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都匀市第七完全小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文军</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简介</p><p> 毕业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大学本科,现任都匀市第七完全小学美术教师。</p>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美术欣赏<br>制作人:朱文军<br>适合学习对象:三、四年级<br>学习主要方式:课堂教学资源,自学。<br>学习场地:有桌子的地方均可。<br>准备工具及材料:课外美术课本、电脑或手机均可。<br>建议学习时间:总共需要30分钟左右。 <h1><b><font color="#ed2308">一、中西美术的碰撞<br></font><font color="#ed2308">二、中西美术并存局面的形成<br></font><font color="#ed2308">三、绘画<br></font><font color="#ed2308">1、现代山水三大家<br></font><font color="#ed2308">2、近现代花鸟画三大家<br></font><font color="#ed2308">3、亦中亦西的画坛三大家<br></font><font color="#ed2308">4、近现代油画<br></font><font color="#ed2308">5、刻刀化投枪的现代版画<br></font><font color="#ed2308">6、中西融合的现代雕塑</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概 述 </b></h1><p> 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p><p> 2.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p><p> 3.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p><p> 4.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画家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斗争,涌现出一批激励抗日斗志的优秀作品,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奔马图》、《醒狮》等。</p><p> </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中西美术的碰撞。</b></h1><p> 十九世纪末,西方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西学东渐越来越明显。西方文化挟政治经济的巨大威力,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漫延中国满清封建王朝已如西山落日,日趋腐败没落。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西方,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反封建旧制度、救国救民的道路。在美术方面,新式美术教育体制逐渐建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西画、雕塑为主体,提倡写实主义。大批留学生从海外归国进一步加剧了中西美术的碰撞。</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中西美术并存局面的形成</b></h1><p><br></p> <p> 最早出现的新式美术教育机构是1902年创立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添设了国画手工科,图画科目包括:素描 、水彩画油画、透视、图案、中国画等。之后,保定北洋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也开设了国画手工科,成为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的摇篮。</p><p> 后来留学之士归国纷纷创立专门的美术学校,以日本、西欧的美术教育体系为蓝本,教授素描、透视学、解剖学、油画与雕塑技法,其中较为著名的学校有:上海美专(初名中西美术学校、刘海粟)、北平艺专(1918年创立于北京,1926年校长林凤眠、1928年徐悲鸿任院长—中心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创始人蔡元培,院长林凤眠,教师有:潘天寿、李苦蝉、刘开渠等突出素描,中西画并重)</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绘 画</b></h1>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现代山水三大家----黄宾虹 傅抱石 张大千</b></p><p> 浑厚华滋的--黄宾虹(1865年-1955年),生于浙江金华,安徽歙(she)三县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他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求修养之高”,又认为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丽,对祖国大好河山充满了热爱之情。他重自然气韵,开创了“黑、密、厚、重”的独特画风,元气淋漓,草木华滋。擅长用浓淡不同的墨彩、反复勾画点染,而呈现层次丰富、意境深邃的景象,初看似苍茫一片,细看自然生动,乱而不乱,意境无穷。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宾虹</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山晴霭》</div>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拟孙雪居笔意》黄宾虹</div> 这幅作于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是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的发展过程。<br> 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br> 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br> 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江行图》黄宾虹<br> 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br> 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br> 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br> 他用笔讲究平、留、圆、重、多变,用墨有浓、淡、破、焦、积、宿七墨。追求“墨厚密重”的效果。繁而不浑,杂而不乱、坚实而不呆滞。其画厚重博大、雄强浑朴,积蓄着冲天的力量和非凡的气势。<br> <p> 《树下抚琴图》黄宾虹</p><p> 从落款和画风分析,此画应属黄宾虹中期的代表作。其用笔法虽较为稚拙,用墨也较为单纯,然其画法已不采用先勾后染的常规成法,先用淋漓尽致的笔墨任意挥写,然后因势利导,予以生发收拾。时而视墨块形状勾勒而成山脉冈峦,时而留下大片空白以示云雾烟岚,时而据构图需要用刚劲的线条和浓淡相宜的墨,色点缀树木茅舍、流泉飞瀑,时而在墨色将干未干时敷以石青石绿,使之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混沌交融,变幻莫测。 </p><p> 此图重峦叠嶂、山村野渡、茅舍瓦屋、飞瀑流泉之间,一老人在丛树下抚琴,似闻其音枭,响彻山谷,焕发出古拙浑厚、灵冥华滋的审美特质。