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不只是未改城市名,古迹还牛得很!

姜君

<p class="ql-block">【引语】邯郸仅建城历史就有3100多年,历代相沿,几度兴衰;高光时刻应为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长达158年。赵武灵王在此地推行胡服骑射,开辟北疆收复中山国,被称为第一雄主!在秦统一六国过程中,邯郸城毁灭于秦军的硝烟战火中;东汉末年,邺城替代了邯郸的辉煌,成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地,延续了将近400年!但在隋朝统一天下时戛然而止,被隋文帝杨坚将邺城焚毁。进入宋朝邯郸境内又出一座名城,邯郸就是在《水浒传》中有精彩演绎的大名府,是宋朝的陪都。最能体现邯郸的就是它还是成语之都,共有1584条成语与邯郸有关。历史的沉淀,邯郸范围太广泛了,共有12个县域,哪个县城都有很多的景点,真是叙说不完呀!现仅能挑选邯郸城内的景点呈现给美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邯郸人杰地灵</p><p class="ql-block">邯郸原来叫“甘丹”,“甘”意为太阳升起来,“丹”则是日落,日升日落的地方就是邯郸!邯郸两字的耳字旁,是象征着这块土地上人丁兴旺,人杰地灵!韩愈有句诗词写道:“燕赵(河北)自古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这种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精神,正是燕赵之士的写照;拿“舍生取义”来定义燕赵人,总觉得拿生命换取说不清道不明的“义”字不值得!有些傻乎乎的行为!作为邯郸人让文人骚客定位在这一层面上,有辱斯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推行的“胡服骑射”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百名伟人之一;坐落在邯郸市城中心的武灵丛台!便是凭吊怀古追思赵武灵王的唯一去处;我们看到的丛台,重修于清朝同治年间,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层青砖高台,保存着楼台亭榭的独特风格。它始建于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间的赵雍时期,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丛台公园东大门</p><p class="ql-block">它是公园的正门,是一座歇山殿式格局、仿明清式建筑牌坊,卷棚与正脊组合成屋顶,飞角的檐壁,雕刻着很多的精美图案,大门高9.9米,南北宽17米,两侧的配房与主门通过多种建筑形式的连廊连接,红柱绿瓦,雕梁画栋,非常的恢弘壮观。大门前蹲踞着一对高大威武的石狮,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大门上方悬挂一匾额题写“丛台公园”烫金四字。从大门向西望去,工农兵塑像、气势雄伟的武灵丛台处在东西垂直线上,遥相呼应,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服衬景突出了古赵文化</p><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是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建筑,它位于邯郸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居于公园中心,周围有望诸榭、七贤祠、邯郸碑林等游览区;亭榭绿瓦覆顶,楼台灰砖白墙,湖面碧水荡漾,主路绿树成荫、繁花朵朵,环境十分优美,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漫步在公园之内,随处可见身穿战袍和汉服的男男女女,尤其是身穿汉服的小姐姐穿梭其中,衣袂飘飘,散发着浓郁的古风古韵,美得就像从画里走出来一样,瞬间觉得自己也沉浸在这古风雅韵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贤祠</p><p class="ql-block">坐落在丛台的北侧,院门为垂花门,上悬“七贤祠”匾额,门前立一对琉璃雄狮,庄重威武;祠内塑有赵国七位贤人,即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雕像,由明代的“三忠祠”和“四贤祠”合并而建;在这七贤中,我对李牧比较敬仰,他长期驻守山西代县,在山西雁门关内我还看到为其修建的武安庙,李牧不死赵国不亡,这就是英雄存在的价值!