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征收以前以此献给最亲爱的爸爸妈妈

徐秀珍

<p>在上海南车站路徽宁路上,有一条普普通通的弄堂,弄堂里又蜿蜒纵横交错着20条小弄堂 ,高低不一的墙上爬满的紫藤,头上顶着的天线、绳子、竹竿,挂着五彩缤纷的衣服,互相辉映倒是构成了一道特殊靓丽的风景线。这里就是徽宁路428弄。87个门牌号下住着大约180户的人家,典型的私人老城区住宅。</p> <p>徽宁路428弄1~87号弄堂入口处</p> <p>1~5号是公有房屋承租人,是弄堂里最漂亮的石窟门房,6~87号属于私房。其中3号邻居家里开了“老虎灶”,两大铁锅烧开水。那些年,家里急需用开水的都会去“老虎灶”打水,记忆中3分钱能打一热水瓶水。以前都是烧煤球炉。热开水可都是省着用哦……</p> <p>屋子虽小,有花花草草点缀,邻里和睦、弄堂也温馨。</p> <p>大树下的这块空地(进弄堂里第一条小弄堂),老早底是整个弄堂居民的公共给水站。那时候洗衣服、倒马桶都在这里凭买的筹码用水(有弄堂里山东阿姨和盐城大妈看管)1毛钱换10个筹码,1个筹码可以接一铅桶水。那个年代都很节约用水,洗衣服的水就用来到马桶。家家户户都这样哦</p> <p>这个背影弄堂里的人一定都认识,她是我小学同学马桂花的妈妈。住在弄堂里12号,我进弄堂时刚好抓拍了这张照片。很和蔼的长辈。</p> <p>这是马桂花的爸爸妈妈,在家门口拾菜,</p> <p>从进弄堂算起,我家是第二条弄堂。按门牌号从22号~37号,是一条比较进深的巷子,住着21户人家。《其中24、28、30、33、35一个门牌号下住南北二家》</p> <p>我家对面是23号人家,印象颇深。老爷子陶福生当年可是在响当当的上海电视台工作,福利相当好。炎炎夏日单位发放盐汽水,老爷子总会隔三差五送2瓶盐汽水给我家,妈妈特别开心,那份感激、那份喜悦至今难以忘怀……再说老爷子的长子陶林根,前后弄堂家喻户晓,他可是那个时代我们心中的“孩儿王”、最重要的还是“讲故事的大王” 。每到夏天的晚上,前后弄堂里的小朋友都会拿着小板凳聚到我们这条弄堂里,听他讲“农夫与蛇”、“狼来了”、“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再后来陶林根娶了“小筱月珍”(沪剧演员筱月珍)之女儿为妻子,成为弄堂里最大的新闻。没有多长时间,他们家就乔迁新居,把房子卖了。有年头不见了,挺想念他们的……</p><p><br></p> <p>徽宁路四二八弄35号就是我们的家,是爸妈住了一辈子的家。这里见证了我从诞生到成长的27个年头。承载着我儿时所有美好的甜蜜回忆。跳皮筋、踢毽子、跳绳子、串门子、听故事、讲故事,欢乐无比。这里更承载着家的温馨甜蜜、其乐融融。这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又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回不去的那些年,只有记忆封存在脑海的深处。这里早已物是人非……</p> <p>从我家房产证上看,老城厢房子始建于1937年,距今已有83的历史。砖木结构旧式里弄。如果南北是二家人,则中间隔断就是木框和纸板箱糊成的。你家的西墙就是我家的东墙,隔墙有耳,好不热闹。那时的邻里关系亲如一家,吃剩的饭菜都不会仍掉,而是分享给弄堂里子女多的人家。想想那时候的条件真的艰苦哦(指60年代初、中期)</p> <p>图片中我家的房子,是1986年与左右隔壁邻居一起重新翻建的,除门窗木框架外,以现浇钢筋混凝土粱为主框架。</p> <p>穿越时空隧道,让岁月定格在90年代后期。是爸妈的豁达开明和我那一点点的先见之明,成就了老宅“二本房产证”,老宅的房产证在爸爸的名下。那年那天我和爸爸聊起“百年”后房子事宜,道清原委,爸爸太明理了,于是择日我带爸爸去了黄浦区公证处做房产公证。先将50%的房产建筑面积以“赠与”的方式归我,剩下50%的房产建筑面积,在父母“百年”后,以遗产税由姐姐继承。(前提当天必须我要签署放弃日后继承遗产)就这样我在1998.01.15先拿到了房产证,姐姐在爸爸过世后第二年2005.2.16拿到了房产证。