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歌的美篇(二)

君歌

<h1><b>跟您说说家属院“中轴线”上的建筑。首选肯定是“大礼堂”。</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0px; white-space: pre-wrap;"><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i><font color="#ed2308">大礼堂:</font></i></span></b></h1><h1><b> &nbsp;</b></h1><h1><b>这张草图描述的是“文革”前家属院的布局,最中央的位置就是“大礼堂”!</b></h1> <h1><b>它位于中轴线上最显著的位置,长方形的建筑,红色砖墙、宽大的窗户,布局仍然讲究对称。</b></h1><h1><b>所有来家属院的人,走上甬道向北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庄严、大气。</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大礼堂是职工们吃饭、开会、娱乐的地方,它座北朝南,站在门口高高台阶上眼前的景象一览无余:圆形花坛、百米长的甬道,朝阳路上的厂区大门……。</b></h1><h1><b>小时候,一到节日,甬道两侧挂满彩灯和灯笼,人们看灯猜谜语;礼堂内还有套圈、拍球等游艺活动,节日的气氛特别浓厚。</b></h1><h1><b>特别记得:礼堂大门上方半圆形的门楣上,由彩灯组成的一只和平鸽,随着灯光的闪烁,呈现出翅膀煽动、欲飞蓝天的图案,尤是记忆深刻。(当然和现在的霓虹、LED比不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登上台阶走进礼堂前庭,东边是图书馆、西边是娱乐室。娱乐室可以打牌、下棋、打乒乓球,还是厂宣传队排练的地方。</b></h1><h1><b>厂子的宣传队在社会上可是有一号的,乐队、舞蹈队都特棒。当年我经常看他们排练,特羡慕他们。记得有个叫马丁的职工文武双全,又作曲、又指挥,篮球场上还是核心人物。后来听说他离开了京棉一厂,去了专业团体,成了作曲家。</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两年又有幸结识了宣传队当时的队长林大哥。如今他还活跃在艺术舞台上。既能唱歌、表演,还吹得一手好黑管儿!(照片中穿黑色体恤者是林大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他从十几年前就在景山公园参加男生四重唱组的活动,现在是京城小有名气的《非常组合》百人男声合唱团的核心人物。他们多次在合唱舞台上取得好成绩!</b></p> <h1><b>穿过礼堂的前庭,走过木板隔成的通道,就进入礼堂了。礼堂真大,能容下上千人。“文革”前,礼堂的西侧墙上挂着大幅的马恩列斯的画像,东侧墙上是毛刘朱周等领导人的画像,不由地就让人肃然起敬。</b></h1><p class="ql-block"> </p> <h1><b>礼堂内经常放电影、办舞会和举办文艺演出,来过很多名角儿,京剧《沙家浜》智斗中的马长礼、评剧《夺印》中的马泰、相声大师侯宝林和马季……,当时我年龄小,没有机会饱眼福。</b></h1><p class="ql-block"><br></p> <h1><b>但是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在礼堂看过话剧《千万不要忘记》,里面的“打野鸭子”和“148的料子衣服”台词和情节至今记忆犹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文革”后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在礼堂内放映了多场,场场爆满,不时听到啜泣声,赚足了所有人的眼泪。</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值得骄傲的是,上小学时我多次在舞台上表演过节目。一次是和“少年儿童团”有关,记得“大幕拉开,我梳着两个高高的小辫儿,站在舞台的最前面、最中央,右手拿红缨枪,望向远方”。歌词是:“手拿红缨枪、臂戴红袖章,站在山坳口、站在大路旁,眼睛望得远,耳朵听得清,坏人要是敢溜进来,儿童团的梭镖不留情”!那可是我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第二次是表演舞蹈《毛主席的光辉》,我们10几个女生穿着自制的藏族服装,服装是借同学妈妈的旗袍(那时候南方来京的阿姨都有漂亮的旗袍),腰前扎上藏族特色的围裙,围裙是老师们帮着做的,贴得是五颜六色的皱纹纸。效果也不错!</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第三次就是小学毕业前,校合唱团表演大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我的领唱。