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三峡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的原始设想开始到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兴建,历经75个春秋。</p> <p>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p><p><br></p><p> 在建国后的40多年里,国家几届领导人、专家院土......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科研、证明和比选;最后进行科学民主决策。这些重大问题主要有:开发目标、坝址比选、正常蓄水位的确定、枢纽布置、主要建筑物选型、施工规划和施工进度、工程投资和经济财务分析、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对生态环境的评价等。</p> <p>舍小家,为国家,搬新家</p> <p>三峡移民依依不舍离开家</p><p><br></p><p> 1984年,国家提出“开发性移民”方针,并在三峡库区进行了长达8年的可行性试点,1992年4月3日,中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标志着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经长期的研究、比较、争论后,终于有了结论,并开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中央正式批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方案。</p> <p> 1992年,三峡移民工程启幕,百万三峡儿女,响应国家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号召,“舍小家,为国家”,叩别故土,举家异地搬迁。</p><p><br></p><p> 我做为一名三峡(坝区)移民,从那时起随着家人,亲朋好友,乡里乡亲......进入了那场浩浩荡荡的大搬迁,大移民中,为打好移民搬迁第一仗,1992 年底,宜昌市政府组织工作组进入坝区协助搬迁,先后组织 5000 台车次,400 多家企事业单位到坝区协助搬迁 4000 多人次。</p> <p> 1992 年 11 月 11 日,茅坪镇率先开始移民搬迁,该镇杨贵店村一组农民谭德训带着 16 口之家率先拆房搬迁,成为三峡坝区征地移民搬迁第一户。</p> <p> 1993 年 9 月 8 日,三峡工程首次大规模移民外迁开始。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葛洲坝工程局和宜昌市、县有关部门组织大货车 250 余辆,将三峡工程坝区首批 256 户 868 人顺利从宜昌县三斗坪镇和太平溪镇,外迁至宜昌县城小溪塔镇。</p> <p>1993年9月8日,太平溪镇覃家沱、二区...移民外迁至宜昌县城小溪塔镇鄢家河、云盘岗一带。</p><p><br></p><p> 1994 年 10 月, 大搬迁基本结束,坝区红线内 15.28 平方公里 4409 户 13445 人搬迁完毕,53 万平方米的房屋和其他地面附属物全部拆除。比计划要求时间提前一年完成任务,为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创造了良好条件。</p> <p></p> <p>1994年12月1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宜昌县(现夷陵区)三斗坪向全世界宣布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正式开工。</p><p><br></p><p> 1997年9月,三峡坝区移民工作通过国家验收。三峡坝区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为后续的三峡库区二期(1997年11月~2003年6月)移民,三期(2003年6月~2006年6月)移民,四期(2006年9月~2008年9月)移民搬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p> <p> 在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历史上,任何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工程建设都必然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然孕育出震撼人心、传之千古的伟大精神。三峡工程就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三峡工程的百万大移民创造了人类水库移民史上空前的奇迹,在百万大移民的实践中产生的三峡移民精神是新时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p> <p> 我们三峡坝区江北移民搬迁前都是沿江而居,主要地段从现在的坛子岭、覃家沱大桥至大象溪油库、检查站那片土地,我的老屋就位于现在的三峡坝区西苑和三峡永久船闸交界处,以前经常在晚上吃饭后带上家人或约上几个同学、朋友去西园散步,走走,看看那些熟悉且已经种上新绿植、果树.....的小山包.........</p> <p><br></p><p> 周 金 钢</p><p> 2020年 5月 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