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喀纳斯秋色 之一》</p> <p> 为了等待北疆喀纳斯呈现出更浓郁的秋天景色,我们决定用一周时间去南疆兜个圈子。先是到库车大峡谷看了看,然后南下到喀什喝了这辈子最好喝的鹰嘴豆炖鸽子汤。之后再到和田吃了一顿路边店里脏兮兮但是最好吃的大茶缸炖羊肉。再经民丰走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轮台,在库尔勒博斯腾湖吃了一顿湖魚宴。接着又绕道吐鲁番葡萄沟参观了坎儿井,还特意去了我国海拔最低的地方艾丁湖(海拔为-154米)。我们这样兜兜转转了8天之后才返回乌鲁木齐,准备去拍喀纳斯风光。</p> <p> </p><p> </p><p> </p><p> </p><p> </p><p> </p><p> </p> <p>《喀纳斯秋色 之二》</p> <p> 经过两天的路程我们到了喀纳斯,在那里遇到了一个小伙子,一米八几的个子,是兵团二代,老家是河南周口的。小伙子把我们带进喀纳斯景区后直接选了一个蒙古包住下,当时觉得比较惬意。可是没想到北疆的温差巨大,早上蒙古包里的温度只有零下5度,把我们四个人从睡梦中冻醒了,几个人这才赶紧钻出睡袋穿上衣服准备干活。</p> <p>《喀纳斯秋色 之三》</p> <p> 早上到神仙湾后匆匆忙忙在马路上架好617相机,先用180mm镜头拍了一组《神仙湾》。拍着拍一缕阳光洒了下来,我的助理唐洪温和丹保生抱着相机跟着我就往神仙湾里面冲,还好617相机用90mm镜头拍到了一半阴一半阳的这幅《神仙湾》,之后又在神仙湾里拍了一幅《阳光下的白桦林》。</p> <p>《喀纳斯秋色 之四》</p> <p> 由于喀纳期景区没有加油站限制了我们车辆的行动里程,在白哈巴和禾木两个特色村落中只能选一个,不然的话我们的车就开不出景区了,最后我选择了白哈巴而放弃了禾木。</p> <p>《喀纳斯秋色 之五》</p> <p> 第二天一早由老乡做向导去了白哈巴。白哈巴是个原始自然生态与古老传统文化共融的村落,一切都还保存着几百年来固有的原始风貌。这里位于阿尔泰山山脉的山谷平地上,与哈萨克斯坦的大山遥遥相望;阿尔泰山上密密麻麻的金黄金黄的松树林一直延伸到白哈巴村里,村民住的木屋和圈养牲畜的栅栏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松林和桦林之中,处处呈现出安宁、祥和的气氛。村子坐落在一条沟谷之中,建在两条小溪之间的狭长台地上,当地的图瓦人依山傍水而居。该村的所有建筑均由原木构成,具有欧式村寨的特色。房屋是清一色的尖顶木楞屋,墙体和顶棚用整根原木拼接而成,顶部再用木板支撑成“人”字形的尖顶,可防雨防雪,也可以保证安全。顶棚和屋顶之间形成两头通风的尖阁,是储藏饲料和风干肉品的好地方。家家户户的屋内都好像是工艺品陈列馆:炕上铺着花毡,墙上挂着刺绣的帐幔壁毯,地中央为精制的火炉。在落日的傍晚和雾气升腾的清晨,炊烟袅袅飘荡,牛羊满坡,整个村落构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山水画。山村的西北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界河,南面是高山密林。秋季一到,山村是五彩缤纷、层林尽染,犹如一块调色板,加之阿勒泰山的皑皑雪峰,一年四季都是一幅完美的油画。</p> <p>《喀纳斯秋色 之六》</p> <p> 我们从白哈巴穿林拍摄秋天最美的景色。我的助理丹保生按照我的选景把三脚架和相机支好,当我在取景器里看到五彩缤纷的树叶和蓝天交织在一起,我的心都醉了!拍啊,拍啊……,一组秋天的最美的照片收到了我的袋子里。</p> <p>《喀纳斯秋色 之七》</p> <p> 回程路上遇到了转场中的哈萨克牧民赶着牛羊过河,前景正好有一棵白桦树,画面很美。丹助理迅速把617相机架好后,我用90mm镜头抢拍下了一组哈萨克牧民转场的照片,运气真好!</p> <p>《白哈巴村》</p> <p>《白哈巴秋色 之一》</p> <p>《白哈巴秋色 之二》</p> <p>《白哈巴秋色 之三》</p> <p>《白哈巴秋色 之四》</p> <p>《哈萨克牧民转场 之一》</p> <p>《哈萨克牧民转场 之二》</p> <p>《哈萨克牧民转场 之三》</p> <p>《哈萨克牧民转场 之四》</p> <p>《哈萨克牧民转场 之五》</p> <p>《转场的哈萨克大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