</p> <p>有时候,瞬间的一个想法很简单,做了就做了,但结果却是始料未及的……</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这块地方就是弄堂的“小花园”。当太阳东升之时,各家各户就会抢占地盘,拿出长凳子,门板搁好,就为了晒晒被头棉花毯。而到了夏天的晚上,这里又是纳凉的“宝地”。各种竹塌子、尼龙丝躺椅一字排开,一把芭蕉扇可以乘“凤凉”到半夜三更。有的就干脆就在门板上一觉睡到大天亮。图片中的邻居男士是13号的朱立红,是个大厨。年轻时挺能干的,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掌勺烧几大桌子菜肴的。都会请小朱帮忙烧菜。还有一位大姐是22号王庆德老婆(旺兰)是弄堂里比较富裕的一家子(祖辈在弄堂里开烟子店,相当于现在的百货小店)图片是我抓拍的。</p> <p>过街楼是老城巷的一大特色,图中的过街楼看看有年代了,用的木档子,外面是油毛毡搭建的。不好看但很实惠,室内面积会增加很大啦。</p> <p>图片中的过街楼(68号)是童年小伙伴秀英家里。她告诉我:“过街楼是2008年7月5日新搭建的。那个时候,428弄大多数人家都重新翻建了房子。以改善居住条件。</p><p><br></p> <p>童年小伙伴秀英三姐妹在2020.5.29房屋腾空当天,三姐妹在老宅门前依依不舍拍照留念</p> <p>428弄的“72”家房客</p> <p>这条“迷你小弄堂”,虽然没有门牌号,但我知道,这里就是428弄28号后门,是爸妈最早时候在上海的家。(后待续)</p> <p>2018年10月9日晚上,小伙伴发来一则微信,“428弄肯定要动迁了”,然而我还是有点不屑,因为“要动迁”之说,至少有近20年的传闻,世博园大规模的动迁都没能赶上,从2010上海世博会,这一晃又是10年,老房子动迁已经不指望了……</p> <p>距离小伙伴发来的428弄要动迁事宜,又过去九个多月。2019年7月19日,一则“关于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房屋征收范围的公告”贴在了居委会报刊宣传栏上。</p> <p>2019年7月19日关于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房屋征收范围的公告:根据《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确认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房屋征收范围的批复》【黄府发(2019)7号】批准,厅西路地块房屋征收范围为:东至厅西路、南至斜土东路、西至锦凯华苑、北至徽宁路。 特此公告!上海市黄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 2019.7.19 这一次靴子终于落地!意味着老城区即将被改造。</p> <p>2019年7月19日关于房屋征收不得实施相关行为的公告:1.不得在房屋征收范围内实施新建、扩建、改建房屋,违反规定 ,不予补偿。2.不得建立新的公有房屋租贷关系、分列公有房屋租贷户名,3.房屋不得转让、析产、分割和赠与4.不得迁入户口或者分户。5.其他不当增加补偿费用的行为。暂停期限2019.7.19~2020.7.18</p> <p>厅西路上,拉起了一块大红的横幅标语《加快旧城区征收步伐改善居民居住和环境》</p> <p>老房子要被征收了,记忆的闸门也瞬间被打开。思绪纷至沓来……期盼如愿、激动兴奋、情感不舍,一股脑儿地撞击着自己,就像被打翻了的五味。百年老城、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即将迎来划时代的变革。我的“老家”也将成为一个历史而终将成为我此身最难忘的回忆…</p> <p>爸爸徐昌发(1922~2004)妈妈黄素英(1922~1999)农历壬戌年出生,生肖都属狗。