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地名趣闻之一那些讹化讹传的地名

已注销用户

<br><br> 泾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人才辈出,方言独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诞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名。或以山、水得名,或以姓氏聚居而名,或以分合而名,或以建筑物、构筑物得名,或因历史典故得名……还有因方言讹传演变的地名。本文根据《安徽省泾县地名录》整理出一些泾县地名趣闻,以飨读者。<br> 一、那些讹化、讹传的泾县地名<br> 在泾县那些被讹化、讹传的地名中,大部分是因方言音讹,开始还可以沿音寻真,但时间长了,当地人也不知道其地名的来历。如茂林镇潘村的六甲村,只因潘村铁炉冲附近有个六甲山,山下有个六甲冲,可能山地权属六甲,地名逐步演化为六甲村,真正的潘村六甲在潘村约事岗,这连当地许多人也不知道了。少部分是谐音讹传,如潘村的五子科,原名乌梓科,桃花潭的厚岸原名后岸,这些都是有意改的。还有极少数是恶意讹传的如原包合文村的龙头山,曾讹为猪头山,虽然有故事,但流传不深。<br><br><div> 泾县30个被讹化、讹传的地名:<br> 1、中和:原包合乡高园村驻地村原名中文村,因包合有三个“文村”而此村位于中间故名。后讹传为“中和”村,现习称“中和”。<br> 2、厚岸村:曾用名柳溪村,因村位于前岸村之后得名后岸,取后之谐音“厚”,故名厚岸。<br> 3、西洪:现茂林奎峰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名。因位于濂溪之西,村民多姓吴,称西吴,因方言音吴讹为洪,故名。<br> 4、五子科:现茂林潘村的自然村名,潘氏宗谱基图,标注的是乌梓科,从乌梓科到五子科,应该是村民一个美好的愿望,有意的讹传。<br> 5、陈坑:原茂林镇的一个行政村村名,现属于唐里村。相传坑内有两棵藤树,得名藤坑,因方言音讹演为陈坑。<br> 6、秋阳村:茂林沈岗村的自然村名。相传原住户姓邱,因方言音讹为秋,又因地势朝阳,故名。<br> 7、新景:原南容乡行政村名。以所辖荀冲坑、景照村各取一字得名荀景,后因方言音讹为新景。<br> 8、坛阳里:原南容乡水岭村驻地名。村内谭姓世居,地势朝阳,得名谭阳里,后谭讹演为坛。<br> 9、外潭仓:濂长村地名。因濂溪与石桥坑两溪水在此会合,得名汇潭仓。因方言音汇与外音近,演为现名。<br> 10、牛头岸:铜山村地名,原名流潭岸,因流水成潭。后讹为牛头岸。<br> 11、麻岭:原铜山乡行政村名,以境内麻岭山命名。岭形如马,因方言马讹为麻。<br> 12、百户坑:原名百湖坑。原浙溪乡星潭村的一个自然村。<br> 13、罗村:村座落在有鹿的黄zhi山脚下,得名下鹿村,后因方言讹简称罗村。<br> 14、洪村:原章渡镇行政村,以驻地洪村卜前两字命名,村位于青弋江西岸,以前洪水泛滥,常被淹没,又因卜姓聚居,故名。说明,洪村与洪水相关,与洪姓无关。<br> 15、罗里:村民原为云岭陈氏分支,得名六甲村,因方言音六讹为罗,称为罗家村,后村的外围建有新村,故名。<br> 16、班家门:原中村乡水南村驻地村名。相传村中董氏有一子董班,在京为官,家中建有大院,习称班官门,后讹演为班家门。<br> 17、横家屋:原中村乡前山村驻地村名。相传清代本村曾有董恒公,此人在村内建有一幢厂厅大屋,得名恒家屋,后讹演为横家屋。<br> 18、学园:现景星村的一个自然村名,原名下院里,因忌讳下字,改称夏院,解放前夕更名为学园。<br> 19、甘溪:景星村的一个自然村名,村前有一溪,原名官溪,方言音讹为甘溪,故名。<br> 20、王府:现九峰村的一个大自然村。境内有王福山一座,山下多田。清咸丰年间武解元王国梁在京任职,报请朝廷为村命名“王福田”,后因方言音讹化为“王府里”,简称王府。<br> 21、省湾:因青弋江河的湾深处在境内,得名“深湾”,后因方言音讹为“省湾”。<br> 22、一路佘家:原名一图佘家,旧制乡、图、都、甲时,为花林都一图,又因佘姓聚居得名,因方言讹“图”为“路”。<br> 23、田坊:相传清代这一片土地荒芜,称为“田荒”,后方姓迁居于此,改成“田方”,随着居民增多,演为“田坊”。与作坊、牌坊没有什么关系。<br> 24、毛田:境内原茆姓始居,在此垦荒种田,得名“茆田”,后“茆”演化为“毛”,1958年毛田为大队名至今。<br> 25、小岭(琴溪):现琴溪镇马鞍村的自然村名。别名上水,小名小琴。相传有一古人在此抚琴,后将琴投入河中,得名小琴。后因方言音讹为小岭。<br> 26、百子荡:原太美村驻地自然村名。以村内原有一棵大柏子树和地形特征得名。“百子”与“柏子”音近,意思相去甚远,相信也经历了一个讹化的过程。<br> 27、景北:位于太美村五、八房之间,因昔村有“禁碑”而得名,后演化为“景北”或“井北”。<br> 28、晏公堂:相传明嘉靖年间,有晏公为民除害,后修“晏公庙”祀之,又因村内三口塘,得名晏公塘,后演为晏公堂。后所在村、镇皆以晏公为名。<br> 29、青龙街:原晏公镇青龙村驻地名。村内原有一条街,街头原有一棵冬青树,另有一泉水潭,得名青潭街,后因方言“潭”演为“龙”。<br> 30、茶冲:片村。以山冲内盛产茶叶得名。又原佘姓聚居,得名佘冲,因方言“佘”与“茶”同音,讹演为茶冲。含黄家、上陈、下陈、赵家、吴家等村。<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