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千年古村 赏南峪风情

建设沈阳

井陉县南峪村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的西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石太铁路、井阳公路从村中穿过,东距井陉县城25公里,西距娘子关8公里,交通便利,是连接河北井陉和山西平定的必经之路。<div> 南峪村是南峪镇政府所在地,为南峪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595户,2087口人,常住人口1500人。<br> 南峪村是河北省宣传文化工程示范村,市级文明村,井陉县双文明标杆村,民俗村,农民艺术团先进村,2017年列入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br> 南峪村于隋末唐初建村,村名大华庄。据井陉县志记载:由贾姓迁来。仇姓于北宋靖康(1126年)年间从山西盂县仇堡迁来。李姓于宋金时期绍兴年间从山西迁来。于姓于宋金时期迁来,并于明万历年间部分迁往井陉县于家村。张姓于元朝皇庆年间从山西迁来。其他各姓于今代分别迁来。村落的名称由“大华庄”到“南峪疃龙口村”直至现在的“南峪村”。 村落依托绵河岸边一块子母石岸上半坡位置建设民居,呈带状分布。四周开垦了肥沃的可耕农田,便于生存发展。几经沧桑,至清雍正年间,村子建起了东西两阁,形成了布满商铺门脸的主街道和寺巷、东巷、仇家巷、石门巷、贾家巷、狮王巷、庙巷、相合沟、牌楼巷、西巷、大巷“一街十一巷”的村落格局。至今古驿站、店房院、依然保存完好。村中古寺、古庙、古楼、古阁、古宅、古院、古巷、古树、古街、古书院、古戏台、等明、清古建筑遍布村中。<br></div> 牟尼寺。位于村东,坐北朝南。占地1500平方米,共有建筑10座,30间。有明成化二年建(1466年),香炉石柱残物一件级石柱之石刻及实物证实,成化二年牟尼寺已俱规模,且实施俱全。距今已有余年。牟尼寺属多期筹建,逐步形成的建筑。<div> 牟尼寺相传及于氏家谱记载:明代英雄于谦(1398——1457)祖籍南峪,前辈前往浙江杭州,其人做官后回乡祭祖,报答乡里,奏请皇上在南峪建设一座皇家寺院。于明永乐年间(1424年)开工建设,至成化二年(1467年)寺院已具规模,(寺院残存经幢注明)这也是寺院主建筑前、后佛殿为金黄色琉璃瓦的缘故。三百多年后,在主建筑群旁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兴建了圣母殿,(见修庙碑记)。于清嘉靖十七年(1813年)对前后殿进行了大修。</div> 牟尼寺山门。建于明代中期,坐北朝南,气势恢宏,建筑结构稳重大方,构思巧妙,外部粗犷恢宏,内部细腻精致。 山门殿内背对背供奉真武帝君和南海菩萨。 牟尼寺钟楼。墙体用青石块垒砌,中间圈一拱门,是进出寺庙的侧门,钟楼建在门上方,大钟雕有铭文,原钟1958年损毁,现为2005年复制品,现保存完好。 牟尼寺门前九龙壁。建于明朝早期,位于牟尼寺山门对面<div>,条石基座,琉璃瓦扣顶。壁上面前九条龙,造型生动,张牙舞爪,栩栩如生。1967年损毁。2010年人们想恢复当年恢弘气势,寻找烧制厂家无果,只好在原基础上采用花岗岩浮雕复制了一座九龙壁。<br><div> </div></div> 九龙壁背面镶有琉璃二龙戏珠。相传和北京,大同的九龙壁相媲美。 玉皇阁。清代建筑,当地又叫北阁。<div> 此阁建在村东北侧石门巷南头,坐南朝北,由阁、庙组成,毛石劵砌。临街一侧用青条石砌出劵脸,阁上为面阔、进深各一间庙宇,硬山顶,瓦条脊,筒板瓦屋面。正面用条石垒砌。</div><div> 阁内现存壁画极其精美,画工细腻惟妙惟肖。<br></div> 正面画像玉皇大帝端坐正中,身后两名恃应手持金银牌,玉皇大帝面前有垂帘,人像忽隐忽现,十分逼真。 <div> 右面墙壁画玉帝带领雷公雷母龙王等众神仙,腾云驾雾查看旱情,为众生施甘露。</div><div> 左面墙壁画众神仙回宫模样。