老宅被征收的这些日子,对老爸老妈那种强烈的无限思念占据了我整个心头,往事连绵不绝、魂牵梦绕……此生父母的爱,大爱无疆。叹时光飞速,“父母把我养大 ,我还没有陪父母慢慢变老……</p> <p>50年代初期,爸妈背井离乡,带着身上仅有的五毛钱到上海闯天下,就住在28号(后门)里。凭借着一双勤劳的双手,每天起早贪黑从集市批发蔬菜、批发鱼来卖,下午背着冰棍箱走街串巷吆喝卖,傍晚再摆地摊卖日用百货,就这样吃苦耐劳打拼,在上海扎下了根基。7平方米的小屋住着爸妈还有外婆,后来就有了姐姐和我。</p> <p>后来家里卖起了豆浆、油条、豆腐花,也是母亲告诉我的。家里有个手工石头磨子,每逢过年,邻居们都会找上门来借用磨子,用来磨糯米做水磨粉)爸爸进了上钢三厂工作,日子一点点好起来,于是便就有了稍微宽敞一点的家(从28号搬到了35号)上下半间大约14平方米吧。</p> <p>爸爸很注重着装,早些时候的中山装、与后来的西装都是爸爸的最爱。爸爸还很酷,高个鼻挺大眼大耳朵,眉宇间气宇轩昂。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思想上要求上进,虽是初小文化,却有着每天学习写日记的习惯。那个时代,爸爸坚持看报读报,认真学习《毛主席语录》一字一句写、一字一句背。爸爸对我们的爱,是严父慈爱。小时候我们姐妹俩都敬重爸爸 也有点“怕”爸爸,如果有不开心,爸爸准会在第一时间开家庭会议,要我们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这些都深深的印记在我的脑海中……</p><p><br></p> <p>爸爸在上钢三厂工作不久就跳槽到上海高桥化工厂担任车间主任,工作更为繁忙。父亲对自己一贯严要求,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每周末才回家一次。小时候的我们,天天盼着周末爸爸早点到家,每次爸爸都有好吃的带回来,不是面包就是馒头,印象中最好吃的还是金黄色的油氽馒头。逢年过节,圆圆的豆沙汤圆放进油锅油氽,那金色的汤圆,甜甜的味道,那个好吃😊阿……至今垂涎欲滴呢!</p><p><br></p> <p class="ql-block">爸爸在外打拼,妈妈一刻也不闲着,继做小本生意后,妈妈又成了“某鞋厂”的编外制工人(专做出口羊毛毡拖鞋)为了多赚点钱,妈妈很早就要去厂里排队拿“坯料鞋”回来做(一般拿20~30双做一整天的活,按鞋大小,每双收入1毛~2毛钱)(坯料含:鞋底、鞋帮、羊毛毡+丝线+棉线)</p> <p class="ql-block">手工做的拖鞋很讲究工艺,每双鞋先要均匀铺好羊毛毡,鞋跟铺高,鞋头铺低。鞋头用棉线走45℃斜线,鞋跟用丝线走菱形对角线。鞋跟比鞋头针脚要密、要求更高。受母亲影响,从小我们姐妹俩也都学会了飞针走线,一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帮妈妈干活。通常妈妈做鞋跟,我们做鞋头。每每帮妈妈早日收工,妈妈的脸上都会露出开心的微笑😁边上是我最亲爱的姐姐。她比我大五岁。</p> <p>为了给到我们更好的物质生活,妈妈又从裁缝店铺揽接了做衬衫的“手工锁纽扣”活儿,按件记酬(每件衣服2毛钱)小时候的我们,是邻居家、长辈口中的乖孩子特别懂事。只要放学回家,就帮妈妈一起锁纽扣。妈妈就这样辛苦赚钱。后来总算稳定下来,不用自己找活干了。妈妈进了街道里弄生产组,专做出口羽毛球。</p> <p>妈妈的脸上常常挂着微笑、一生好行善事,乐于助人,为人处世宁愿自己吃亏也不亏待他人。前后弄堂都知道有个徐家姆妈(也有称之为秀芳妈)生得一双巧手,人又善良。哪家有“红白”喜事,准会找上门来。从宝宝的毛衫毛裤,各种样式的方领衫、圆领衫、棉袄罩衫、长脚纽扣、盘香纽扣到年长的寿衣,妈妈都会帮他(她)们裁剪、缝制。从不收一分钱。</p> <p>这张珍贵的照片距今快39年了,1981年12月3日,是妈妈六十(虚岁)生日,我特意带妈妈去大兴街南燕照相馆拍的。妈妈的笑容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里。