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逛北京 :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马德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之滨的文津街七号,其前身是国立北平图书馆,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舍主楼建成于1931年,是当时条件较优越、国内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并因其在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享有盛誉,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在北海公园旁边前身是清宣统两年(1910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1912年正式开放,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49年后改称北京图书馆。1987年,北京图书馆迁往白石桥的新馆舍,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文津街的馆舍则成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作为国家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图书馆分馆秉承历史与传统,继续保持其古典韵味和独特风格,馆藏尤以古籍见长,并侧重于普通古籍之收藏、整理与研究,力求成为国家古籍书库和古籍使用、流通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北京的老城区,有着讲不完的故事,看不厌的景致,品不尽的文化。这里记载的是利用2005年10月和2007年04月两次回京返乡之际,游览文津街国图分馆所见所闻,旧片新编,编辑成篇,以志纪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正门(网络图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民国二年(1913年)3月3日,逊清王室将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交袁世凯政府。故袁将总统府迁入中南海,护卫总统的“拱卫军”进驻西苑三海。自此北图建馆前的“马圈”和羊房夹道(又称养蜂夹道)等地均为袁所占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立京师图书馆曾呈函请大元帅饬拨北海公园西南方之旧御马圈(约40亩)及养蜂(实为羊房)夹道迤西之旧操场空地(约26亩)作为京师图书馆建筑用地。从此,该地成为北图的永久馆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又函请北平市公安局,将金鳖玉蝀桥以西、西安门大街以东一段的无专名之街,以四库全书中“文津阁”之义定名为“文津街”。经核准现行“文津街”之名和文津街七号之地,逐成为北平图书馆之代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平图书馆在1929年5月11日奠基,至1931年6月25日落成典礼,7月1日开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正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在国图分馆的馆址,位于京城的腹地,地理位置优势,交通方便,风景宜人,是理想的文化圣地。但它能呈现当今的面貌,也是经过多次的沧桑变化才形成的。大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原圆明园长春园东门外的石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正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街,20世纪30年代前是西安门大街东段。《京师坊巷志稿》:西安门大街,迤东为金鳌玉蝀桥,南为西苑福华门,北为阳泽门,门内傍北海,地名小马圈。同书。小马圈条:玉熙宫在西安里门街北,金鳌玉蝀桥之西。1931年北京图书馆新楼建成,收入原来藏在承德文津阁里的《四库全书》,街道因此得名。文津街最初很短只有两个门牌,东起北海大桥(即金鳌玉栋桥)西至北京图书馆西墙外,1949年后改为东起北海大桥西至府右街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街不长,但颇有名气,它在北海公园西侧,与府右街为邻。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在这条街上有历史悠久的北京图书馆;而它之所以被命名为“文津”又与这图书馆有直接关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街,站在分馆大门向东望去,可看到故宫西北角楼、北海团城、金鳌玉蝀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街,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很美,很漂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里是北京第一座大型近代图书馆的建筑遗存。前身为1909年清学部奏请筹建的京师图书馆。1931年7月,在现址兴建馆舍,定名“国立北平图书馆”,并对外开放。1949年后改称“北京图书馆”。图书馆主楼建筑造型仿清官式宫殿楼阁,绿琉璃庑殿顶。该馆继承了自南宋以来皇家藏书,收藏丰富,规模较大。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在北海公园旁边,前身是清宣统两年(1910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1912年正式开放,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建国后改称北京图书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西城区文津街7号是北平图书馆旧址,是北京近代第一座大规模图书馆的建筑遗存,这里有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主楼——文津楼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津楼也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 (2005年10月18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主楼——文津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平图书馆旧址,是北京近代第一座大规模图书馆的建筑遗存,这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主楼——文津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所有我见到的图书馆中,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优美的外部环境给我印象最深,它的宁静氛围是许多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国家图书馆分馆其建筑气势恢弘,古色古香,经历了70余年的风风雨雨,且在我国图书事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国图文津街分馆前身是清宣统两年(1910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1912年正式开放,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49年后改称北京图书馆。其藏书历史可追溯到七百多年前。今馆建于1931年,原面积8000平方米,现已增为近40000平方米。1949年藏书140万册至1979年第已达1000万册。(2007年04月23日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为国家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图书馆分馆秉承历史与传统,继续保持其古典韵味和独特风格,馆藏尤以古籍见长,并侧重于普通古籍之收藏、整理与研究,力求成为国家古籍书库和古籍使用、流通中心。