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博物馆日

bangbang

<p>一年一度的“博物馆日”又如期而至了。一共三天,5月16日第一天我们选择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p> <p>今年的情况有些特别,全部都要先网上预约。</p> <p>看介绍,这幢建筑也是大有来头的。</p> <p>进门就是一幅贝壳画</p> <p>展品中有大量现在已经被禁掉的象牙制品,应该都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吧?</p> <p>那时的雕工确实不错,接下来可能是会失传了。</p> <p>我最喜的还是这一组孩童</p> <p>生动有趣</p> <p>还有的就是黄杨木雕</p> <p>年代感十分强烈的作品,也只有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才能感同身受。看那姑娘臂上的肱二头肌,颇有铁手铁脚铁肩膀的铁姑娘风采。</p> <p>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作品,勾起了我们儿时的欢乐回忆。</p> <p>只是作品名为“撑骆驼”?我们那时是叫“跳山羊”,有金山的朋友说他们那里叫“撑马”。不知作者是何方人士?骆驼不趴下你能撑过去?</p> <p>复原的客厅</p> <p>正在教学生刺绣的带教老师</p> <p>建筑本身也有吸引人处</p> <p>富有特点的吊灯和窗</p> <p>现代工艺品展厅</p> <p>古琴状的茶盘,我是一定要留影的。</p> <p>这也是具有年代特征的场景,所谓的“外宾商场”。也就是俗称的“斩外国人”格地方。😂</p> <p>下午本要去鲁迅纪念馆,路堵过四点过了,没看成。只是在鲁迅公园里,见到了守护着自己领地的猫。</p> <p>5月18人日去气象博物馆,路过教堂。</p> <p>博物馆的这幢建筑,原本也是教堂的产业。</p> <p>连气象台也是教会设立的,第一任台长就是杨绛笔下的“劳神父”。</p> <p>博物馆外观</p> <p>百叶箱里的秘密。四根温度计,分别是:两根竖着的是干、湿温度计;两根横着的,上面一根是记录最高温度的、下面一根是记录最低温度的。</p> <p>测量蒸发量的设备,一圈像天线的东东,是防止鸟来喝水的,影响测量精度的。没想到吧?</p> <p>一进门厅就看到了地上的罗盘</p> <p>走廊里墙上挂着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年的平均气温。</p> <p>总体来说是呈上升趋势。</p> <p>我出生的那年年平均气温是15.3℃,现在都在18℃左右了。</p> <p>风球规则说明</p> <p>部分馆藏</p> <p>从老照片里发现的馆长家具实物</p> <p>气象预报在申报上刊登</p> <p>气象绘图规则的制定</p> <p>绘图仪</p> <p>镇馆之宝——手绘台风眼</p> <p>每天在电视上看到的气象预报节目,就是在这里制作的。</p> <p>我也客串了一把</p> <p>气象台出来继续参观——土山湾纪念馆。也是当初教会办的孤儿院,为培养孤儿一技之长所制作的作品。</p> <p>多伦现代美术馆</p> <p>鲁迅纪念馆</p> <p>鲁迅逝世当天,日本友人拓下的鲁迅遗容。</p> <p> 从整个博物馆日的参观感受来说,城南和城北的底色是不一样的。城南的底色是宗教的、科学的,显厚重感;城北则更多的表现出艺术的气息,显浪漫多元。</p><p> 以上是这次参观的一些感受,特此记录无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