七贤祠西面还有碑林长廊、历代书法家的碑刻,是了解赵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丛台的名称源自一幅画</p><p class="ql-block">在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内挂有一幅画,名为“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实际是对丛台名称由来的解释;“连聚非一”是指丛台并非单一高台,而是由“天桥雪洞”、“妆阁梳云”等十余座亭台楼阁通过廊道串联而成的复合建筑群;史载,丛台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在当时扬名于春秋列国!当年考古时发现:丛台遗址存在至少三组夯土台基,间距15-20米,这种层台累榭的结构,印证了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丛台分南、北进出口</p><p class="ql-block">丛台北面是进口磴道,南门则为出口;赵国曾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强国,唯一能与秦国掰手腕的国家!成为秦国统一天下路途上的最大障碍,使得一统天下的脚步拖延了数十年。赵国究竟有什么样的特性:1.赵国的军队十分强悍和善战,在与北方匈奴人长年累月的战争中,积累了足够的作战经验;2.赵武灵王开创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让赵人在战斗中操作更加自如方便;3.赵国拥有为数众多的名将,遗憾的是赵国后续君主并没有保持好这个国家的强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灵旧馆</p><p class="ql-block">高耸的丛台,顶部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房屋为武灵旧馆,西屋是如意轩,中间是回澜亭;武灵旧馆,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是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它最早称为武灵馆,清末改叫财神庙,1922年秋重修时改名为武灵旧馆。展室内陈列着赵武灵王赵雍的塑像,摆放着各种古赵文物,有中山编钟、战国时期用的钱币,还有鼎和一些陶器、铜器,还收藏一些从赵苑公园挖掘出来的铜箭头;但馆内未说赵武灵王被困沙丘宫之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丛台三层顶上的据胜亭</p><p class="ql-block">丛台的二层是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黑字,进圆拱门正对门有个建筑精美的小亭子就是“据胜亭”,建于明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为总兵杨彝所筑;亭子高13米,坐落在三级台阶的高台上,为四角攒尖重檐,亭角微翘,红柱碧瓦,画栋雕梁,推开红色雕花木门,内为方形正间,内塑赵武灵王雕像,四周透花门窗,上覆绿色琉璃瓦,古朴典雅,光华灿烂,脊檐普装彩灯,夜间遥观,灯光辉煌,恰似空中楼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园东、南门内的雕塑</p><p class="ql-block">东门为工农兵雕塑,建于1972年,高12米,是邯郸市“文革”时期遗存不多的街头雕塑之一;关键是这座雕塑的底座四周均有林彪的题词,基于此,当地政府已把这一雕塑列为了保护文物单位,这是继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的八路军、民兵大型人物群雕像后,又一组反映时代特征的群雕像。公园南门正面是一座四面影壁墙,南墙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是多年不再提起的口号!顺着路往西走便是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生于邯郸,逝于古赵地沙丘境内,就是现今邢台的广宗县;他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去世亦聚存着未解之谜!邯郸是一座与秦始皇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影响了他一生的城市。该馆通过艺术浮雕、木版画等形式,以画叙事,将秦始皇在邯郸的八年成长岁月,也就是幼年成长足迹呈现给观众;可以说,邯郸就是秦始皇的记忆!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准确地把握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馆中的玄鸟,是赢姓图腾,秦赵祖先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赵武灵王</p><p class="ql-block">他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一跃成为战国中的强国,甚至可以和秦国掰掰手腕,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仍是年富力强的赵武灵王(刚过40岁),却做出一件让人看不懂的事:把王位让给自己喜欢的二儿子赵何,自己当上太上王!