在分馆现有200万册馆藏中,古籍达160多万册,形成了体系完整、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古籍宝库,为学术界所瞩目。历代编修的新、旧地方志万余种,乃国内外之冠。历代家谱3000种,影响广播海内外。馆藏优势与特色使国家图书馆分馆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一以惯之的独特魅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正门(背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31年7月1日,北平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文津阁《四库全书》全部移入新馆收藏。北平图书馆迁入新馆后,废除了过去的购票入馆办法。新馆内的阅览室共200余个座位,环境幽静,花木繁茂,是当时中国乃至远东规模最大且最先进的图书馆。(2005年10月18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正门(背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7年,北京图书馆迁往白石桥的新馆(今为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位于文津街的馆舍成为北京图书馆古籍馆。1997年,古籍馆闭馆修缮三年,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建筑的古典传统风格。2001年1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重新开馆。(2007年04月23日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主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位于文津街七号,北海公园西侧,与北海公园仅一墙之隔。1987年,北京图书馆新馆在海淀区紫竹院北侧落成,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里则成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主楼——文津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1909年(清宣统元年)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馆舍主楼(文津楼)建成于1931年,建筑造型仿清宫殿楼阁,绿琉璃庑殿顶。该馆继承了自南宋以来的皇家藏书,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并因其在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享有盛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楼”匾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主楼前石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29年5月11日,位于文津街的北平图书馆新馆开工奠基。新馆从圆明园遗址移来若干文物;主楼前立一对华表;圭形昆仑石一块,上面刻有乾隆帝御制诗;大门内左右两侧各有一通石碑,一是乾隆帝御制《教谕骑射碑》,一是文渊阁前的石碑,都是满文、汉文合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主楼前石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石狮二对,现一对置分馆主楼前,一对置大门外。大门外之一对,原系圆明园长春园东大门之饰品,主楼前一对则为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前之物。两对石狮材质不同,造型也略异,大门外者比主楼前者时代略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主楼——文津楼前的石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今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在1987年以前是国家图书馆的主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09年的清朝京师图书馆,最初的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后来,利用退还的庚子赔款,请美国建筑师亨利 · 墨菲设计新馆。墨菲,一个我国近代建筑史上不能被遗忘的建筑师,他先后规划设计了多所大学校园或主要建筑, 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现北大燕园)、沪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长沙湘雅医学院、金陵女子大学、岭南大学。墨菲喜欢中式建筑,他为这些校园留下了“中国古典复兴”建筑,如今都是这些校园内的经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街上的建筑共耗费银元240余万元,主体建筑为文津楼,建筑外观仿故宫太和殿,绿琉璃庑殿顶,绿色柱身,周围是汉白玉须弥座式栏杆,还有从圆明园迁移来的华表、石狮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主楼前华表(东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华表一对,现置主楼前庭院中。它原是圆明园安佑宫大门内的饰物。文津街主楼建成后,为了与北海公园环境协调,美化馆址,经当时政府批准,从圆明园中迁移至此。凑巧,此事还有一段故事,圆明园安佑宫大门内外的华表原为两对,造型相若,纹饰相似。在门内的一对曰“望君出”,门外的一对曰“望君归”,以表示君王平安出去访民情,凯施归来理朝政之意。当北图在迁移华表时,恰值燕京大学亦在寻觅此物以装饰校园,本来两家应各搬一对,即为完整的一对,不料两单位工作人员不明底细,则从左到右,从右到左,里外各挪一只华表形成今之“鸳鸯配”。此为笑谈,亦为趣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圆明园安佑宫宫门外,原竖有两对华表,现一对在楼前,一对在文津街国家图书馆老馆院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有关专家分别前往北京大学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对两处的华表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对这两处四根华表认真比对、仔细辨别后发现,虽然这四座华表的底部都是八角形的,但北京大学北侧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东侧的华表与底座连接处是一样的,近乎圆弧形状;北京大学南侧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西侧的华表柱与底座连接处的形状则是一样的,棱角分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后,专家再对北京大学的华表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的华表上的雕刻花纹进行细节比对后发现,北京大学西门南北两侧的两座华表纹饰,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东西两侧的华表纹饰有相似性。而且,北京大学南侧的华表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西侧的华表柱子,它们靠近底部的部分每一面都有两个小圆孔。通过以上的观察,专家认为,北大南侧的华表和国图文津馆西侧是原配的一对,北大北侧的华表和国图文津馆东侧又是一对。(2005年10月18日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主楼前华表(东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31年夏,北平图书馆文津街新馆落成,将当时中华街前的那座华表连同燕京大学多余的一根华表,凑成了“一对”,运到北平图书馆主楼前,这就是北平图书馆文津街新馆主楼前两座华表的来历。