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惠风景名胜区

太湖野老(张根洪)

<p>随拍 一一 祠堂文化</p> <p>  位于无锡惠山锡惠风景名胜区的惠山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它的民俗文化、忠孝文化、文物古迹非常丰富,尤其是祠堂文化堪称一绝。</p><p> 这里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之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抵锡必游之处,历史古迹众多,被誉为“露天历史博物馆”。</p><p> </p> <p>  山有脉,水有源,树有根,惠山九龙腾绰,自古风水佳绝,人文荟萃。早在唐代就建有华孝子祠和春申君祠;明清以来,人们纷纷在此择地建祠,以占一席宝地祭祀先祖为荣。于是在惠山东麓,惠山浜两岸沿线及惠山横街等处陆续兴建了大大小小的祠堂,先后出现的祠堂达到118处。随着社会的变迁,民国以后祠堂逐渐衰微。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祠堂建筑尚存,其祭祀功能荒废。现在惠山街区保有的60处祠堂,既有明清无锡特有的园林式祠堂,也有民国的西洋建筑式祠堂,大多为普通民居式祠堂。</p> <p>  惠山众多的祠堂在国内具有唯一性,是无锡乃至江南地区繁盛民俗民风的时代体现,极具个性和特色,是今天研究中国祠堂文化的生动素材,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已经收到国内学者、文化界、旅游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惠山古镇祠堂被江苏省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6年,国务院公布“惠山镇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列入核心保护的祠堂有钱武肃王(钱缪)祠、至德祠(泰伯)、尤文简(尤袤)祠、杨藕芳祠、王恩绶祠、留耕草堂(杨延俊花园)、华孝子祠、昭忠祠、陆宣公(陆贽)祠,这些祠堂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示了无锡惠山祠堂的特色。</p> <p>  祠堂群的建筑规模大、密度高,总面积近4、7万平方米,历经了千余年沧桑历史,仍基本完整地保留着其规制和模式。古祠堂群保存着自唐代到新中国成立长达1200余年内祠堂文化的发展过程,是我国祠堂文化的精萃,清晰印记着历经数千年的血缘文化脉络,记录着千百年来,以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时代祠堂的变迁过程。</p> <p>顾洞阳先生祠 </p><p> 明隆庆3年(1569),海瑞为老师顾可久奏疏建祠。乾隆2年(1737)重修。万历元年(1573),海瑞亲临谒祠,作诗云:“两朝崇祀庙谟新,抗疏名传骨鲠臣。志矢回天曾叩马,功同浴日再批鳞。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仍留社稷身。世德尚余清白在,承家还见有麒麟”。原祠有四面牌坊,“丈人峰”湖石,浴日泉等文物,以顾光旭手书《诗冢歌》等为著名。</p><p> 顾可久(1485一1551),字与新,号洞阳,无锡人。明正德9年(1514)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户部员外郎,广东按察付使。为官直言敢谏,两遭廷杖,列“锡谷四谏”之首,为明代有名的骨鲠之臣。他在督学粤东时,曾选荐海瑞这一优秀人才。2006年该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经修复,恢复了原貌,祠内文物保存完好。</p> <p>过郡马祠</p><p> 祀宋郡马过孟玉。清乾隆38年(1773)增祀过氏后裔、明末殉节的过俊民。宋代王的女儿称郡主,郡主的丈夫称郡马。过孟玉,淮西和州大溪村人,被徐王赵棣选为郡马,娶逍遥郡主。建炎巳酉(1129年),过孟玉随从宋高宗南渡,憩惠山寺白玉堂,并赋诗二首,载于《锡金续志》。郡主爱梁溪山水秀美,风俗醇厚,遂安家于无锡惠山,成为无锡过氏的迁锡始祖。清梁同书撰一联赞过祠:胜地有佳山水,善人多贤子孙。祠内原有种德楼。2005年修葺时,保留旧屋及东壁五方乾隆年间捐资修祠的芳名碑。</p><p> 过郡马祠是无锡惠山118座祠堂群中,唯一祭祀宋代皇亲国戚本主的祠堂。</p> <p>尤文简(尤袤)祠</p> <p>蒋氏宗祠(又名蒋氏总祠)</p><p> 民国10年(1921)由裔孙蒋仲怀、遇春等捐资购文德堂宅基余地为祠基创建。祀始祖蒋澄、蒋瑎、蒋璨等。原祠三进,前为楼房门厅、中为享房、后为五间平房,有廊房前后相连。