而之前的太子一直是大儿子赵章,从而引起俩公子哥之间的争斗,导致赵何在沙丘宫杀死了公子章;这团火并没熄灭也引烧在赵武灵王身上,他被困死在沙丘宫里,整整三个月活活饿死,从此赵国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灵丘县有座赵武灵王墓</p><p class="ql-block">我在探寻“平型关之战”遗址时夜住灵丘,有幸遇见了这座墓丘;墓冢规格为周长220米,高10米,并有明代崇祯年间立石碑1通和高4米的碑楼。灵丘距离赵武灵王饿死之地沙丘宫太远了,千里迢迢埋葬这里不太可能。但细想一下,制造饿死武灵王的时候,二公子惠文王年幼,公子成、李兑他俩专政,赵武灵王平白无故地死去!根本无法逃避朝野上下的强大压力!赵武灵王的丧事正是他俩操办的,尽快消除此次事变的负面影响是他俩的首选!把赵武灵王埋葬远一点,影响尽量淡化点,不正符合他们的政治要求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邯郸道,新个崭崭</p><p class="ql-block">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简称邯郸道,俗称串城街,于2025年1月正式开街,成为邯郸市文旅新爆点;街区位于丛台区陵西大街东侧,南起和平路,北至学步桥,纵贯人民路与丛台路两条主干道,南北长约2.1千米,“以文为魂、以旅为轴、以商为底”为精准定位,是邯郸市重点打造的文旅新地标工程,拥有回车巷、邯郸行宫、邯山书院、跨街天桥等十景,以及夜生活休闲配套设施区;它是古代邯郸城的中心大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分南北两区</p><p class="ql-block">“邯郸道”其名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汉文帝曾指着新丰驿道对邯郸籍的慎夫人说:“此路邯郸道也”!自此,邯郸道成为思乡与归途的文化意象,在诗词中曾有多次出现。这条承载着三千年文明的历史长街,既是古代中原与北方交通的咽喉要道,也是今日邯郸文旅融合的璀璨地标!邯郸道分南北两个区,南区保留明清建筑的古朴神韵,青砖灰瓦、飞檐斗拱间重现历史厚重;北区则以战汉风格为基调,打造融合购物中心、四合院与广场的古今交融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车巷</p><p class="ql-block">又称蔺相如回车巷,位于邯郸道南区的南端,是一条长约75米、宽2.3米的巷子,呈东西走向;相传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这个故事展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私怨为轻的高尚品质,后来廉颇深受感动,亲自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共同保卫着赵国的利益!回车巷已成为邯郸市的一处重要文化地标,漫步走在这条街上才能感受仿佛回到了古都赵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门里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在回车巷斜对面东侧还有座天主教堂,成为中西文化的结合部,似乎觉得连佛教界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教堂坐东朝西,于2006年9月建成的,为耶稣圣心堂,东西长42米,南北宽20米,楼顶十字塔高30米;整体为钢结构哥德式建筑,游客可以免费参观,并有宗教人士提供免费的讲解服务,很多年轻人在这里许下爱的誓言。这条千年古道,正以文化为笔、科技为墨,书写着从“黄粱梦”到“盛世景”的崭新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邯郸城内有两座邯郸行宫</p><p class="ql-block">一座是串城街的,另座是黄粱梦吕仙祠里的,在邯郸一个小小的县城内有两座行宫,在当时也可称得上为城中之最;串城街的行宫是新盖的,建于1901年,因慈禧与光绪“两宫回銮”返京而建;两宫在邯停留了两夜,第一夜慈禧住在串城街的行宫,而光绪帝住在了邯郸县衙里,方位上邯郸县衙居东北,邯郸行宫偏西南,符合东宫西宫的要求;第二天两宫就北走黄粱梦吕仙祠那里。这都是有史载的!当时的邯郸只是个县衙门,周围都是市级地区,南下是彰德府,东南曾是直隶省府大名,北上是顺德府!