</div><div> 画风独特,举世罕见。现保存良好。</div> 临河阁。建于清代。在关帝庙(东阁)下河边,是过往商贾驮脚进入南峪村的古驿道。石头劵门,面高3.9米,宽1米,高2.9米,劵土镶石雕刻有“临河阁”字样。 关帝庙。当地人又叫"东阁"。俗称:东阁关帝财神庙。<div> 关帝庙始建于清末。位于南峪村东,坐西朝东。由过街阁与庙组成。</div> 关帝庙东侧廊下悬挂“大义通天”匾额。 西侧廊下悬挂“施财佑祠”匾额。 关帝庙里面的壁画。 龙王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坐落村西,坐北朝南,由山门、正殿组成。正殿正脊换为琉璃脊,台高0.50米,东西7.80米,南北5.70米,面三一进,五架梁前出单步梁,单檐歇山式建筑。明间廊柱用圆形青条石柱基,大门前3步条石台阶,台阶两侧有石雕石狮。庙内供有龙王爷,雷公等圣像。1996年农历二月初重修。 水草大王庙。当地人又叫小庙。 此庙坐北朝南,由庙宇组成,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前出廊,整体一层青砖砌筑,门窗为砖砌拱形门窗,屋顶为硬山,条瓦脊,灰瓦屋面为主,前出檐,梁架结构为抬梁式构架。 殿内供奉水草大王夫妻像。 古戏台。清代建筑。<div> 河边路123号。正面砌现代红砖墙。戏台为一层建筑,现已废弃。</div> 位于南峪村东,关帝庙南侧,坐南朝北,面阔三间,通阔6.6米,进深两间,通深7米,面积45.5平方米,六架梁,台基已深埋地下,后出单步梁。屋面为悬山式卷棚顶,通板瓦屋面,两侧施花条脊与排山勾滴,木博缝板,前后台装修已不存在。 古戏台西边小屋现已坍塌。 南峪村还是明朝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祖宅所在地。位于幸福东街147号。<br> 五百年前,明英宗推出了著名的“夺门之变”。于谦,一代忠臣,被奸臣杀害。他的儿子带于有道、于东道和于南道三个儿子避难回到祖籍南峪村隐居。南峪村曾出土过“少保于谦”纪念碑,但在石太铁路的建设过程中被毁。<br> 据于家村于氏家谱、于氏墓碑及本地口传历史称,于谦蒙难后,其子隐居于井陉县南峪村,1486年,其长孙于有道携其三弟于南道迁居於白庙山下建址(现于家村),后于南道又迁至河南省浚县于村,次孙于东道仍留居南峪村。现南峪村于氏家族保留的祖谱,称其始祖为“少保于谦”。南峪村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于氏祖茔,墓地上竖有皇封字样的“少保于谦”墓碑。 这处宅院已归他人所有,北房和西房东屋均已翻修,只留下大门及南面的一间小屋还让人记得这是于氏祖宅。 举人院。仇兑元,嘉庆九年举人,坐落于关帝庙(东阁)西,南院待客,北院居住。现为李义全、李义明居住。北院已经残败不堪,南院基本保存完好。李世祥老人拄杖讲解举人院建筑风格,雕刻意喻。 举人院南院门前迎风石上精美雕刻,举人用人物造型刻画琴棋书画,让人品味其中情趣与奥秘。 举人院门口的一对门墩上的很有意思,上半部分是一对趴卧相望的狮子狗,西边下半部分正面有一只猴子左手握住一只蜻蜓,下角有一只小猴仰头观看,好似和小猴戏耍。侧面刻有一头健硕奔跑的耕牛。可惜,东边门墩由于破坏,风化图案难于辨认。 举人院北院大门内出单步梁垂花门。 举人南院。幸福东街170号。是作为居住院,由于现在的主人李义明不在家,为此次没能进去。据李世祥老人说:北院保存比较完好。由正房,北房组成,正方两间,一层为青石砌筑三间窑洞,二层面阔六间,进深一间。北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远东面有一小门,顺台阶而下,走地窖而到临河边,石巨人的一处花园,栽有石榴、桃、李及各种花卉,宅院整齐优雅。 李密珠古宅院。坐落于关帝庙(东阁)处,幸福东街145号。沿街边道路往上走迎面是墙上镶嵌的青砖照壁,照壁中间是一块二尺见方的青砖浮雕,四只小鹿圆形环绕,意喻福禄呈祥。背边是第一道大门,宽大气派,门楣匾额上雕有“荣恩西序”四个大字,大清同治甲子年。