜允恭之子,金宣宗完颜珣之弟。</p><p>初封金源郡王,进封原王、判大兴府事,官至尚书右丞相,册立为皇太孙。大定二十九年,即位为帝。修正礼乐刑政,为一代之法。在位初期,政治清明,世称明昌之治。</p><p><br></p><p>金朝(1115年-1234年)</p><p>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所建。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传十帝,享国119年。</p><p>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2])立国,国号金,建元“收国”。并于1125年灭辽朝,1127年又发动靖康之变灭北宋。1130年,宋高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南宋成为金朝属国。[4]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政治文化达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后期急剧由盛转衰。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国南侵,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于蔡州。</p><p>金朝鼎盛时期统治疆域包括东北、华北、关中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南至大散关至淮河一线,与南宋对峙;西北与西夏并立;东北地区达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p><p>金作为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质浓厚。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吸收辽朝与宋朝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制。军事上采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其铁骑兵与火器精锐,先后打败周边诸国。金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一统”的朝代。</p> <p>普济桥位于崞阳镇最南边</p> <p>开车从古桥上通过,一种历史的沉重感涌上心头。把车停在桥边,下车走在古桥上,踩着桥面上的条石,石面在风雨的侵蚀中,磨得伤痕累累,千苍百孔,仿佛在诉说着风雨历程,人世苍桑。在桥边用手抚摸桥栏杆上的石雕像,图案造型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佛手,有寿桃,有动物,可惜历尽风雨的侵蚀,好多已经面目全非,剥蚀脱落了。经历了近千年的古桥,今天在依旧使用着,总觉得十分可惜,似乎渐行渐远,即将从我们的眼前消失。现今文物部门只是立个牌子,写了省级文物以公示路人,我觉得这样做还是远远不够的。</p><p>从两侧走下桥底,近距离接触桥底,雕刻十分精美,令人佩服。</p><p>桥上面风雨剥蚀严重,而桥下臭气熏天,蚊虫飞舞,杂草丛生,没法久待,捂着鼻子,实在难受,只能匆匆照了几张照片,返回桥头,又到另一面看了一下。</p><p>我们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应该加倍珍藏,小心保存,眼前看到的苍凉景象,脏乱差,不堪入目,如此重要的文物古迹惨状空前,无人过问,痛心疾首,实在可惜。我们应该尽全力让这些文物古迹留存下去,让世人尽赏古代文明的辉煌,这样才问心无愧,对得起历史?我呼吁全社会肩负起历史给我们的责任,爱护国宝文物人人有责。</p><p>我站在古桥上,不禁思绪万千。</p><p>距今700~800年的历史就在我的脚下,怎能不令人难忘,又怎能不令人激动呢!</p><p>这时有两个小男孩从桥对面走来,我就问孩子们,这座桥,你们每一天都走吗,答到,天天通过去上学。你们知道这座桥到今天有多少年了吗?孩子们摇摇头。</p><p>最后,我拜托孩子们给我拍了纪念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