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是在春节前的假期里接到吴老师电话,收到讲解小学数学重难点题目的任务,接到任务之后,在脑海里呈现出去年我们年级宋老师讲课的画面,2分多钟好像也不太难,这里为我的自大道歉。</p> <p> 本来按照计划,这次活动是开学后直接就像上次那样集中现场讲的,可是假期里出现的新冠状肺炎,让开学变的遥遥无期,也让这次活动从线下转到了线上直播,又从线上直播转到了每个负责老师制作微课的形式,微课不同于现场直接讲解, 现场讲解更多的需要语言直观,而微课更侧重眼睛直观,对于课件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需要会录制视频。</p> <p> 2月12日学校教研员苏珍慧老师就开始给我们几个负责讲题的人梳理各自的题目,帮助我们确定讲题的大体框架,然后在假期闲暇之余,我们每个人开始了认真的准备。 </p> <p> 4月17日臧主任发来要求,把不能胜任的老师换掉。感谢学校让能力不足的我继续完成这次任务。</p> <p> 经过这次之后才发现,一节课,和思路清晰的一节好课,差十万八千里。这个磨课的过程充满艰辛,在不断的不断的打磨和录制中,我们对于教材理解的越来越深刻,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也上了一个台阶,成长在发生,这真的是一件开心的事。</p> <p> 在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重新修改课件,重新打磨,揣摩名师微课的语气语调,提高自己的录屏和视频剪辑技术,不知道打磨了多少次课件,也不知道一共改了多少遍,录了多少遍。苏老师多次通过视频会议,或者钉钉直播等方式指导我们,大到讲题由浅入深的层次,小到课件呈现的形式,每一次的交流和探讨,都让我们进步不少。</p> <p> 4月25日修改多次的课件终于通过苏老师的审核,传给一审。</p> <p> 感谢一审卢老师的建议</p> <p>感谢吴老师的指导和帮助</p> 感谢两位张老师的建议 <p> 修改之后传审核群,谁知道本来一次讲解的两道题,又要求我把本来的两个题合在一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方法总比困难多,在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快速调整,修改课件。</p> <p>苏老师是第一个陪我学到半夜的人。辛苦苏老师小闺女陪着我们。</p> 感谢王老师悉心指导<br> <p> 不知道打磨了多少次课件,把本来和苏老师改好的课件快删没了,也不知道录了多少遍视频,终于通过三审王老师要求,总算,初步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微课,心想这回总该可以了吧。</p> <p> 可事与愿违,两个题合在一起录之后又要求我把两个题分开录,一共7页的ppt有七条需要改。臧老师给的建议思路和三审老师没修改之前我们的思路一样。。。。我们太难了。不过建议针针见血,确实是我欠缺的,醍醐灌顶。</p> <p>臧主任建议</p> <p>臧主任建议</p> <p> 没关系,撸起袖子加油干。在苏老师,王老师以及我们年级教研组内老师的指导建议下,新的符合要求的视频在千锤百炼下终于录好了。</p> <p> 当看着别人录好的微课,臧主任说通过的时候,心里无比的羡慕,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结果。</p> 当看到听到臧老师的回复后,真的可以用喜极而泣来形容,别提有多开心了,心里的一个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其实准备这次重难点习题讲解已经小半年了,我们开心的是终于有结果了,苏老师和我们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特别是在要求这么严格的情况下,简单的“通过”二字肯定了我们这么久的付出。 多少清醒的凌晨都是值得的。 多少次磨课都是成长,无限感激 眼看着一点点变好真是心底里高兴。 <p> 下面就是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最后的微课,当然还不是绝对的完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p> 90页例一 94页第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