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抗美援朝的伟大壮举已经过去整整70年了。七十年来,曾经保家卫国赴朝战斗过的老战士已经所剩无几。民乐县当年派出了很多年轻人从军到朝鲜,现在存者寥寥。洪水镇下柴村的杨万昌老人是还健在的抗美援朝老战士之一,可以说,他就是当年革命的活字典、活历史。</p> <p>杨万昌老人家世代为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年只有十六岁的他毅然决然走上了当兵的道路。他父亲生子三人,他是家里的长子,正是干活的主劳力和顶梁柱。但祖国的召唤,让他父亲毫不犹豫的让儿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p> <p>秋天的民乐一派凄风苦雨,杨万昌在当地政府和家人的送别下,踏上了东去的列车。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心中充满着好奇和困惑。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奔波,他们在白山黑水的东北集结,然后坐着火车跨过鸭绿江,踏上了***的土地,到达平壤。经过短短的集训,他们便被派到前线阵地,老人称之为无名高地,固守一个山头,密切监视着被敌人把守的另一座山头。杨万昌是运输兵,负责向前线运送弹药辎重,在战事紧张的时候,每天几个来回穿梭于前线和后方之间,冒着枪林弹雨,可谓九死一生。朝鲜的气候阴湿寒冷,杨万昌和战友们克服身体不适,每天穿梭在前线和后方之间,敌人用猛烈的炮火甚至飞机轰炸着我方阵地和弹药补给线,许多年轻的战友血洒疆场,永远长眠在了异国他乡。</p> <p>由于杨万昌年龄小,他被调整至炊事班,专门做饭。阵地在山顶,他们炊事班也设在山顶,水源在山脚下,炊事班战士每天都要到山脚去担水。当时杨万昌主要负责担水任务。对面的敌人阵地也在山顶,每天也要到山脚的水源地担水,这样敌我双方就会在水源一带碰面。对方多为***士兵。为瓦解敌方军心,杨万昌一行充分发挥我军攻心为上的政治优势,主动和敌人搭话,还给对方送馒头。一来二往,逐渐使对方失去了戒备,他们也通过相互的比划交流,了解了对方一些情况。后来战斗打响,我军一举攻上对面山头,由于受到我方优待俘虏政策的影响,未费一枪一弹,敌人便纷纷走出战壕主动缴械投降,为此炊事班立了大功。</p> <p>1953年,朝鲜战争中美双方正式签订停火协议。杨万昌和他的部队继续留在朝鲜,负责清理战场,帮助朝鲜人民修建学校、营房和道路水渠,直到1956年复员回家,被分配至民乐县百货公司工作。后其老母亲生病,无人照料,作为长子的杨万昌便辞去工作,在病榻前侍奉老母,耕种着几亩薄田。</p> <p>现在老人一直生活在老家下柴村,早已四世同堂,子孙满堂,生活幸福。国家每年为老人发放补助资金、养老金、高龄补贴等共计两万多元。老人思维清晰,身体健康。他说,他虽然已经86岁了,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铭记党恩,退伍不褪色,只要活一天,就要继续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p><p><br></p><p>“我是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兵”,这是老人一直念叨的一句话,也是他最光辉骄傲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