</p><p> 东汉蒋横封“逡遒侯”任大将军,遭诬被诛,九个儿子徙潜江南。九子蒋澄,字少明,避居宜兴滆湖之西𠙶亭乡湖墅里。光武帝为蒋横平反,封蒋澄为𠙶亭侯。宋元祐年间(1086一1093),裔孙蒋瑎从宜兴迁居无锡雪浪许舍,蒋璨迁居无锡前州周村,为迁锡始祖,后成为望族,代出名人。无锡第一个状元,宋代蒋重珍就是蒋瑎的玄孙。</p><p> 据记载:蒋介石也曾查阅蒋氏家谱,三游无锡太湖,两上雪浪山访蒋重珍读书处,证实奉化、宜兴蒋氏同为蒋澄之后。1948年5月16月上午,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子经国来无锡专程去宜兴祭扫祖墓一一𠙶亭候蒋澄之墓。并为蒋澄祠堂亲题“世德清芬”匾。在奉化的牌楼上,也有“𠙶亭世泽”的匾额。</p> <p>王武愍公祠</p><p> 王恩绶祠主祀清武昌知县王恩绶。同治13年(1874)清状元洪钧奉请勅建。</p><p> 王恩绶(1804一1855),字乐山,无锡人。道光29年(1849)中举人,太平军攻克武昌时死于武昌知县任上,谥号武愍。现存祠堂建筑基本保持原状。中轴线由门间、碑亭、二门、工字殿组成,两厢设廊。西院为王恩绶儿子的祠堂,由月洞门、天井、工字殿组成,东院由月洞门、水池、介福堂组成,其廷院布局及建筑风格均具江南特色。2008年进行保护性修复,恢复原入口两侧石门,复建了原来的戏楼和其后的连接长廊。2006年,被作为惠山核心祠堂园林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陶文宪公祠</p> <p>李公祠</p><p> 李公祠即李鹤章祠,建于清末,祀淮军将领李鹤章。</p><p> 李鹤章(1825一1880),本名章锬,号季荃。其兄李鸿章创办淮军时,李鹤章为骨干。1853年至1863年间李鹤章以生员攻太平军,拔嘉定,下江阴、无锡、常州,“躬冒矢石,奋勇争先”(清廷诏),获得黄马褂和三品头衔的甘凉道台。曾国藩称其为“将才”,谓其“战争之才超越时贤”。后因鸿章“避嫌不举,殊负其上进之心”,遂以门第鼎盛为由,不功不居,坚辞奖叙,隐归故里。以捐助山西赈金,加二品衔。光绪6年,卒于家。曾国荃疏称李鸿章平江苏,鹤章与程学启各分统一路。请将战绩宣付于史馆,于立功陈地建专祠。</p><p> 原祠在1929年被改成惠山公园,1950年拆除,2008年在原址移建的孝公祠。建筑系安微某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间,用材考究,镂雕精美,呈现徽派建筑“四归堂”的典型特点。</p> <p>李忠定公祠</p><p> 位于惠山寺香花桥南侧,祀宋代抗金名将李纲。</p><p> 李纲(1083一1140),祖籍福建邵武,出生于无锡,卒后葬于福建怀安县桐江大家山。诏赠太师,谥忠定。李纲在宋建炎初拜相,学行功名为中兴第一,力主抗金,后多次被奸人所谗,历经坎坷沉浮,最终罢官回乡。李忠定公早在明代正德年间就被邵宝祀于惠山尚德书院,后又祀于邵文庄公祀(邵宝祠)。清康熙5年(1666),后裔李廷煌等奉檄建祠于香花桥侧。祠内原有李纲像及其遗笔诗碑,门楼,雍穆堂,享堂等建筑,历尽沧桑,祠貌不再。2005年在原址重建李忠定公祠门楼、享堂,保留雍穆堂遗址,并将修复中发现的乾隆8年重修“惠山孝祖祠碑记”及民国所刻雍穆堂残碑嵌于壁间。</p> <p>张文贞公祠</p> <p>陆宣公祠</p><p> 祠始建于宋,祀唐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贽。由裔孙迁锡始祖陆宲建祠惠麓。明代毁,清康熙年间,裔孙陆慧玉奉檄复建,嘉庆年间又修。祠四开间三进,内有戏楼、池沼、上架精致小石桥。修复前曾为惠山派出所驻地。</p><p> 陆贽(754一805),唐代政治家、文字家。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大历8年(773)进士,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贞元8年(792),唐德宗时拜陆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卒谥宣。</p><p> 陆贽是唐代贤相之一,尤其是“人君立国,以民为本;整顿吏治,反贪倡廉”的治国思想,深得称赞。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经保护修缮,恢复清代建筑原貌,祠内文物保存完好。</p><p>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p><p> 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宰相叫陆贽,他严于律己,任何礼物一概拒绝,德宗劝他说,爱卿太过清廉了,别人送什么都不收也不好,像马鞭靴子之类的,收下也没什么关系。