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入漳实证:芗城桃林社惊现“拒匪殉难”义冢

南风

<p>一座与太平军入漳之役有关的墓葬静静地躺在芗城区桃林社边上一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平军入漳实证:芗城桃林社惊现“拒匪殉难”义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南中文/图</p><p><br></p> <p>近日,笔者在芗城区北环城路进入桃林社的一小路边上发现了这处“北关桃林乡拒匪殉难义冢”。该墓占地面积约20来平方米,墓碑为花岗石质,长约1米,宽约0.7米,厚约0.25米。碑文正中刻有“北关桃林乡拒匪殉难义冢”字样,左右两边刻“同治甲子(清同治三年,1864年)季秋,漳遭匪陷,囗囗切同仇杀匪,五日连胜,迨囗囗饷绌,援绝陷殁。男妇老稚囗囗囗,今总收其骨骸为冢。”</p> <p>调查中,当地村民林滨介绍说,桃林社位于芗城北郊,这里清代为龙溪县二十六都七图,村中林姓为大姓。听当地老人回忆,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进攻漳州时,其中一路太平军杀进桃林社,据说领兵的是一个姓林的军官,进村时太平军遭到村民的强烈抵抗,为此村民被杀了不少人,后来太平军杀到村中的林氏祠堂,领兵的军官发现是同姓村落时,跪拜在祠堂前,下令放下屠刀。太平军走后,村民收拾了被杀百姓遗骸,一共装了十八缸的“金斗”(闽南地区捡拾遗骨的陶瓮)埋于此。</p> <p>同治三年太平军攻占漳州之役,是漳州历史上极其惨烈的一次战役。据清光绪三年《漳州府志》四十七卷《冠乱》记载:“同治三年九月,粤逆伪侍王李世贤由汀州永定一路窜入漳境。十三日,连陷平和、南靖,南靖典史司街徒死之。十四日,陷郡城(漳州城),大肆焚杀,城乡男妇老幼不屈死者数十万人。”随后太平军乘胜攻克平和、云霄、漳浦、南靖、永定、龙岩各县。因太平军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被称作“长毛”,漳州民间称太平军入漳之役为 “长毛反”。</p> <p>太平军攻陷漳州后,清军统帅闽浙总督左宗棠受命围剿太平军残部,左宗棠拟定作战方案,首先进攻驻守龙岩的太平军,以切断驻南阳、新泉的太平军汪海洋部与漳州李世贤部之间的联系,最后再谋克复漳州城。同治四年(1865年)2月19日,太平军与清军在镇门战役中失利,侍王在漳州多次组织突围,均告失败。5月15日,清军攻破漳州城,被太平军占踞7个月后的漳州被清军重新夺回。李世贤率余部突围至广东梅州投奔汪海洋,旋即被汪杀害。同治四年(1865年)5月至6月间,左宗棠驻漳州,协助解决兵灾善后。秋季,左宗棠奉诏领兵入粤。同治五年(1866年)2月9日,清兵消灭了嘉应州(今广东梅州)的太平军余部。</p> <p>太平军进漳的这段历史,在史料上虽有记载,然而相关的实物证据并不多。据了解,左宗棠率部驻漳时,曾在漳城内设善后局,依托府道衙门筹集资金,赈济与抚恤流亡灾民。同时,左宗棠在漳城发动捐资,于郊野设无主尸骸义冢六处。所埋遗骸多则万计,少则千计。</p> 义冢是旧时收埋无主尸骸的墓地,桃林社“殉难义冢”,应是桃林百姓遭受太平军兵灾后,公葬蒙难者所建的墓园。目前,埋葬太平军进漳之役殉难的六处义冢多已无存,桃林“殉难义冢”的发现,可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又增加了一处翔实的文物,也是太平军入漳之役留给后人一份沉重的纪念性实证。 <p>正如《南国残阳——太平军南方余部烽烟纪实》作者汤毓贤所言:“太平天国后期突如其来的南国烽烟,不知流过几许无辜血,淌过多少英雄泪。转瞬间战祸已然过去一百四十多年,但抗暴御寇的壮举和血腥风干后的陈迹,却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消亡。”<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