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罕见的胰腺肿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徐爱忠

<p>病人系女性,66岁,因为“大便习惯改变1年余”入院。查体: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部平软,腹部有两个陈旧性手术疤痕,腹部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可。</p><p>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1年,有胃癌手术病史12年,有胆囊切除病史5年。</p><p>血液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五项、肿瘤指标等均正常!</p><p>术前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恶变可能)。</p><p>手术规划: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 <p>增强CT(动脉期)</p> <p>增强CT(静脉期)</p> <p>MRCP</p> <p>术中见胰头肿块,直径约6cm。</p> <p>残胃与十二指肠周围粘连,分离粘连后,悬吊十二指肠。</p> <p>分离悬吊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p> <p>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p> <p>离断胰腺,可见增粗的胰管。</p> <p>离断胰腺钩突部。</p> <p>清扫16组淋巴结。</p> <p>完成胰肠吻合。</p> <p>完成胆肠吻合,胃空肠吻合。</p> <p>完成手术,准备关腹。</p> <p>手术切除标本。</p> <p>剖开标本,见肿块内有白色粘液,有很多乳头状突起。</p> <p>术后病理提示:IPMNs(中级别异型增生)。</p> <p>出院前合影。</p> <p>最后,科普一下IPMNs相关知识!</p><p><br></p><p>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是起源于胰腺导管系统的乳头状黏液分泌肿瘤,在临床工作及病理诊断中较为罕见。1996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胰腺导管内具有高柱状富含黏液的上皮细胞,有或没有乳头状突起,累及主胰管和( 或) 主要侧支胰管且缺乏黏液性腺瘤所特有的巢状基质胰管上皮统称为 IPMNs,并制订了相应的组织分型和诊断标准。</p> <p>IPMNs 患者以 60~70 岁年龄段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大多数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也可以出血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背部疼痛、黄疸等表现,其中上腹部疼痛最为常见。病变位于分支胰管者,CT 表现为囊性肿块影呈单房或多房样改变,其内分隔轻度强化,均伴有胰管不同程度扩张; MRI 表现为长 T1、长T2单房或多房囊状肿瘤,其内可见分隔; MRCP 显示囊性高信号与主胰管相连,主胰管不同程度扩张。病变位于主胰管者,CT 表现为胰管明显扩张伴胰腺实质萎缩; MRCP 示胰管明显扩张。</p> <p>手术标本可见导管扩张,内含黏液。部分肿瘤切面多房囊性,内含乳头样物。低倍镜下可见扩张的胰腺导管,部分导管上皮呈现不典型增生改变;导管周围没有增生的纤维组织,管腔内可见黏液。从形态学上根据肿瘤发生于胰管的位置和累及范围将 IPMNs 分为:主胰管型(MD-IPMNs)、分支胰管型(BD-IPMNs)和混合胰管型(Mix-IPMNs)。① MD-IPMNs:肿瘤常见于胰头,偶可见于胰尾。主要存在于主胰管内,伴有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② BD-IPMNs:肿瘤常见于胰头或钩突,可累及一处或多处分支胰管,伴相应胰管囊状扩张。③ Mix-IPMNs:肿瘤既存在于主胰管又存在于分支胰管。IPMNs 的病理分型可以根据组织学形态和黏蛋白表达被细分为 4 种亚型: 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嗜酸细胞型。胃型 IPMNs 乳头柱状上皮类似于胃黏膜,多数分支管型 IPMNs 属此亚型;肠型 IPMNs 形态与结肠绒毛状腺瘤相似,常表现为主胰管型 IPMNs;嗜酸细胞型较罕见,通常显示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导致其独特嗜酸细胞外观;胰胆管型 IPMNs 特点是复杂的乳头状增生,一半以上将发展为浸润癌并且具有更强的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UC1,MUC2和MUC5AC表达阳性。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表达阳性。</p> <p>原则上,所有类型的 IPMNs 均认为是胰腺浸润癌的癌前病变。主胰管和混合型 IPMNs 必须行手术切除。分支导管型 IPMNs治疗存在争议,多数医师建议分支导管型 IPMNs 如果肿瘤直径 > 3 cm,或有症状,或存在可疑的影像学特征( 如实性结节,囊壁厚度或囊肿生长) 亦应采取手术切除。一般认为,直径> 2 cm 的分支导管型IPMNs,血清肿瘤标志物( CA19-9,CEA) 不明原因的升高者应接受手术治疗。小的分支导管型 IPMNs及血清肿瘤标志物阴性或切除有限的情况下,局部剜除术也是一种选择,且其复发率和死亡率较低。</p><p><br></p><p>组织学分型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胃型的预后最好,胰胆管型的预后最差(易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