陆贽回答说,一旦开了收贿这个口孑,必定胃口越来越大。收了鞭子靴子,就会开始收华服裘衣;收了华服裘衣,就会开始收钱;收了钱,就会开始收车马座驾;收了车马座驾,就会开始收金玉珠宝。这些年查处的一些领导干部,不少也有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自我严格要求的经历,犯错误往往就始于在一些小事和细节上不谨慎、破规矩,结果胃口越来越大了。正所谓“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p> <p>华孝子祠</p><p> 祭祀东晋孝子华宝,它位于惠山东麓,座西朝东,其西南紧邻天下第二泉,北面毗邻惠山寺,环境古雅。据《南齐书》记述,东晋义熙末年,华宝从8岁起就坚守父言,童髻不冠,至古希之年,终身不冠不婚,以孝道闻名于世。南齐建元齐高帝赐“孝子额”。华宝故后,华氏就在其旧宅建家庙,此祠之始也。元代至治年间,华氏后裔在二泉之东今址更广而新之,恢复华孝子祠原名,由赵孟頫题额。明清至今又陆续进行了修缮和增建。华孝子祠主体建筑亨堂,始建于明成化21年,清乾隆27年落架翻修,仍保存明代建筑的风格,堂为歇山顶,楠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架。享堂壁间嵌有重刻的碑刻,享堂后院内,北墙镶嵌着被毁坏的部份原碑。</p> <p>孙大宗伯祠</p> <p>钱武肃王祠</p><p> 位于惠山寺入口金刚殿北侧。钱缪(852一932)浙江临海人,是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创始人。钱缪奉行保境安民的国策,兴修水利,是位颇有作为的传奇君主,其有德于民甚厚。后人先后在临安、杭州、无锡等地建钱武肃王祠,简称钱王祠。祠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乾隆年间(1738)由举人钱兆凤、钱基于现址兴建,时设祖宗神牌219位。清道光、光绪年间屡有扩建,遂成规模,共有光远楼、见山楼、五王殿等建筑9处27楹。钱王祠由于祀主为王,位高功大。祠宇规模大,建筑多,民国时列惠山百余祠堂之首。游客可从殿隅的残碑中领略世事的纷杂和岁月的沧桑。</p> <p>范文正公祠</p><p> 范公旧祠在无锡堰桥,奉檄建于清康熙年间,主祀宋相范仲淹,附祀元儒学提举范晞文。乾隆年间,裔孙范章辂等又请建于今址,先后在光绪甲午(1894)癸卯(1903)、以及民国2年(1913)三次修葺,形成规模。</p><p> 范仲淹(989一1052),北宋名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苏州)人。大中祥符8年(1015年)进士。庆历3年(1043)任参知政事(付宰相),建议十事,提出了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等治国方略,推行新政,未能实现。卒谥文正。他的《岳阳楼记》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有《范文正公集》行世。</p><p> 范晞文,字景文,钱塘(今杭州)人。宋理宋景定时太学生,元间荐授为江浙儒学提举,末赴,后流寓无锡以终,著有《燕山闻鹃》等诗词存世,2010年按原貌修恢复,祠内浚泉亭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p> <p>邹忠公祠</p> <p>高忠宪公祠</p><p> 祠奉檄创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康熙38年(1699),遭火灾后,移祀于城中高子止水祠(今江南中学)。乾隆元年(1736)由从曾孙高嶐在惠山旧址复建。以后每年由县署春祭止水,秋祭惠山。咸丰兵燹祠毁。同治13年(1874)知县廖伦倡捐重建,祠规模宏大,有戏台,花园。后改建为居民楼。修复前仅剩3间门厅及一条备弄。</p><p> 祀主高攀龙(1562一1626),无锡人,字从云,号景逸,明末东林党首领之一。万历17年(1589)进士。他官场不得志,与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影响较大。天启5年(1625)魏忠贤得势乱政,东林书院被毁,他亲临瞻悼。嘉善魏大中被逮过锡,他独自操舟送行。天启6年(1626)闻逮至投宅后池水以终。崇祯初昭雪,谥忠宪,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2008年重修复现状。</p> <p>潜庐</p><p> 为清末邑人杨艺芳之别墅园林。园名取《易经》“潜龙勿用”之典。</p><p> 杨艺芳(1832一1906),即杨宗濂,号潜斋,无锡人。咸丰末,以户部员外郎在籍治团练,后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捻军,擢道员。