大院坐北朝南,由正房、东西厢房,倒座,大门组成。<div> 正房为前出廊五间窑洞,前设五步垂花踏跺,正房正中间原挂有“积善堂”匾额。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台明用青条石砌,硬山顶,瓦条脊,阴阳合瓦屋面。倒座面阔六间,东一间为大门过厅,进深一间,前出廊,明间为四扇六抹头格扇门,格心为卍字型窗棂,外施帘架,按风门,次间用砖砌槛墙,墙上压青条石,石上置卍字形窗棂,窗棂中间有龙形、寿字形木雕,西稍间砌坎墙包护廊柱,上置槛窗,槛墙西侧有一龙形出烟口。</div> 门前装饰,墙是细磨青砖砌照壁。 二门内迎面墙是细磨青砖砌照壁,十字块碧池,中间砖雕土地祠。在正房明台两边留有后门,东通仇家巷,西通石门巷。 整个宅院,院中院,院通街,院通巷。四通八达,方便安全,是清代一处典型的四合院。 据主人说:这株石榴树已有300多年历史了,现在依然枝繁叶茂,每到秋季依然结果。 狮子巷266号。 贾玉苟民居。狮子巷254号。为二层建筑,进深一间屋面为硬山花脊,阴阳合瓦,整体为青石砌筑。 东厢房为青石砌方形门窗,西厢房门窗为青石砌拱形门窗,建筑为典型的清代建筑。 仇怀庸三层古宅。(二节楼)明末建筑。<div> 位于关帝庙东街下临河处,占地900多平方米,东西长34米,一、二层为石头拱圈窑洞,中间有石阶通道,三层平房小院,连通临街四合院。</div> 粮仓。此粮仓与所建院落同时形成于清代,具有储存粮食的功能,可储存10万斤。窑洞气温、湿度适合粮食储存,地面采用石头铺设,使粮食不易受潮。 古驿站。依然保存完好。<div> 古时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div><div> 南峪村能有驿站说明当时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据记载:现在的幸福街上解放前临街的铺子很多:古商铺、卷子铺、油果铺、烧饼铺、铁匠铺、典当铺、裁缝铺、杂货铺、木匠铺、药铺。盐店、粮店、布店、染坊、粮油杂货店、杂货店、泥朔坊、货郎担、骡马店、鞍具店等分布于古街。</div> 镶嵌在墙上的石狮子,寓意只有当时的人知道, 李银柱古宅院。石门巷204号,清代民居。坐北朝南,由正房、东厢房、西厢房组成,正房面阔四间,东、西厢房面阔两间,进深一间,整体为一层青石砌筑,正房窗门窗为砌正方形门窗,东西厢房门窗为青石砌拱形门窗。正方前4步台阶,前出廊,内为四架梁,廊部为单步梁。正房屋顶为硬山、花脊灰瓦屋面,东厢房屋顶为平顶房,大门前3步台阶,为毛石台阶,大门上有门楼,门槛的两侧有门墩。 建筑为典型清代四合院。 很有意思吧?这是莲花佛龛底座,据主人说:上面更精美。文化大革命时期斗的很厉害,主人害怕了,将上面铲掉,用水泥抹平。 店房院。仇怀贤 临河街上的这个建筑是店还是铺已经不得而知,反正有上百年历史了。 南峪山庄是近几年南峪村响应绿化山区口号所开展的一项利民工程。在我采访山庄负责人李永亮时他说:小时候的南峪山美水美,经常听老人们讲南峪的历史,更自豪地说起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建筑使用的石子是咱南峪山的石子。长大后参军入伍,走出大山,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也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也深感南峪的山不似小时候那么青了,脑子里总是盘旋着小时候山的模样。<br> 党的十八大以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保护环境就像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如何改变荒山面貌,是我心中每天反复不变的信念,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感恩桑梓! 