同时,也可看出黄宾虹所追求的高品位画风的转变轨迹。</p> <h1><font color="#ed2308">傅抱石--奋跃飞动的山水画</font><b></b></h1> 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少时家贫,后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钟情于石涛之画,改名抱石。写山雨流泉,树石草亭,用墨淋漓,激情四射,气韵连贯,一气呵成。人物画皆以线描,或细挺,或秀柔,面部具体,衣着姿式泼墨写意,尤擅长历史人物,既有晋、唐古雅之风,又有现代浪漫气质,如《九歌图.湘君》。<br> 晚年任南京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著有《石涛上人年谱》等。 <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傅抱石 九歌图.湘君</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傅抱石《山雨图》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傅抱石《三峡图》 </div> <h1><b><font color="#ed2308">墨彩淋漓、借西开中的--张大千</font></b></h1> 张大千,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 “蜀人张大千”。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张大千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并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br> 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br> 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br> 1978年定居台湾,1984年4月病逝台湾。享年84岁。现在他生前台湾居住的“摩耶精舍”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静听泉声图</div> —— 酣畅淋漓而内涵深厚的传统构成,雄奇瑰丽而富于精致的写真精神。<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瑞奥道中--张大千</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壑闲游</div> <p> 国画中山水的境界最为重要,然而也要笔墨來輔助。结构和位置,必須特別加意,要多看古人名跡,以及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自然会了解的。郭河阳论画,要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他所谓可以观的,是令人一看这张画,就发生兴趣,要一看再看,流连不舍。第二步就想去游玩游玩,第三步就联想到,这样的好地方,怎样能够搬家去住才好呢!这样的山水才算够条件了。 </p><p> </p> <h1><font color="#ed2308">3、近现代花鸟三大家: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font></h1>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他的别号很多,苦铁、大聋、老击、老苍等。<br>清末曾官江苏安东知县,在任仅一月,后寓上海。中年后始作画,其绘画内容以梅、兰、竹、菊、藤萝、葡萄等为主,取法徐渭、朱耷、受赵之谦、任颐的影响。设色大胆,别开生面,用色混而不脏,艳而不俗,自有一种古朴的美。<br> 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br> 《紫藤图》纸本,设色,纵163.4厘米,横47.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花卉作品,画面为紫藤拳石,藤蔓蟠屈,花叶茂盛,形象飘逸夸张,求神似而不求其形,色彩浓丽,笔墨淋漓酣畅,奔放的气势跃然纸上。画面下部用淡墨渲染出一瘦石,形如柱。一支藤条由画面右端伸出,绕石数重飞舞直上,数片藤叶,稚嫩轻盈,可见作者将瘦石与藤条已自然完美地形成了一个整体。笔法劲健,色彩浓重。吴氏以书法笔致入画,飞动处似狂草,凝重处似篆籀石鼓,其画风豪壮浑厚,别开生面。此图以势取胜,景物疏密错落有致。上有题诗一首,末款“乙己八月八日,安吉吴俊卿拟十三峰草堂”。乙己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吴昌硕时年62岁。 <h1><b><font color="#ed2308">融古砾今、以俗求雅--齐白石</font></b></h1> (1863年-1957年),湖南湘潭人。家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精写意花鸟,尤工水墨虾.蟹、鱼、蛙,从徐渭、八大、吴昌硕等人笔墨中汲取技法,又长期观察自然景动物,所作着墨不多,概括生动,设色墨彩相融,质朴天真,活泼多趣。山水构图奇肆,治印古朴,蔚然成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并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的和平奖金。 他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国内拍卖市场中,齐白石的价格最高,最高记录是嘉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山水》册页,为517万元。 齐白石画虾,虽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跃然纸上,令观者叫绝。齐白石自己也骄傲地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几十年方得其神。”齐白石卖虾的故事.<br> <h1><b><font color="#ed2308">3.亦中亦西的画坛三大家:徐悲鸿 </font></b></h1> <h3><font color="#ed2308"> 在近代画史上,被称为“画坛三重臣”的徐悲鸿 刘海粟 林凤眠,不但擅长油画,且借鉴外来因素以革新中国画,影响深远。</font></h3> 九方皋 国画 1931年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39*351厘米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用扬鞭自奋蹄 </div> <h1><b><font color="#ed2308">特行独立的林凤眠</font></b></h1>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br>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br>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br>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p> 10年动乱期间,林风眠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到了晚年,1989年林风眠在台北展示了一批如《屈原》、《南天门》、《火烧赤壁》、《恶梦》、《痛苦》、《基督之死》等作品,一改往日和平优美而为激烈惨淡的画面,墨线强劲而多斜势,多折落,多击撞,充满不安和张力。情感如狂风暴雨,激荡、冲撞着胸中暴裂的火花。 </p> <h1><b><font color="#ed2308">沧海一粟—刘海粟</font></b><br></h1> 刘海粟---------原名刘,字季芳,后自号海粟,意为“苍海之粟”。江苏省武进县青云坊村人。1895年3月16日生。 他是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美术史家、画家。