邯郸城的辉煌仅在作为赵国古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跨街观光天桥</p><p class="ql-block">又称赵都阙桥,是邯郸人民路首座大型钢结构封闭式过街天桥,这座桥整体采用战汉风格,无论从规格体量还是建造标准,目前都排在河北省的首位。这座天桥的骄人之处是设计宽度非常敞亮达到10米,高度13.8米,除步行梯外,还配备了8部扶梯、4部直梯;古韵古风与便捷舒适的人性化设计在这里完美融合。一座桥连接了邯郸道南北两区,形成了新旧建筑群的相互呼应,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也势必会成为市民的观景平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邯郸标志性建筑:学步桥</p><p class="ql-block">也称北关桥,位于丛台区学步桥广场内,横跨沁河,贯通古城南北,因“邯郸学步”典故而取名为学步桥;也就是说,学步的燕人并没有在此桥上走过。这座桥原为木结构桥,明万历四十五年即1617年改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桥面宽9米,长32米,高近8米,桥中间稍高,两端略低;两侧各有19根望柱,柱顶端雕刻蹲狮等神兽,望柱之间各镶嵌了18块石栏板,板面雕刻着邯郸历史典故和各种造型纹饰等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邯郸学步雕塑</p><p class="ql-block">此雕塑矗立在学步桥北岸广场,高4米,雕塑采用夸张的手法,刻画出一燕国少年弯腰昂头跟在一对步履优雅的赵女之后学步;人物造型一庄一谐,对比强烈,庄者神态自若,谐者憨态可掬‌‌。在南岸广场上还有“渔翁得利”和“曹冲称象”雕塑;此外,还有其他与成语相关的雕塑,如“胡服骑射”设在高速北口迎宾大转盘中央、“毛遂自荐”设在经开区联纺路毛遂园中、赵雍塑像坐落在丛台广场上,这些雕塑生动再现了邯郸的成语故事和历史典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成语“黄粱一梦”</p><p class="ql-block">比喻沉湎于不切实际的梦想中,也指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多含贬义。成语的由来是:唐开元年间一个骑着青驹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卢生,在邯郸一家客栈里遇到了得道高人神仙吕翁,向其讲述了自己命运不济、屡考不中的境遇;吕翁取出一枕头让卢生枕着睡觉,睡梦中卢生梦见考中进士,娶得美丽又富有的娇妻,官至燕国公,全家享尽荣华富贵。待醒来时发现这只是一个梦而已,顿时大彻大悟,便跟着吕翁修道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粱梦吕仙祠‌</p><p class="ql-block">这座由成语“黄粱美梦”衍生出的道教庙宇,是中国罕见的“故事成真”文化奇观‌;它位于邯郸市北10公里黄粱梦镇界内,始建于北宋年间,依据唐代沈既济传奇《枕中记》的“黄粱美梦”故事而建,由文人虚构的故事衍生、发展成一座庙本身就是奇迹,这在全国源于成语的也仅此一例。整个建筑分有前院、中院、钟离殿、八仙阁、吕祖殿、卢生殿等。山门上遒劲有力的“邯郸古观”四字,为启功所写,彰显出该祠在华北地区有较大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仙阁</p><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便到了前院,是一个东西狭长的院落;院内有两座建筑:一是照壁、另是坐东朝西的主体建筑八仙阁。它始建于明朝末年,是祠内最高的二层楼阁,主要供奉的是道教著名八仙之一吕洞宾,就是他引导了卢生在睡梦中领悟人生,下决心修道的。此阁还有七位神仙:汉钟离、铁拐李、曹国舅、张果老、韩湘子、蓝采荷、何仙姑!八仙故事民间流传很广,刚开始八仙人物说法不一,直至明代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小说传世,八仙人物才定型传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蓬莱仙境照壁</p><p class="ql-block">它是吕仙祠前院内坐北朝南的,也是南北中轴线上最南端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span>照壁上的石刻“蓬莱仙境”四字很有来头为明代遗存,也是民间传说中的“仙笔”;前三个字是吕洞宾所写,仙笔最后一个“境”字一直无人敢续,直到清乾隆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才给补上。“蓬莱”这一词频现于名山大川的石刻上和亭台楼阁的楹联中,是特指仙山胜境,也是理想中的洞天福地。