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巷知多少》一一南北讲经墩巷

阿德

<p class="ql-block">扬州古巷中有"十南十北"的巷名,即南有一条街巷,北必有一条街巷相对应,十分工整,令人称奇。如有南柳巷、北柳巷,有南河下、北河下…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南讲经墩巷"和"北讲经墩巷"。位于古城彩衣街大东门桥畔小秦淮河东岸,以彩衣街为界,路南为南讲经墩,路北为北讲经墩。</p> <p>巷名的由来,据《高僧传》载元嘉十八年(441年)临川王刘义庆为南兖州(今扬州)刺史,好佛法,闻天竺高僧为迦多在建康(今南京)弘法,因礼请其来广陵传授佛法,此处传为高僧迦多讲经处,旧有译经台。</p> <p>前几年,社区为方便居民出行,打算将南讲经墩坡道扩宽,并改造成可供车辆和轮椅上下的斜道。家住彩衣街的李先生看到整治公告通知后,担心这样一来老城区古巷的老石板路岂不是要被破坏?在此之前,北讲经墩的石板坡道也经历了改造,在整治中原有的老条石台阶被移走,换成了现在的水泥石板,改造后感觉这一段古巷的风味逊色不少。于是向有关方面反映,希望保留古街古巷的原貌。有关部门采纳了李先生的建议。现在所见改造后的南讲经墩,这条宽约一点三米的小巷子,长度不到十米,路面由十几层台阶和两侧坡道组成,坡道由整块长条的石板铺成,宽度约35厘米,便于行人推车上下方便,路面为大块麻石,表面纹路深陷清晰可见,古韵尤存,呈现历史的沧桑与周围古街古巷浑然一体。</p> <p>顺着南讲经墩的台阶下来不远,在南讲经墩小巷与西侧小秦淮河形成的三角形地带最南端,就看能看到一座二层的小楼,门牌是南讲经墩26号,大门朝南古色古香,门前有两座石鼓,门楣上写着"挑李春风"四个大字,犹如从前的大户人家。主人是王荫嘉与巫融一对年逾花甲的退休教师,曾经生活在大东门桥两侧,他们向往诗意一般的小秦淮河边生活,他们的女儿女婿前几年替他们在小秦淮河边花了200多万购买了一幢二层老民居,又花了100多万进行装修,打造成自住兼民居客栈。</p> <p>在南、北讲经墩巷的西侧便是小秦淮河,这条小河贯穿扬州古城南北,全长约2公里。在唐宋时期是内城河,元明时期是护城河,明清是新旧两城之间的夹河。小秦淮的名字是清康熙年间才叫开的,时人谓之,北有红桥,天下艳称之,其水号小秦淮。</p> <p>南讲经墩小巷不长,沿着小秦淮河河边小道,继续向南走就到务本桥。</p> <p>再继续向南就到珍园</p> <p>穿过汶河路上的翠园桥,一直向南可抵南门龙头关。</p> <p>小秦淮河南经南门龙头关通古运河。</p> <p>北讲经墩在彩衣街的路北</p> <p>北讲经墩6号,扬州文化名人顾风的舅祖父,民国年间已享有声誉的扬州籍书法家周岳年,曾居住于此处。</p> <p>这样老的马头墙现在已不多见了</p> <p>北讲经墩8号据说曾是这一方小有名气的赵老师夫妇的旧居</p> <p>门前的青砖台阶</p> <p>虽然家中都有了自来水,可是这里的居民仍然是习惯用井水。我问她们这口井是什么年代的?她们说这口井比我们都要老,我说这井栏不像是老的,她们说是的,老的青石井栏被盗了,后来换了这个新的。</p> <p>无独有偶,南讲经墩的井栏也遭同样遭遇。</p> <p>北讲经墩小巷向北可达盐阜路,小巷西侧紧邻小秦淮河。</p> <p>小秦淮河北经水关桥到北城河,从桥洞向北望去就是北城河的冶春。</p> <p>冶春</p> <p>今年市政建设对南北讲经墩西边的小秦淮河实施清水活水,景观打造,湖石叠山,增添亭廊和亲水平台等工程。</p> <p>西岸建起一座3米见方的四方亭,飞檐翘角,人字顶灰色小瓦,花格桂落,古色古香,亭柱和亭梁刷上暗红的国漆,古朴典雅。</p> <p>在亭子里正巧遇到一位张老大爷,他从小就住在北讲经墩沿小秦淮河边,他回忆说在他现在站着的地方,解放前曾经有一座小土地庙,后来被拆了。现在的北水关桥上的盐阜路过去是扬州的城墙,五十年代初城墙拆掉了。</p> <p>在亭子的河对面东岸建了一座景观长廊,廊长15米。形成一组"东廊西亭"遥相呼应的景现。</p> <p>亭和廊虽说是分别建在河的东西两岸,但并未隔河相望,中间还建有一座小曲桥连通,游人可以从亭到廊,又可以从廊到亭,任意观赏两岸风光。还可以坐在小桥上从北水关桥的桥洞里观赏到北面冶春的沿河景观。</p> <p>廊亭桥三景观</p> <p>赏"叠石景观"</p> <p>还可赏"叠水景观",小桥的下面就是北水关闸站,闸站安装了两台泵,每秒流量可达到4个立方米,可以充分利用南北水位的落差,打造出叠水景观。</p> <p>"这是我的家门口",这是居住在北讲经墩巷小秦淮河边的,八十二岁电厂的一位退休老职工自豪的对我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