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我们的名字叫“知青”》</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作者:石桂娟</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为了“奔赴西双版纳五十周年”的纪念</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感悟——“知青”是我们共同的名字</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5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弹指一挥间而已,可是这50年,对于我们曾经上过山、下过乡的人来说,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我们从懵懂少年一路走来,从兵团战士开始走向人生,后来有的成为工人,有的成为单位领导,有的成为公务员,有的成为教师,有的下岗、“下海”,成为自由职业者……无论我们后来从事什么工作,遇到过什么风浪,但是我们都挺过去了。那是因为我们有了版纳的知青生活经历,有了知青生活打下的人生底蕴,这底蕴让我们变得更为坚强;那青葱岁月留下的印记,让我们充满活力,并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战友情谊,懂得了战友情的重要;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人生价值,懂得了人该怎么生活。也正是因为那段我们共有的经历,让我们获得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知青”,这一前所未有的名字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特定群体所特有的名字;我们知青,也为拥有这特殊、共有的名字而自豪!</b></p><p> </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写于“奔赴西双版纳五十周年”之前夕:二O二O年五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编者序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1970年5月24日,对于我们而言,是个难忘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2020年5月24日,对于仍然健在的我们,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五十周年,风雨同舟。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一起庆祝属于我们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同学们、曾经在一起吃一锅饭长大的战友们:为我们的友谊,干杯!</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三十年聚会留下合影、四十年聚会留下合影。五十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把一切打乱。青山依旧,人未老。我们期待疫情过去,能集体聚会时,我们再补上"全家福"!</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期待群主待疫情过后,携同我们一师三团三营五连上海知青补上饕餮大餐,补拍一张"全家福"。</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中篇《回沪,一切归零从头越。向阳新生,安度晚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编者后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在照片编辑中,欣喜、自豪、感叹不断:我们同学中,有事业有成者,在国企单位,担任着中流砥柱之重任;有在科研岗位奋斗者,为科研事业兢兢业业,贡献才华;有时代潮流的实践者,自由职业,把事业做的红红火火;有在教育岗位上有所建树者,摘得全国优秀称号之贵冠……然而,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是经历过下岗、转行提前退休之困扰。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在身体发育期,没有得到很好的生长发育,现在病魔缠身……</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们最珍贵的青春期是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三营五连度过。居住在茅草盖屋顶、竹篱笆作围墙、吃的是包包菜、莲花白(其实就是卷心菜)、老茄子,更多的时候是玻璃汤(盐开水)。到雨季,喝的是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混浊的红泥水。该读书的花季,却手握砍刀上山披荆斩棘,手挥锄头,去开挖梯田。披星戴月,不顾蚂蝗、蚊虫,蛇竭叮咬,上山去割胶……所有这些,如果你要振臂高呼:青春无悔!那是你的境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扪心自问,下棋,还有落子无悔之游戏规则。而我们,唯有一条单行道,没有选择。我们义无反顾、我们自愿勇往直前,不存在悔与不悔。</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回沪后,一无所有,一切归零。 但我们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渴望。那是青春的磨练给予我们学会的承受、学会的担当。时代赋予了我们热爱党,服从祖国安排、伟人挥手我前进的道路。我们,在艰苦岁月中慢慢形成的世界观,培育了我们听党话,跟党走,吃苦耐劳之坚强的奠基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当今不是有后浪、前浪之说吗)我个人以为,我们不在其纷争之中,我们生活过的时代,后人无法理解,更无法复制。我们就是我们。</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你也许听说过叶辛撰写的《孽债》,你也许经历过在1995年通过在那个万人空巷,等着观看20集电视连续剧《孽债》的场景,从而认识了彩云之南,知道了知青的故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知否?对于在西双版纳走过十年知青岁月的我们,20集的电视连续剧,仅仅是我们十年生活的冰山一角。</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知否?历经十年磨练,当我们重回生我养我的城市,我们已经一无所有,一切归零。向阳新生,给了我们再次寻求生存的希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知否?我们这批人,回城后,虽然再次经历生活给予我们这代人的残酷磨练,但我们始终心怀感恩二字。如同我的战友们所说,我们一路从懵懵懂懂走来,但我们始终没有忘记神秘而美丽的西双版纳……我们这辈子有对红土地不忘的情怀,刻骨铭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知否?我们中间也有对爱情忠贞不渝者、虽然知青大返城后,留下孤独的她,虽然她现在每天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但她依然坚守在西双版纳,把儿子培养成了祖国的栋梁!也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就是我们这代人不屈不饶的坚强和信念……。</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向阳新生,安度晚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如今,我们都是奔七的老人,在夕阳路上且行且珍惜。</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执行编者:王志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