南峪火车站也是1976年11月24日到1977年5月26日毛主席纪念堂专用基建石子转运处,南峪村石子全部为手工敲砸而出,人工筛选,不合格的料不用,不合格的石子不收,保证大小均匀,其严格程度不言而喻。因南峪村石子质量好后来被誉为“贡品”一直延续到今天。 时任南峪矿建负责人康合义获得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颁发的奖状。 南峪山庄负责人李永亮还告诉我:我们这项绿化青山计划得到了南峪政府和南峪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帮助,因此我们会更加努力,南峪山庄也会变得更加风景宜人,天蓝了山青了就会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也提高了南峪的知名度,促进了南峪的经济发展,为丰富百姓的生活和愉悦身心创造了条件。 来到南峪村你就不得不去看看水磨。<div> 当我问到水磨的工艺技术时,水磨的传承人经理殷利忠向我娓娓道来:水磨是 一种古老的磨面粉工具,主要由上下扇磨盘、转轴、水轮盘、支架构成。上磨盘悬吊于支架上,下磨盘安装在转轴上,转轴另一端装有水轮盘,以水的势能冲转水轮盘,从而带动下磨盘的转动。磨盘多用坚硬的石块制作,上下磨盘上刻有相反的螺旋纹,通过下磨盘的转动,达到粉碎谷物的目的。</div><div> 绵河被井陉县人民称为母亲河。绵河沿岸分布着一种古老的生活生产工具——水磨。绵河水磨利用绵河水流的落差,以水为动力推动磨扇运转加工木粉和粮食,养育着绵河岸边的人民。有了水就有了命脉,聪明智慧的沿岸人用水建起磨坊,几经起落。今天南峪村民还是恢复了技艺,造福乡里。2019年7月,47岁的经理殷利忠就开始着手建设恢复传统水磨。他投资60余万元,用了仅仅两个多月时间,9月15水磨就开始试运营生产,10月份正式开始加工面粉。最近他将再投资新建一座水磨房,扩大生产,为附近村民带来更大方便,给人民更多优惠。<br><div> </div></div>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理殷利忠创建了自己的品牌“磨仡佬湾”水磨面粉。为了保证产品久放不受潮,不变质,殷利忠除了用塑料袋包装,还特意定制了布外包装,以确保质量不漏、不散。而每个布袋的定制就达到五元钱一个,老殷说:这些花费绝对不会计算在产品之内。 悬索桥,又名吊桥,指的是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其缆索几何形状由力的平衡条件决定,一般接近抛物线。从缆索垂下许多吊杆,把桥面吊住,在桥面和吊杆之间常设置加劲梁,同缆索形成组合体系,以减小荷载所引起的挠度变形。 南峪村有两个悬索桥,是南北岸的主要行人来往通道。 2016年7月19日的一场洪灾之后,南峪村在各级组织的关怀下重修被冲毁的桥,定名为“民心桥”。 别看这个公园不大,它可是井陉县乡村第一个公园。厉害吧!每天晚上都有村民在这里排练节目。太平车2010年10月26日列入第四批井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目前全市唯一的一支民间舞蹈艺术精品。 南峪村普通小学。实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至今的一句经典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培养学生南峪村领导下大力气重新规划,新建校舍。环境美了,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努力实现为各级部门培养、输送各种人才! 这条自西向东穿越的河流被当地人民视为“母亲河”,这就是古称绵蔓河的绵河在南峪村村南缓缓流淌。 南峪村精神文明建设搞得非常好,文化宫起到了重大作用。 南峪村以前的供销社。 此次采访、拍摄得到了南峪村书记仇建明、村长仇永刚,村主任李树军鼎力支持。得到了张三成、李世祥、仇喜荣、李永亮、刘荣庆等人的倾力陪伴,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