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散文·随笔</strong></h3></br><h3> <br></br></h3></br><h3><strong> </strong><strong>世间最厚的“书”</strong></h3></br><h3> ● 梁晓宁</h3></br><h3>每年的这个时候,甚至靠前的几周,也就是“清明节”左右的时间,人们都会去乡下踏青,我也有这种心情。</h3></br><h3>那天是周末,我想去农村老家一趟。平时因为忙于上课接着需要抓紧时间做作业的儿子却不同意去,他想借周末好好看电视玩自己周内没时间玩得忒嗨的玩具。为此,我决定讲最有趣的农村的故事吸引儿子和我一起去。讲什么呢?我想起了儿子过去一直好奇的自己又搞不明白的关于狼狗的一个故事——狗二吃自己孩子一事。我决定搬出死去的狗二活着时候的在乡下住过的狗窝吸引儿子,儿子的兴趣来了,问狗二为什么要吃自己的孩子呢?这个问题他已经问了好多次了,我曾试图讲懂,但每次到最后都是我的欲言又止。</h3></br><h3>当儿子又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脑海中闪过一个想法:我应该循序渐进,步步引导,让孩子初步听懂这个关于母亲和孩子的故事,他能听懂基本的母爱了,也到了应该学着去观察去认知去思考母爱的时候了。</h3></br><h3>我调整好语速,调动出恰当的感情语调、表情、眼神、俯下腰,看着镜子里的儿子,一边给他洗脸一边讲:漆黑的夜晚,风雨交加,有风有雨,狗二又冷又饿,冷的时候就会更饿,饥寒交迫中,狗二生下了几个狗娃。然后呢?然后,狗二闻到了一股血的味道。然后呢?然后狗二知道自己的宝宝出生了,就开始为它们舔血,狗二用舌头一点一点地舔去孩子身上的脏水,边舔边“惯”自己的宝宝。儿子在想狗,我在观察儿子。我认为他此刻把狗二想象成了我,镜子里给他在脸上一圈一圈洗脸的我和正在舔爱着狗娃的狗二一定很像。</h3></br><h3> <h3>我继续在讲:狗二舔着舔着,被肉的腥味扰乱了舌头,混淆了狗二的注意力,加上饿得没忍住,大概就是在这种一不小心的情况下吃掉了第一个狗娃,狗二觉得吃肉的感觉太不同于别的东西了,索性一口气吃掉了剩下的几个。瞬间,儿子和我的表情都被我口中描述着的狗二吃孩子的样子钉在了镜子上。狗二被讲几次了,这一次,儿子似乎才听懂了狗二吃狗娃的生理性原因,可能源于我带有某种启发性目的的一番铺陈。<br></br></h3></br><h3>儿子找到了共鸣,我暗自高兴自己所讲话的目的也达到了。可是他在镜子面前沉思了一会儿后说也要给我讲一个狗的故事,我很吃惊八岁的儿子也见过狗的故事,我突然很期待,同时希望他能三言两语说完自己版本的狗故事。</h3></br><h3>儿子说自己讲的狗叫大黄狗,大黄狗生了四个狗娃,可是它生下狗娃后就走了。此刻,儿子的脸上有点失落。显然他把大黄狗想象成了我。对话继续进行,接下来呢?接下来大黄狗找到了另外两只狗娃,是别人的狗娃,不是,是别的狗妈妈的狗娃。儿子把不小心说成的别人又一改用词,强调成别的狗妈妈。我跟着一阵好奇,我感觉这个故事也不是空穴来风式的随便杜撰。我决定认真地听完。</h3></br><h3>儿子看到我露出了专注疑问的表情,讲得更投入了:大黄狗把别的狗娃娃当成自己的孩子了,还给它们喂奶,天天都喂奶,不走了,再没回去过自己的家,也就没有再去看看自己的四个宝宝。儿子的表情在责怪大黄狗,我猜测他责怪的内容是嫌大黄狗不管自己的孩子却照顾了别人的孩子。平日里,儿子也不允许我在他面前过多地夸奖别人的孩子而冷落了他。所以,此刻,显然,我就是儿子读大黄狗一故事时用来参考着理解的现实中的想象依据。我的心情随着儿子变化着的表情变化着,有幸福有丝丝内疚。孩子对爱的体会和理解比大人想象中的要细腻得多。我陷入了一种复杂的心情,儿子的一番话让我此刻分不出大黄狗是我还是我是大黄狗了。