为李鸿章筹建北洋武备学堂,办天津自来火公司,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1894年与其弟宗翰等筹设无锡业勤纱厂。此后担任过布政使,按察使,迁长芦盐运使。光绪27年秋,以办纱厂获赏三品京堂,督办顺直机器局。</p><p> 潜庐建于光绪8年(1882),其主厅名为留耕草堂。园内有望山楼,丛桂轩、门厅及戏台等景点建筑。池沼、回廊、亭桥、湖石、花木布局得法,小巧玲珑,紧凑别致,纳锡山秀色于园内,清丽古朴,为清末无锡优秀别墅园林之一。庐旁近惠山横街,原有园主父亲杨延俊祠,“潜庐”亦为杨祠之花园。建国后,“潜庐”为部队所用,园林格局保护良好。2006年被作为惠山古镇核心祠堂园林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经保护修缮,全面恢复了“潜庐”原有风貌。</p> <p>薛中丞祠</p><p> 祀清代都察院左付都御史,名医薛福辰。薛福辰(1832一1889),清咸丰5年(1855)顺天乡试笫二名举人,任工部员外郎,授山东济宁泰武临道。他自学成才,精于医道。光绪5年(1879)慈禧患重病,经李鸿章、曾国荃保举,薛福辰进京医治,妙手回春,受到慈禧赞赏,专赏头品顶戴花翎,亲赐“福”字、“职业修明”匾额给薛福辰。光绪帝称他是“医国圣手”,赏赐他紫莽袍,孤裘、如意,授都察院左付都御史。慈禧、李鸿章等为薛福辰祠题有多付对联。</p><p> 该祠始建于民国初年,为大三间三进加备弄式样,2009年重新修复。</p> <p>杨藕芳先生祠</p><p> 建于1911年,祀主杨宗瀚(1839一1910),字藕芳,无锡人,杨延俊三子。早年入李鸿章幕,任章奏,曾任河南道侯补,因功授三品衔。1885至1889年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任台北道员,总办台湾水陆商务、洋务,兼办台湾开埠,曾开办台湾第一条铁路,创办台北邮政和电报等。1890年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回锡后,于清光绪21年(1895),与其兄杨宗濂创办业勤纱厂,为无锡近代首家纺织厂。杨藕芳先生1916年9月22日入祠。该祠具有明显的西洋风格,清水做法,是惠山祠堂群中颇具特色的建筑,保存完整,很有历史文化价值。</p> <p>潘旌孝祠</p> <p>倪云林先生祠</p><p> 又名倪高士祠,始建于明代,祀元代隐士,名画家倪瓒。今祠是明王园废址,清康熙30年(1691),裔孙倪凤来等奉檄建。经乾隆11年(1746),道光26年(1846),民国4年三次修葺,祠内有敬思堂,雪渚斋,鹤情楼。后园有池沼、假山、琴舫等建筑。旧“倪元林先生祠”额是经蔡廷槐书。享堂额“帝赐德音”裔孙倪大培书。乾隆第二次南巡至惠山,途径云林祠前,顾谓大臣赞道:“倪高士瓒人品卓绝,享祀允宜,今祠宇完好,看来子孙还好”。倪大培近驾亲聆,故书此匾。修复前,祠屋改成民居,后园不存。</p><p> 倪瓒(1301一1374)字元镇,号云林,元代无锡人,隐居不仕,品行高洁,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代画坛四大家。倪云林画风简洁凝练,萧散秀逸,在书法,音乐等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为世人所敬仰。2010年修复,祠宇建筑及后园池沼、琴舫等恢复了原貌。</p> <p>光霁祠</p><p> 御赐光霁祠,祀宋儒道国公,谥元公周子周敦颐。附祀清旌孝周亦清。清乾隆7年(1742)裔孙周金锤等奉建。原名周濂溪先生祠,乾隆22年(1775)御赐“光霁”祠额。</p><p> 周敦颐(1017一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官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大理寺丞,太子中书签书,知郴州,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1072年曾居庐山,筑室名“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爱莲说》作于此,予独爱莲子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妖……”成为千古名句。主要著作有《通书本》,《太极图说》。濂溪与佛教关系深远,精研禅理,其《太极图说》,用图形以资推演,可达雅俗共享之效,融会释道于儒家,首次将无极一词引入儒家理论,提出了宇宙生成论的体系。周敦颐是北宋明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为其弟子。</p><p> 周亦清,字省源。祖周宜振,进士知钱塘,民为之建生祠于吴山。