当年没有照相机和手机,要不然得是多么珍贵的照片啊!</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还有让我难忘的就是大礼堂的师傅们做的主食,花样特多、特好吃,念念不忘的是炸“油饼儿”。偶尔我也会背着爸妈,偷拿“饭票儿”,等到晚上10点后,下中班的职工们吃夜宵时,去买上个大油饼儿解馋。后来再也没吃过那麽香、那麽大的“油饼儿”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说“大礼堂”就要提到十年“文革”中的一些事儿。我们这辈儿人都不会忘记:“主席语录不离手、“老三篇”张口有、早请示晚汇报绝不缺、“忠字舞”人人都会扭”的虔诚画面。</b></h1><p class="ql-block"><br></p> <h1><b>1966年“文革”开始后,有一天在礼堂前的圆形花坛中,一帮红卫兵男女对“地富反坏右”进行批斗,让他们站在高台上,低头认罪,还不时挥动手中的皮带抽打这些人,当时好多人围观。其中站在高台上的一位女大夫我认得,住我家旁边的楼,平常待人很和气。红卫兵们说她出身不好,必须老实交待。我当时就自言自语的说:毛主席不是说“要文斗不要武斗”吗?这样做不对吧。妈妈在旁边赶紧阻止我说话,拉起我的手就往家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文革”开始后,厂子的职工也分成两派,多数派叫“营部”,少数派叫“总部”,我哥哥是少数派的成员。那时学校停课闹革命,我没事儿经常去“总部”的办公地点2至2楼一层溜达。</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每当毛主席指示发表或国家有重大事件发生时,就会和大人们一起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庆祝,有时还拎着小糨糊桶贴宣传大标语。</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记得一天晚上和大人们一起去中南海,说是红卫兵要揪出刘少奇。还没走到中南海的西门,路就不通了。远远看到很多人,围着中南海的门高喊口号,听说有些人还要冲进大门,是周总理讲了话,人们才逐渐散去。我当时就想:这样做就能揪出刘少奇吗?回家的路上,看见一队女红卫兵,穿着军装、扎着腰带、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革命歌曲,英姿飒爽、好威风啊!</b></h1><p class="ql-block"><br></p> <h1><b>也是这一年的9月份,厂职工中的两派打起来了,“总部”门前人山人海,要揪出“总部”头领范以本。后来事态闹大后,中央文革派戚本禹等人来解决问题。</b></h1><h1><b>当时,大礼堂内坐满了人,两派的代表轮流上台进行辩论,戚本禹在台上就座,台下不时有人写条子提问题递上去。我也在台下观看,别的不太懂,就感觉双方都很厉害,火药味儿十足!好像最后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b></h1><p class="ql-block"> </p> <h1><b>10年“文革”中,大礼堂的大喇叭每天都会播放革命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特好听,至今萦绕在耳边、还会吟唱。</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改革开放的80年代,交谊舞流行,大礼堂常办舞会,我也曾徜徉在“喜洋洋”、“紫竹调”的舞曲中。</b></h1><p class="ql-block"><br></p> <h1><b>集体舞盛行之时,人们围着大礼堂前的圆花坛,随着喇叭中播放的《青年友谊圆舞曲》翩翩起舞,我就在其中。</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如今人们的娱乐消费更丰富便捷了。朝阳路两侧的商厦中,吃、玩、看、逛、买,一个大楼内全能满足。卡拉OK厅,让你新歌老歌唱个够。公园内、社区中,广场舞、交谊舞、民族舞想跳就跳、想唱就唱!生活充满欢乐!</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大礼堂”不存在了,它带给我的快乐留在了心底!它给予我人生的启迪永不忘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0px;">2020年5月22日编成(二)</b></h1><h1><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大部分来自网上,向原作者致敬!</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感谢您耐心阅览。</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