</h3></br><h3>儿子觉得他无意中表达了自己心中平日里是无需道清更是道不清的一种小想法,接着讲得声音更大了更激动了,说大黄狗后来一直怀里搂着“别人”的两只小狗娃睡觉吃饭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都忘了自己的四个宝宝。儿子一口气没停顿没用标点符号地描述完了大黄狗的日常作息。我带着复杂的心情配合着儿子的想象,我问这是真的吗,他说真的啊。儿子说,大黄狗离开四个狗娃后,主人一直用奶粉和稀饭喂大了它们。后来,主人终于找到了大黄狗,可是,当四个狗娃被放在了大黄狗的面前时,大黄狗都没认出自己的狗娃,而且开始冲着他的宝宝们大吼。一个“都”字和一个“吼”字,被儿子刻意强调得差点挂在了卫生间的屋顶上。被故事打动了的我被儿子用到的这个“吼”字惹笑了,他也笑了。儿子笑“吼”一词用在这里的准确性。我呢,一来笑儿子用词形象,二来笑他引用到位,因为这个“吼”字是为我所创且经常为我所用的。此刻,更多的是,我在笑儿子眼中“吼”着自己孩子的大黄狗应该又和面前的妈妈某时某刻“吼”起来的样子像极了。儿子的笑包含了我猜测当中的这一层意思,他似乎因为这样的巧合用词而觉得有点对不起我,笑声里有对大黄狗和我的“吼”字的责怪却不失刚才的失言之意,所以笑得五味杂陈的。</h3></br><h3>关于“吼”字的来历,我在家里说话时,无论是语速还是用词数量,都是第一。我时常为表达情绪的需要也要加大荷尔蒙波动幅度大声给孩子和家里的那位说话,二来三去,我给他们这样说话的同时他们也有学着我这样说话的架势,可霸道的我把自己的大嗓门定格为梁氏风格,把他们的风格定义为“吼”了,所以这个“吼”字为我所创,后来也为我所专用了,我的意思是我就是传说中的“吼”字的霸道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h3></br><h3>儿子说大黄狗“吼”着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在“吼”字的形象里俨然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儿子把这个词形象地用在大黄狗的身上的时候,曾经“吼”字之时的我和儿子口中所描述的“吼”着的大黄狗一定被儿子合二为一了。我确信“吼”字形象里的我就是大黄狗的样子大黄狗的样子就是我的样子。</h3></br><h3>此刻,我确定今天的故事已经不再仅仅只被限于两只狗之间了,而是徘徊于我和一只叫大黄狗的狗之间的故事了,儿子似乎在用大黄狗的故事理清对母爱的一个定义。此刻,我的表情一时合着大黄狗心里的节拍一时合着自己的节拍,一时滞后于自己心里的节拍一时滞后于大黄狗心里的节拍。一时间,我的表情和心理都解释不清作为母亲的大黄狗“吼”字当面时的表情到底写满了什么符号。 </h3></br><h3>儿子看到我复杂的表情,以为自己把故事没讲明白,去楼上书柜找那本书去了,我才知道这个故事是有出处的,并非随意一则。我对儿子说我们回来了再看吧,他说现在就看。儿子的说话口气和上楼的脚步似乎是重重地按下的本故事的确定键,他的神情无疑是希望大黄狗式的母爱能被交流被分享被清晰被定义。</h3></br><h3>看到书上的故事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是著名作家杨红樱老师手下的一本漫画书里的内容。故事大概是:大黄狗生下了四个孩子,不久便后来放下自己的孩子出门了,忘了回家的路,但它没有忘记自己的孩子,找到了另外两只孩子,而偏偏这两只小狗不是自己的那四只,面对嗷嗷待哺的“别人”的小狗,大黄狗开始了狗生中的第一次喂奶,后来就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孩子,两只小狗也把大黄狗当成了自己的妈妈,好多天以后,大黄狗的主人找来了,还抱着被他们用面汤灌大的大黄狗的四只亲生小狗,当家人把四个小狗放在大黄狗面前的时候,大黄狗的反应过激,对着自己真正的孩子和家人的是一顿狂吼,表情异常,眼睛和脸上纯乎充满了对后来的两只小狗的护犊情深。 </h3></br><h3> <h3>此刻,我作为已为人母的孩子和作为孩子的人母,被大黄狗这份迷失了方向的母爱感动到泪眼,然后泪奔了。儿子看见我哭了,放心我看懂了故事。但是,看到我哭了,他便半脸不解一脸心疼地问我:妈妈为什么哭了?我只好说感动哭了。 <br></br></h3></br><h3>显然,儿子还是没明白的是,自己看都看不懂的大黄狗竟然把妈妈感动哭了,越发好奇了,一边带着对大黄狗的成见,一边琢磨着妈妈眼泪里那更为奇妙的答案。所以,接下来,刚才的对话场面情景从一开始发生在卫生间里到后来发生在一楼楼梯口,再被移到家里的进户门附近。儿子看我为这个故事哭了,就又很有趣地坐在了饭桌旁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研读。我看着低头皱眉研读大黄狗故事漫画的儿子,看着这个想在大黄狗和大黄狗的几个孩子的故事读出个究竟的儿子,我站在原地思考了几十秒,然后,我突然意识到,杨红樱老师笔下这个关于大黄狗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据我所了解,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本漫画书。显然,津津有味阅读大黄狗的孩子们却只看见了母爱的部分形式,而看不懂或者准确地说还不能看懂母爱的全部实质。此刻,我强烈地意识到:对于母爱,无论是儿子和所有孩子在这本书上的翻页扣字,还是我在心里的掘地三尺式的解读,都显得太仓促太苍白太无力。</h3></br><h3>我想说,孩子:无论是大黄狗的搂怀式喂奶还是大黄狗的“吼”叫式拒绝亦或是狗二式的血腥舔后吞,甚至人类妈妈的带着各种“吼”字的表达,都是妈妈爱孩子的种种形式,至于其被变形,那是参杂了一种叫“生活”的成份,只有经历人生,品尝“生活”,我们才可明白才可懂得母爱里也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h3></br><h3> <h3>我在借大黄狗的故事反思母爱,总结母爱,定义母爱,儿子在找书上的答案,看着那本漫画书,我突然觉得母爱就像一本书,厚厚的书,太厚了,那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读的一本书。<br></br></h3></br><h3>我们在世一天,母爱就裹着我们一天。我们读书数载,依寒窗苦,后行踏万里路,力图读破万卷书,但,生命中最厚最丰富最浸润我们心灵的那本却是一直陪伴着我们,值得我们倾心倾力研读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叫做“母爱”的一本书。母爱,是我们每个人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读完读懂的一本书。</h3></br><h3><strong>后记</strong>:昨天读了关于“疯娘”的一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未能平静,特此写下心情,以表自己对包括“疯娘”在内的普天之下的“母爱”的理解。</h3></br><h3>在此,也将此文最后的一段分享给已为人母人父的每一个孩子和还是一个孩子的每一个人母人父。(2020.5.18.)</h3></br><h3><strong> 编辑:蔡竹良</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W8CXqGGWU8fsL_s00VfR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