跨过照壁向北走,依次是丹门、八卦亭、午朝门、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道门:丹门</p><p class="ql-block">照壁后的对面是一道大门,原为道士炼丹的丹房,所以称“丹门”;门楣上悬挂着“泽沛苍生”匾额,门柱上写有一副对联:“蓬莱仙境蓬莱客,万世儒风万世诗”,在这座院落里,还有许多碑刻。走过丹门,一湾清澈的水池出现在眼前,有一道堤把池水一分为二,有圆洞使两边池水相通;在堤的中间有一座八角亭,走到这里可以稍作歇息,也可驻足观赏一下周围的花,不时也会低头观看池中成群的红色鲤鱼在游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午朝门</p><p class="ql-block">从八角亭向北走,迎面有一座硬山式大门叫午朝门,门上方悬挂匾额上书“神仙洞府”四个草书大字;两侧各有一圆门,分别写着“红尘觉路”和“白鹭仙踪”。过了这道门,迎面即是正阳帝君殿即钟离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上悬一联:“汉代武将军,辞红尘,休大罗,八仙居其首;唐朝文进士,炊黄粱,度卢生,五祖位乎中”。殿内供奉着钟离权坐像,两侧各有一位站班,钟离权居八仙之首,又是吕洞宾的老师,理应享受第一缕香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吕祖殿:孚佑帝君吕洞宾</p><p class="ql-block">钟离殿背后就是吕祖殿,建筑样式为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有伸檐,为典型的明代风格;明显看出这幢歇山式建筑,远高于钟离殿和卢生祠,所以,吕祖殿是吕仙祠的主殿。暖阁内吕仙正襟危坐,手执镇圭,两侧站有童子像,两壁嵌题咏刻石五块,周围墙壁上是有关吕洞宾生平事迹的壁画。门楣的横匾写的是“孚佑帝君”,是元代对吕洞宾的封号,两边对联是:“道院光招蓬莱客;玄门常会洞中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卢生祠</p><p class="ql-block">南北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殿堂,因钟离权为吕洞宾老师,卢生又是吕洞宾所点化,所以三座殿堂依据师生关系依次排列。走进祠内迎面就可看到大青石雕刻的卢生侧卧睡像以及墙壁上的壁画,睡态形象维妙维肖,头西脚东,侧身而卧,双目紧闭,面容安详,睡得酣香;墙上的壁画是卢生所做梦境的全过程。一般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受到后人尊敬和朝拜的,不是神仙就是圣人,只有这位卢生例外,他仅是穿布衣、骑青驴的一介书生,这便是吕仙祠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慈禧行宫</p><p class="ql-block">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还有慈禧和光绪帝的行宫;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京时,慈禧带着光绪逃往西安,次年回銮返京途经此地,暂住这两座行宫,慈禧行宫在西,保留有慈禧寝室;东侧的光绪行宫于1995年改为民俗神宫,精选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神供奉在里面。在民俗神宫往东,还有一座“中国名梦馆”,里面以精美的壁画和通俗的文字,向人们展示着中国经典的梦文化,这是黄粱梦故事的延伸,是中国梦文化的集大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制葫芦</p><p class="ql-block">在卢生祠东侧,有一个石制葫芦,是1999年香港商人捐献;葫芦高2.5米,坐在40公分高的莲花底座上,葫芦的最粗处为3.2米,正面的上方刻有太极图,下方以红色的善字为中心,上下刻有糊涂,左右为认真,告诉人们大事要认真,小事要糊涂,但标识的箭头都指向了“善”字,表明无论何时都要以善为中心,这是人的行为准则。背面刻有一首诗:“功名求索为荣身,事业经营利庶民;我拜卢生偏得悟,是醒是梦不须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议黄粱美梦</p><p class="ql-block">“一枕黄梁”石刻,坐落在邯郸赵苑公园内;黄粱梦的故事流传很广,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邯郸,本来以为这不过是讲了个故事而已,真没想到还真有那个叫卢生做梦的具体地方。看到卢生一“睡”便是千年,至今还不愿“醒”来?这也许是告诉广大游客一个健康秘密:睡觉!睡好觉!!才能促使长寿。参观完黄粱梦吕仙祠,每一位从里面走出来的游客,都会不同程度地消歇了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浮躁之心,使心灵归于平和与宁静。从黄粱梦到邯郸梦直至中国梦,都需我们动手去创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