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罕见古厝群,建筑奇珍“九房厅”

南风

“围垅屋,原来认为只在客家地区才有,没想到闽南的长泰县石室村居然也有,而且四座围垅屋连接成片,很有特点。”厦门大学古建筑专家戴志坚教授看完“九房厅”围垅屋后这样说道。 不久前,笔者随同戴教授、闽师大段凌平教授等考察石室村古民居建筑群,大家不约而同对“九房厅”围垅屋建筑群布局之奇、规模之大表示赞叹。 石室村位于龙津溪平原腹地的长泰县陈巷镇,距县城7公里。石室村辖三江溪、山后、象形、花坂洋、泉林、庵下、大社等七个自然村及17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约3000多人,村民以杨姓为主,此外还有林、施、陈等姓氏。“九房厅”位于石室村大社自然村,为杨氏聚居地。 杨姓是较早定居长泰的姓氏之一,境内有上杨、下杨两大支派,石室杨姓为陶塘洋(今为陈巷镇雪美村)杨氏派下,属于上杨。唐末宋初陶塘洋杨始祖仕休入泰定基,至今已历千年。历史上陶塘洋杨氏人才辈出,仅宋代就诞生杨仕休(官拜殿中丞之职)、杨令问(长泰第一进士)、杨令绪、杨友谅、杨木或、杨应、杨博、杨汝南等一个中丞七个进士,号称杨氏“一门八个进士”。后裔传洐至芗城、龙文、龙海、漳浦、南靖、台湾和东南亚等地,为长泰一大望族。 据《石室杨氏族谱》记载:石室开基祖公良、公会兄弟于明代中期从陶塘洋迁来,传至22世敦朴,生子宽睦,乳名瑞,字若晦,娶张氏,宽睦生有九子,长浦、次渊、三耽、四衷、五沃、六习、七缉、八栾、九封。宽睦夫妻俩勤劳肯干、善于经营,财丁两旺,家境渐丰。约在清代中叶,宽睦举全家之力建起了“德馨堂”大厝,当地称之为“石室学畔九房厅”,俗称“九房厅”。 “九房厅”围垅屋为 “合”字造型,建筑坐西向东,正中祖厝“德馨堂”为单檐硬山式屋顶,建筑由门厅、天井、正堂组成,共10房2厅1天井,大门的台阶、门槛以及两侧的墙裙,尽皆石制,造型古朴大方,建筑装饰简洁,梁上木雕不多,为乾隆早期的特点。祖厝两侧有三排厢房,重叠环绕着“德馨堂”,一排厢房19间,二排厢房38间,三排厢房54间,共111间,在厢房之间各留出宽敞的通道,并在转角处各留有一个出入门。整个九房厅建筑占地面积达一万平方米。 石室村杨氏族人介绍说,“九房厅”门口有一大一小风水池,门埕前为月牙形的风水池,门埕左侧前还有一方石井及七星池,据说七星池下有七块石,是为北斗七星的布局。据村中杨氏族谱记载,从“九房厅”走出有杨振宽武进士、杨克章武举人、杨庆因武举人、杨朝尊文举人,人称“九房厅一进士三举人”。 <p>从空中俯瞰,德馨堂与边上貽庆堂、馨远堂、绍德堂四座造型相似的围垅屋建筑共同组合成的建筑群,气势非凡、蔚为壮观。如此多的“合”字或“同”字形结构的围垅屋接连成片,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兴趣和关注。长泰县退休班干部林春兴说,石室村“合”字或“同”字形结构的古民居,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美学意义。“合”字表示友好和睦,“同”字意为同宗近邻。整个建筑群寓意杨氏族人敦宗睦族,团结友爱。</p> <p>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之间的下大厝馨远堂,其厅堂的石柱柱础碉有阳刻的螃蟹、章鱼等图案,德馨堂与貽庆堂之间护厝中建有清末民国时期南洋风格的番仔楼,体现西风东渐在长泰乡村的影响。</p> 感谢长泰政协文史委主任林河山、石室村杨幼元、杨立生等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