<br> 1912年他17岁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br> 1919年后,赴日本、欧洲考察美术。<br> 1930年被聘为比利时独立百年纪念国际美术展览会审察委员。<br> 1931年应邀赴德国法兰克福中国学院讲学。曾在日本、欧洲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建国后,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美协第三届理事。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81年被聘为意大利国家艺术学院院士,获金质奖章。<br> 有画集《黄山》、《海粟国画》、《海粟老人书画集》,著有《米勒传》、《中国绘画上的六论法》等。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4、近现代油画 ----气势宏大的《开国大典》董希文</b></font></h1><br> <p> 董希文,男,1914年生,浙江省绍兴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2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土木系,次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9年到越南,同年回国。1942年赴重庆,次年去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2届全国政协委员。逝后在中国美术馆及拉萨举办遗作展。出版有《长征路线写生集》、《董希文画辑》、《董希文画集》等。发表论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等。</p> <p> 开国大典 1953 ( 董希文) 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博大的中国气派,创造了中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油画新风貌,堪称“当代美术史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这是一个热烈的恢宏场面,这是一个庄严的历史瞬间。1949年10月1日,阳光灿烂、红旗招展。在古老的天安门坊楼上,毛泽东以他巨人般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年,董希文作为观礼代表,目睹了这最激动人心的一刻。饱经战乱流离之苦的他,油然生出一种当家做主人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决心以绘画形式留住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p><p> 在人物安排上,画家更是匠心独运。毛泽东主席居中,领袖们取半侧面呈扇形排开,做到了主次分明,疏密有致。领袖形象塑造得各具风采,惟妙惟肖,在注意外在动态仪表描绘的同时,更注重人物内在气质与精神的传达。 </p>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b>5、刻刀化投枪的现代版画----</b></font><font color="#ed2308"><b>李桦</b></font></h1> 李桦,曾用名浪沙、小泉,男,1907年出生,广东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br>192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br>1930年留学日本,1932年回国任教于母校。<br>1934年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从事新兴木刻运动<br>1938年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持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工作。当选理事长,组织抗战八年木刻展。1947年受聘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副教授。1949年出席第1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br>1950年以来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br>1988年获日本国日中艺术交流中心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贡献金奖。出版有《李桦木刻选集》、《李桦画集》和美术评论集《西屋闲话》、《美苑漫谈》等。 <br>代表作:自画像 1977 木刻 21×28cm 怒吼吧中国 1935 木刻 13×18cm 清算地主 1951 木刻 20×27cm 打麦场上 1955 木刻 21×30cm<br>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斗,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刺激中国美术走上了新的阶段。艺术家从象牙塔走到残酷的现实社会,前线将士奋战抗敌、同胞颠沛流离,良田美宅变为颓垣败瓦。战争的惨象把艺术家推向时代的前沿,他们用画笔作武器,参与了保卫国家的战斗。 <br> 唤起大多数民众一致参加抗战,相当依赖宣传的力量。宣传画有直接影响力,可收立竿见影的效果。故政府当局为了动员抗战,十分重视抗日宣传,这要求刺激了宣传艺术的发展。美术家透过木刻、水墨画、漫画来宣传抗日。由于战时物资缺乏,木刻版画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其一版多印的功能易收抗日救国宣传的目的。因此当局大力推动木刻运动,抗战时期全国出版的木刻刊物约有四千余种,影响较大的有《救亡木刻旬刊》、《漫木旬刊》、《新蜀报》的副刊《半月木刻》等。为推动木刻,国立和民办学校都成立了木刻训练班和函授班,培训了许多青年木刻工作者,扩大了木刻运动的队伍。<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减租会 1943 木版 20×13cm</div>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b>6、中西融合的现代雕塑----</b></font><font color="#ed2308"><b>潘 鹤</b></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潘 鹤</h3> <p> 1940年开始从事艺术活动,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终身教授。现任全国美展评选奖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城市雕塑艺委会主任和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务。已建立的长期性大型户外雕塑作品70座,分布于国内30多个大城市,还有的竖立于国外广场上,如日本长崎市国际和平象征区的《和平少女》石像等,多座作品获国家级金牌奖和最佳奖。</p><p> 曾被国务院人事部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及终身特殊津贴;其艺术成就载入前苏联国家科学院、美术院编撰出版的《世界美术史》及中国出版的《中国美术史》,其传略被收入多种《中国当代名人录》及《国际名人录》。曾多次代表国家出席雕塑方面的国际会议。广东省政府为其建立“潘鹤雕塑园”。 </p> <p>潘鹤 《艰苦岁月》,1957年 铜 83x85x50公分.</p><p> 潘鹤,广东南海人,早期代表作被编为《潘鹤雕塑作品选》,八○年代後参与完成了《广州解放纪念碑》、《珠海渔女》、《开荒牛》等大型雕塑。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追穷寇 1948 水泥 50cm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