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我和急诊科的二十年</b></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午包饺子,汹涌不断的泪水竟然打湿了面板。只不过是换了个岗位而已。我以为人到中年、经历过一些人和事的自己应该能够从容淡定,没想到远非如此。和急诊科20年的同呼吸共命运,她已然融进了我的生命。此刻,真的有种鱼龙剔麟、骨肉撕裂般的感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年前,正值医院公费医疗改革,科室和人员大规模调整,25岁的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刚组建两年的急诊科。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适应能力很差的我,偷偷流泪的场景如今历历在目。时隔两年后的2002年,惊魂甫定的我被主任推荐去北京进修学习。半年的时间,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更多的是更新了思想和观念。正是这一段经历,为我以后的人生之路埋下了命运的伏笔。</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02年10月,刚刚进修回来的我,赶上了安阳市院前急救站的设立和验收,当时我和几位同事被安排在太行路上的安阳市火柴厂门口蹲点值班。年轻的我,被护士长安排专值夜班,每天连上14个小时。我和几位战友在救护车上同吃同住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深秋的晚上温度很低,只有一条被子,我和从病房抽调过来的一个男医生就这样每天伙盖着一条被子在救护车的担架上过夜。由于当年大家都还算年轻羞涩,互相谦让着不好意思同床共寝,但是到后半夜,实在又冷又困,便顾不得那么多了。由于附近没有公共卫生间,上厕所也很不方便,我们都尽量不喝水、少吃饭,实在需要的时候,司机师傅和我的医生同伴会陪着我步行走到倒闭多年的火柴厂里一个废弃荒置、四面透风的简易棚子里方便。我亲爱的两个伙伴拿着打火机把我送到几乎没有墙和门的棚子里,等我就位后他们再站到不远处背对着我给我放哨,其实是为我作伴壮胆。当时吃饭也需要自备,大家都是在车里或蹲在火柴厂门口的空地上解决,有几次刚泡上方便面正好接到了出车指令,司机开车就跑,方便面洒了一车,就这样一路颠簸一路收拾残局。等到把病人送到医院再返回蹲点处,才发现月黑风高夜、荒无人烟处,根本就没有现在遍地可见的超市便利店,所以经常饿着肚子和我的同伴数着星星熬到天亮。最终我院急救站顺利通过验收,并作为安阳市9号急救站正式成为安阳市院前急救10家网络成员单位之一。对我院急诊科来说,是里程碑式的第一步。作为当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感到无比的荣幸。</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07年5月,资轻望浅、一无所长的我意外走上了护士长岗位。新的角色的转变其实直到13年后即将卸任的今天,感觉依然没有做好。只是凭借着大家的宽容和领导们的支持,就这样跌跌撞撞、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记得当年任命通知下来后,退居二线的父亲专门找我谈话,说从今天开始,你就不再仅仅是你自己,说任何话、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大家和大局,要能容得下人、容得下事。但是很惭愧,13年的风雨历程证明,我显然是辜负了当年老父亲的期望,即使是想要做好,但是囿于自己的能力和修为有限,还是留有很多遗憾和悔恨。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十三年,自己或多或少还是成长了,进步了。但是在这成长和进步的背后,却是我深深的内疚和自责。由于我个人属于完美主义者,总想把各种事情尽可能做好,难免会对大家要求过高,再加上说话直,不善修辞,总给人格外严厉的感觉,我都能感觉到,和我这样的人一起工作,大家是有压力的。看到我,大家会慌张地赶紧收起手机,偶尔偷偷地戴个手镯,看到我会赶紧下意识地拉下衣服袖子盖住,谁接班迟到了,会紧张得像犯了错误的孩子。现在想想,何苦呢?他们不过是普通人,曾经拿着全院最低的奖金,干着全院风险最高的工种,就因为遇到了我,就要无条件地抹灭自己的个性,委屈了也不敢和病人吵架,常年坚持提前20分钟接班,随时加班随时待命,从来没有人说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两个中心的创建,是安钢总医院的大事纪,更是急诊科为名誉而战的大决战。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排山倒海而来。为了不拖医院后腿,其中的每一个人都竭尽全力。培训、演练随时随地,没有人退缩、没有人抱怨。几个月的汗水和泪水,换来了胸痛中心的顺利认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大家就这样在这一路的艰辛和努力中,和胸痛中心一起茁壮成长。15名护士宛若新生,大家收获了知识,提升了素养,更难能可贵的是收获了自信---原来自己也可以这么优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除夕,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全民抗疫无人能够幸免。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之下,急诊人首当其冲,又一次站到了危险的最前沿。依然是这群人,习惯了服从、习惯了担当,义不容辞地挑起了重任、担起了风险。我本人也服从组织安排,到疫情的第一线发热门诊去接受洗礼和历练。期间有一段日子确实吃了一些苦,在那疫情汹涌、前景不明的非常时刻,说没有担心和顾虑并非实话,但是就是仅仅因为组织信任,便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般的悲壮。在那样的气氛之下,并没有觉得多么委屈和辛苦,还时时安慰自己:廉颇尚未老矣,尚能经得起折腾和磨难。</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普通人在这发展的滚滚洪流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总会被裹挟着前进。逝去的如歌岁月因努力过、奉献过而愈加值得珍惜。我的青春年华也将和急诊科的历史一起慢慢走远。好在乘着医院发展的东风,急诊科正迎来发展的春天。急救分站正在筹划布局,新的急救中心也即将投入使用。浴火重生待新日,凤凰涅槃终有时。作为一个资深急诊人,我也将会在不远处默默关注,深深祝福:祝愿急诊科的明天更美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