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明图书室杂记

如你所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子亮</h3> 思想产生了语言,语言催生了文字。仓颉造字之后,便对文字的载体产生了需求。起先是记之于甲骨,后记之于竹帛,后记之于锦缎,东汉年间,蔡伦发明了纸张,直到此时,文字和纸张像一对恩爱甜蜜的夫妻结合在一起就从未分开过。蔡伦像是一个媒人,终于为文字找到了一个终生可依的归宿。至宋朝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才正式在我华夏古国大行其道,才使得我泱泱大国的经典广为流传。<br> 现如今,印刷技术精湛如斯,更是让知识的传播如虎添翼,走在每个繁华都市的街头,都会有亮着形形色色招牌的书店吸引着顾客,如果你推门而入,定会看到里面或蹲或站地布满了读者。整齐的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让你目不暇给。此情此景,使我不禁联想起喂奶的温情画面——书屋像是民族母亲的乳房,图书就是她的乳汁,喂养了和喂养着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让他们茁壮成长,丰富和塑造着他们的健壮的灵魂。<br>伟大的母亲,甘甜的乳汁!<br> 令我欣喜不已的是,在这远离了都市的繁华,在荒凉孤寂的群山中立足的矿山企业——宝明矿的生活区里,竟然让我只在都市中独有的记忆复活了。<br> 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欣喜和激动的事情啊!<br> 那一天,在我得知了这个消息的那一天,我立刻驱车前往,迫不及待!<br> 来到体育馆外,就听到了里面的喧嚣。很多的职工在饭后闲暇时来到这里,篮球或者羽毛球会陪伴着他们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他们纵情地释放着自己青春的活力。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br> 而图书室就静静地呆在体育馆的里面,独占着一间不小的房子。在这里,人们可以得到另一种乐趣——滋润灵魂的乐趣!<br> 与体育馆外的喧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动和静的场面相互映衬,犹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环抱而居,气息流转,生生不息。<br> 推门走进图书室,就见整齐的桌椅在等待着它们今晚的主人。只见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伏案苦读,有的还在奋笔疾书,走近才看到,是他读到精彩处,又不能在这崭新的书本上留下划痕,只好找了个本子,将心仪的段落一一仔细的摘抄下来,我想,他的摘抄定像是遇见了心仪之人般的欣喜,而不甘心只是与之仅有擦肩之缘,故此,留之于本,以便时时问候,宽慰心怀! 我悄悄地踱步,生怕对他们产生打扰,而将他们的聚精会神有所扰动,正如将一个熟睡正酣的人从美梦中惊醒,总是会让人感到非常地不快。而我不能影响了他们的兴致!<br> 我扫视这屋内的书架,贴墙而立,每个隔断都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形形色色的书籍,虽然没有明确的标签,但是我总能看到文史哲理类书籍分类摆放于不同的隔断,多而不乱,杂而不混。形容为汗牛充栋实不为过!<br> 在不同的隔断之间移步,就意味着在不同的领域和学科之间穿梭。文学类书籍常有人光顾,而专业类书籍却鲜有问津。大概是文学书籍大都描绘的是现实生活,读它的人或多或少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又或者这启发让读者在生活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甚至改变了生活的轨迹。又或者是因为读者捧着一本文学书籍的时候,从这单纯的阅读中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也或者是因为读文学类书籍较之于读晦涩艰深的专业书籍更为轻松吧?<br> 而我最感兴趣的是小说,读中短篇时可以迅速理清故事的脉络,感受到的是作者精巧的构思,像是吃一顿快餐,迅速满足了胃口的同时解除了饥饿之苦;读长篇时,却像是在吃一顿丰富的大餐,营养丰富,又可以大快朵颐,实在是人生乐事一桩!<br> 清朝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一文中说道:“书非借不能读也”。实在是精辟独到之论。想来应是借书后有一种紧迫感在心中,故此勤加诵读,更觉珍惜。<br> 读书的益处自不待言。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实在是很贴切的说法。<br>书籍中的营养滋补的是人类的灵魂。每当捧读一本书的时候,都像是在和一位智慧的长者倾心畅谈,受益良多。<br> 读书让我悟透了一个道理:树欲参天,所需者五。一,根基。树有千百万条根,粗根,细根,微根,才能从土壤当中吸取养分,才能活下来。二,养分。没有土壤供给给树养分,树必不能长存。三,时间。岁月在树的心中一圈一圈地刻画着年轮,只有耐住寂寞守住心,方能有日后的参天大树。四,阳光。阳光是树的希望,只有争取到更多的阳光,树苗才能茁壮成长为一颗参天巨树。五,不动。老话说的好,人挪活,树挪死。实在是很有道理的。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只有经风霜,历雨雪,方能成就一颗大树。<br> 宝明矿图书室,四千多册的藏书,给我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和阳光,只要我们能深深地扎根在里面,历经岁月沧桑,我自岿然不动,即使现在不是一颗树苗,哪怕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也要坚定不移地相信,终究有一天,会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br> 当我即将离开图书室的时候,他们仍然埋头书间。夜已经深了,但我却看到了宝明的夜色在灯光的辉映下,更加地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