有意思的是,因为阴差阳错,今北京大学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前的四座华表被错配成不同的两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大华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很多到过北大的人都知道,从北京大学西门进入校园,迎面就能看到一对华表,它们分别矗立在道路两侧草坪上,对称分布。这对华表以汉白玉石雕刻而成,柱身刻有祥云和龙纹,顶部有一石雕蹲兽,通高约6米,规制与天安门前华表相仿,十分气派。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北大的两个华表并非原配的一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大华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为了改善燕京大学的办学条件,1920年,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买下了当时清华大学旁的清代皇家园林淑春园旧址,随后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建工作。在燕京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司徒雷登又陆续购买了镜春园、承泽园、朗润园等园林,将新校舍的面积扩大了四倍。当时建设燕京大学所需的许多装饰物都“就近取材”,从圆明园拖运而来,其中就包括现如今矗立在办公楼前的这两座华表。(2007年04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大华表(北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后,专家再对北京大学的华表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的华表上的雕刻花纹进行细节比对后发现,北京大学西门南北两侧的两座华表纹饰,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东西两侧的华表纹饰有相似性。而且,北京大学南侧的华表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西侧的华表柱子,它们靠近底部的部分每一面都有两个小圆孔。通过以上的观察,专家认为,北大南侧的华表和国图文津馆西侧是原配的一对,北大北侧的华表和国图文津馆东侧又是一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大北侧华表,底部连接处是圆弧状(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大南侧华表,底部连接处是直棱形(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于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政府对圆明园管理的力不从心,以致于最终造成这两对华表错对的结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街古籍馆华表(西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所以说,北大燕园、文津街分馆里的华表都不是各自“一对儿”,而是“一顺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街古籍馆华表(东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平图书馆华表,与北京大学的两对华表均为圆明园安佑宫之物,是民国初年移来。有趣的是,两对华表,雕刻基本一致,在运送时发生了错对儿的事。阴错阳差错配了鸳鸯,虽不是大事,且已经矗立了百年,姑且就当做趣闻轶事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大华表(北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楼主楼建筑装饰(局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馆舍建筑模型呈“王”字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31年落成的文津街新馆,由美国建筑师亨利 · 墨菲设计,共耗费银元240余万元,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占地面积76亩,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如今,古籍馆的馆舍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文津楼、临琼楼是主要的读者活动场所。古籍馆的主楼是文津楼,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仿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风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馆舍建筑模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又译茂飞,美国建筑设计师,189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墨菲先后为中国的教会大学规划设计了多所大学校园或主要建筑, 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今北大燕园)、辅仁大学、沪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 长沙湘雅医学院、 金陵女子大学、 岭南大学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楼平面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楼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楼内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知识的海洋,书籍的殿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楼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楼内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知识的海洋,书籍的殿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讲坛,人头攒动,座无虚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津楼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临琼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临琼楼,经常举办公益性的学术讲座,已经成为普通群众周末学习的一个去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临琼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临琼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临琼楼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临琼楼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古籍馆与昔日的皇家园林——北海公园仅一墙之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国家图书馆(网络图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与白石桥高粱河、紫竹院公园相邻。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是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国家图书馆之一。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9月9日的京师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新馆落成,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国家图书馆》特种邮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为庆祝国家图书馆建馆百年,中国邮政于2009年9月9日发行《国家图书馆》特种邮票1套2枚。