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戈壁滩时而静悄悄,静得让人窒息,偶尔一股旋风卷起一柱黄沙悠悠升空,更有一股莫名的静寂气氛。时而狂风大作,飞砂走石,那气势似要把整个自然界消灭在它的淫威之下,令人畏惧而又无奈。走进戈壁滩,犹如进入原始荒野,满目苍凉,毫无生气。当晨曦中露出第一丝鱼肚白,嘹亮的号角声已响彻军营,一抹抹军绿已整齐列队,国防教育课程的第四天也悄然而至。</p> 夜间站岗紧急演练 <p> 黑夜中穿行着一队学生哨兵,那是我们营的战士,从小到大一直被守护,被疼爱的孩子,也终于能守护别人一回了!灯光中站哨岗的孩子穿着军装,外套一件棉服手拿大头棒,如一颗颗劲松扎根在营地门口,他们的眼中坚定已盖过了疲倦,清亮的嗓音吐出“站住,口令”,他们的神情显得十分严肃。”哨兵神圣不可侵犯,在孩子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p><p><br></p> 我们的纳斯卡巨画 <p> 纳斯卡巨画,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也为它的宏大而震惊,但当真正去看它的制作过程还是佩服其发明者的智慧。一卷卷白色塑料布铺开,映出孩子的笑颜。蓝天白云之下,孩子挥洒着颜料绘出自己心中的广阔天地。风吹动了他们的衣襟,却吹不散那一颗颗紧贴的迸发着活力的心脏。</p> 王牌战士极地营救 <p> 在战场上,为战友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对于孩子来说或许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但是,吃了昨天抬原木和轮胎的苦,受了昨天匍匐前进的伤。(匍匐通过铁丝网的障碍,需要孩子全身趴在沙土中前进,一路过去,基本就成了“土人”,带着一身土继续比赛,身体的负重可想而知。对于女同学来说挑战难度系数更大。)</p><p> 孩子们的胳膊、膝盖、胯骨都磨破了皮,流了血;脸上和身上被蚊子咬了一个又一个大红包。孩子已迈出成长的重要一步,从男孩变成一个真正男子汉,从女孩变成一个坚强的女汉子。无论多难,他们都不会再轻言放弃,一根指头的力量是薄弱的,汇成一个拳头却是坚不可摧的。</p> <p> 沙场上,强烈的大风阻挡着孩子前进,沙石如一根根针刺着他们的脸颊,如一张灰布使他们难以睁开双眼。但是孩子已不再是从前那个“王子”“公主”了,在笨拙的动作下,严肃认真的表情,两个人用木板夹着伤员的腿,一个人用绷带仔细的缠上;另一排飞快地解开三角巾和酒精,一个用粘着酒精的纱布按在伤员的头上,两人固定三角巾,一切都是那么娴熟……对于每个人来说,极地营救是人生中的第一次特殊经历,因为同伴在身边,爱在身边环绕。他们没有教官熟练的动作,但是团结使他们更加强大!</p> 初次体验抓鸡拔毛 <p> “扑棱棱”一阵尘土飞扬后是一片寂静,下一刻,一个孩子拎着一只耷拉着脑袋的鸡走了出来。“快来拔鸡毛”等等,这里还有土豆没有削完!”炊事班营地旁顿时一片兵荒马乱――今天是孩子自主抓鸡做鸡的难忘时刻。</p> <p> “这怎么做啊?”“腿毛要直接拔吗?”一个个孩子从未接触过的问题接踵而至。“鸡好脏啊!”“我不想做了”一片哭丧声中,孩子还是不情愿地干了起来。虽然嘴上极不情愿,但笨拙的处理却没有停止。有几个同学差点划伤自己,但在一次次经历后仍能看到几位男孩子奋力剁鸡的情景。几个平日里优雅的女孩此时也不顾形象,端着盆坐在地上赶快洗鸡肉,哪怕不敢直视那略带血腥的场面,但没有人放弃,更多的是在营地穿梭的身影。办法是在实践中想出来的,这话真是一点没错。从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最后能形成一道道井然有序的流水线。拔毛、清洗、分割、腌制等都配合的天衣无缝,丝毫看不出先前的笨拙和慌乱的模样。</p> <p> 八年级六班的王文博在国防手册上写到:今天下午18:00是最激动的抓鸡活动。如果你当时在场一定会看见一个个在戈壁滩上追着一只鸡飞奔的情景。你看到这种场面也许会觉得滑稽可笑,但是当你看见自己连队里战友抓着一只只公鸡昂首挺胸的时候,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大喊一声“好,干的漂亮!”作为抓鸡队伍中的一员,我很高兴,因为我知道这可能是这六天训练中最难忘的一幕了。我看到连里的男生看见鸡便扑上去,武器早已更改为前胸,手脚并用,只为让连战友吃饱饭,我看到了其他几个男生分工明确,几个赶,一个在守株待兔,把“合作”这个词诠释的淋漓尽致。我还看到了那个总喜欢自大地称自己为“元首”的男生,只是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鸡而疲于奔命,时而跃起猛扑;时而蹑手蹑脚……最后,我想对我的连队说:“加入你们真是荣幸之至!”</p> <p> 这样的“第一次”在这几天已不少见了,但一次次的挫折后是同学们不服输的精神。“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加油,孩子们!</p><p> 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踏在上面,沙沙作响。一条条干沟毫无生气地横卧在上面。除了一些麻黄、沙拐枣等耐旱植物点缀其间,很少有植物生长,动物也远走高飞了。目睹此景,真正领会到“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意境了。</p> <p> 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急救知识、克服了内心障碍、明确了团队分工、实践生活技能、用拼搏书写青春!</p> <p>撰稿:孙萍萍</p><p>图片编辑:文静</p><p>照片提供:参与国防课程的教师</p><p>文字提供:八年级第三班级组学生</p><p>审核:李娟娟、于伟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