父金蔺,年70余病死,亦清痛不欲生,捶胸顿足,号哭咯血不止于父同日死。乾隆38年(1773)旌表。2009年对祠屋两进进行了修缮,恢复了祠门,并发观了珍贵碑记五通。</p> <p>陆子祠</p> <p>至德殿</p><p> 位于映山湖西北,原明代愚公谷遗址上,祀开发江南的始祖吴泰伯。</p><p> 吴泰伯(约前1165一1074),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为人宽厚。当时太公亶父有翦商之志,意欲传位给贤明的三子季历及其子昌,期周兴而亡商。泰伯“三以天下让”,长途跋涉来到了三千里外,处于蛮荒的江南,断发纹身,决意把黄河流域的农耕技术带到江南,使句吴国逐渐繁荣昌盛,吴泰伯即为江南吴氏先祖。孔子称其:“可谓至德也”。乾隆30年,时任知县吴钺惜其所治锡,无锡县境内无祭祀泰伯之祠,而自己又为吴泰伯后裔,遂于惠山兴建至德祠。现祠内有“至德无上”匾,正中为大型漆画,中为泰伯,左右分别以“断发纹身,荆蛮义归,泰伯建城,开发江南”,展示了泰伯开吴的史迹。</p> <p>紫阳书院</p><p> 祀宋儒徽国公紫阳朱熹。康熙初,邑人购栖隐园址建屋为邑令吴兴祚做生祠,因拒未成。乾隆年间改为朱熹祠堂,后为浙盐公所。栖隐园系明代贾应壁的园林,园亭假山布置极胜,濒河有始建于元代的溪山第一楼,风景尤佳。</p><p> 朱熹(1130一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云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乔寓建阳(今属福建),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博览群书,广著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在哲学上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人欲”服从“天理”。他的理学被推为孔孟之后新儒学之宗师,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的分析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p> <p>尊贤祠</p> <p>忠节祠</p><p> 祠系明代黄搢故园,又名“九峰禅院”。清同治10年(1871),邑人秦凤翔等集资建造,原祠三进十九楹。祀死难于外省太平军之役的邑人,共数千人,其中邹鸣鹤,李福培等祀主位。</p><p> 邹鸣鹤(1793一1853),无锡人,清道光2年进士,历官知县,因治河有功,晋迁知府。咸丰元年(1851)督师与太平军战于桂林,战败革职又回守江宁城。城破破杀,同治中,追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壮节。</p><p> 李福培(1801一1854),无锡人,清道光2年举人。咸丰元年,官广东从化知县,迎战太平军不支被杀,赠知府衔,谥刚烈。</p> <p>江助教先生祠</p><p> 祀助教江元庆(1000一1066),婺源江湾人,宋皇祐进士,授歙县助教。中进士后,曾在安徽休宁锦山学堂讲学,与名士金安节,凌唐佐交往密切,后群守洪适。他的学生很多,桃李满天下,虽贽礼丰饶,但常购置田产房屋送给他人。将自己的财产一分为五,分别以“日月光天德”字号,平均分给兄和自己儿子,然后五子分居,各自绵绵繁衍。该祠有江氏后裔,清道光23年(1843)请建,后圮,2009年原址重建。</p> <p>浦长源先生祠</p> <p>张明公祠</p> <p>杨四褒祠</p> <p>杨忠襄公祠</p> <p>先贤施子祠</p> <p>费懿恭先生祠</p> <p>袁龙图祠</p> <p>王文正公祠</p> <p>浦节孝祠</p> <p>松滋王公祠</p> <p>薛三义祠</p> <p>司马温公祠</p> <p>徐孺子祠</p><p> 清道光7年(1827)裔孙徐廷昌,元标,景元等奉檄建造,主祀东汉南洲高士徐稚。配祀北宋工部尚书,东海郡开国候徐弦,明中宪大夫,湖南武阳州守徐绩。</p><p> 徐稚(97一168),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隐士,家贫,以耕读为业。学问渊博,见识深远,汉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屡为大臣荐举,拒不为官。时称“南洲高士”。豫章太守陈蕃,不接宾客,唯重隐士徐稚,为他专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人以“悬榻”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有人杰地灵;“徐孺子下陈蕃之榻”的典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