该邮票由李群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志号:2009-19。</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国家图书馆》这两枚邮票蕴含了人文与历史、建筑与文化,充分体现了该馆百年来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是该馆标志性建筑和特色专藏的完美结合,其中建筑部分为该馆古籍馆文津楼(1931年建成开馆)、总馆北区(2008年9月9日建成开馆),向社会展示了该馆的过去和未来;特色专藏部分为该馆极为珍贵的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展现了该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线装书局编纂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篆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国家图书馆标识LOGO</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国家图书馆形象标识是“国图”字体的变形设计,既体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的名称属性,又似印章的效果,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小资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亨利 · 墨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又译茂飞,美国建筑设计师,189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墨菲先后为中国的教会大学规划设计了多所大学校园或主要建筑, 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沪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 长沙湘雅医学院、 金陵女子大学、 岭南大学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28年墨菲受聘于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与古力治,帕金斯,帕斯卡尔等一批外国顾问一起,参与拟订了南京建设纲领性文献《首都计划》,并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1914年5月下旬,墨菲来到中国,这是他一生事业的重要转折点。墨菲在中国的第一个校园设计作品是清华大学扩建, 首次将具有明确功能分区的大学校园规划方法引入中国,其总体规划和主体建筑都沿用了美国大学校园的模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义和团运动之后,尤其重视教会大学的建设,墨菲抓住这一机遇,陆续为在中国南北各省传教的基督教会规划设计了多所教会大学的校园:沪江大学、湘雅医院、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岭南大学的部分建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于这些基督教会都希望减小中西文化差异给传教带来的阻力,因此倾向于在建筑方面表现出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所有这些校园虽然分布在南北不同地域,却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这与同一时期中国国立大学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形成了有趣的对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19年, 墨菲在上海开办事务所后第二年,现有文献表明, 除清华大学扩建外,沪江大学是墨菲在华最早的校园规划设计。在沪江大学的校园规划中, 墨菲在已经建成的建筑基础上, 理性地分析了校园现状、 交通组织和功能分区等问题, 对校园道路、 新建建筑、 校园景观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28年,墨菲受到蒋中正的注意,受聘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筑顾问,主持制定了1929年首都南京的建设规划《首都计划》,并在南京等地设计了一批建筑作品,如紫金山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堂和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大楼,都属于政府机构的官方建筑,继续采用中国复古形式。这是近代中国由官方制定的较早,较系统的一次城市规划工作。许多当时中国重要的建筑师也相继参与其中,如吕彦直、杨廷宝、赵深、童寯、陈植、奚福泉、李惠伯等。此外,这一时期负责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两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吕彦直也是墨菲的助手和门生。其声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外籍建筑师中无人能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35年,墨菲退休,回到美国康涅狄格州布兰德福德他自己设计的住宅。他还在佛罗里达州的克罗尔加布尔斯设计了一个有8个家庭的小型的"中国村"(Chinese village)。</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4年亨利 · 墨菲在家中逝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2. 庚子赔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向国际列强宣战,战败,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军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亿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各国的分配比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缓付5年,德奥部分因战败取消,和俄国缓付部分,都拨作国内公债基金。这种退回庚款的实际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后继续利用庚子赔款选拔留学生。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随后,英国、俄国等国也有将庚子赔款用于教育,具体多少钱无法准确核实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08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08年10月28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胡适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同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12所教会大学,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被撤销建制)。教会医院则出现了协和医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则资助了中国学者们的农村调查与考古行动。国立北平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也是庚子赔款退款资助项目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位置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