</p> <p>过年穿新衣新裤、新袜新鞋,是那年代传承的风俗习惯,记得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等我们睡着后,妈妈准会在我们的床头放好缝制的新衣裤,新鞋袜。还有压岁钱。大年初一是 “从头新到脚”。这张照片摄于1981.12.29,淡雪清色的棉袄罩衫,是妈妈亲手裁剪,一针一线、为我做的“过年新衣裳”,而最化功夫的是衣服上漂亮的盘纽扣……那年,妈妈刚做好新衣就迫不及待的去南燕照相馆拍照留影。</p> <p>父母对儿女的爱总是无私的爱,正当爸爸工作在巅峰时刻又撞上了“农场顶替回城风”,那时候姐姐去了长征农场,所有手续都办妥了可以顶替母亲进街道工厂工作。调令单也已经进了街道。是爸爸特别的关爱还是姐姐的运气如此好,也或许是我的一个简单想法(一样顶替去街道工厂不如顶替爸爸全民单位)最后姐姐顶替了老爸,进了上海高桥化工厂工作。一切都是那么顺意(老爸没有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的是病退,提前3年多退休)父爱如山~</p> <p>退休后的爸爸继续发挥余热,单位有班车每天接送上下班员工,爸爸每天早晨就去维护安全秩序。还主动挑起了家务的重担,买汏烧一手全包,烧得一手好菜。白斩鸡、酱鸭、红烧肉、狮子头、四喜烤麸、毛豆咸菜炒肉丝,油焖茭白等,最拿手的还是红烧肉、狮子头糯而不粘,吃在嘴里就化了感觉…</p> <p>外甥到了上学年龄,老爸又默默无闻,承担起接外孙放学回家。每天下午从徽宁路家里乘坐公交车去四川南路姐姐家(很陡的楼梯要爬4楼)风里雨里小学六个年头。然后就是烧夜饭等着他(她)们回来一起吃饭。真的是辛苦了老爸,可是老爸却乐意得很,可怜天下父母心啊!</p> <p>爸妈非常恩爱,退休后也常常去家门口的蓬莱公园走走逛逛。</p> <p>那些年,米焙饼可是我的最爱。当寒冷的冬天,妈妈从蓬莱公园打拳回来,怀里踹着还带着妈妈体温的米焙饼递到我口里时,那是多么开心的事呀……</p> <p>征收在即,满脑子的回忆,在家里翻箱倒柜没有找到几张照片,大部分照片有姐姐分享我。这些照片忒忒珍贵了,留下了太多太美好的甜蜜回忆……</p> <p>2001.8.08注定是一个好日子,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亲人们齐聚美林阁(东方路张杨路)为爸爸庆祝80岁生日。爸爸的二个亲侄子和家人们大老远的从南京和乡下赶到上海为老爸庆祝80岁生日,热热闹闹的场面让老爸的生日平添了无限的欢乐,老爸特别开心。</p> <p>亲人们举杯同庆,把最美好的愿望送给亲爱的爸爸,恭祝爸爸生日快乐!健康长寿!</p> <p>在一曲《祝你生日快乐》歌声中切蛋糕🍰许愿……那年那天那场景历久弥新,依然历历在目绵延不绝……</p> <p>有一种笑叫“开怀大笑、忘乎所以”,留下的美好,瞬间变成永恒。</p> <p>相亲相爱的家人们,有你们真好!非常感谢哥哥姐姐们的远道而来。</p> <p>看着照片中的老爸,脑海中总会浮现老爸站在弄堂口等我回家的那一幕幕……那时候忙着上班,每周四带女儿回娘家一次,和爸爸已经有了一种默契。而每一次爸爸都会烧一大盆红烧肉或狮子头让我带回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爸老妈为我们操碎了心……</p> <p>接到居委会通知,2019年7月21日~23日,被征收居民携带房产证,户口本到徽宁居委会,有第三征收事务所工作人员负责核对房产证,户口本原件,并交复印件。(428弄1号是居委会办公室)</p> <p>2019年7月21日刚好是星期天,一大早,就把女儿叫醒,女儿对老房子的印象应该只停留在儿时(12岁前)此番带女儿回外婆家看看老房子,也是让她存储在脑中的记忆有个更清晰的画面,这里曾经也是她的出生地儿。</p> <p>2019年7月21日刚好是星期天,一大早,就把女儿叫醒,女儿对老房子的印象应该只停留在儿时(12岁前)此番带女儿回外婆家看看老房子,也是让她存储在脑中的记忆有个更清晰的画面,这里曾经也是她的出生地儿。走进弄堂,地上满是绿色的苔藓,衬托着斑驳的墙面,把历史的沧桑感刻画得淋漓尽致</p> <p>2019年8月3日,半淞园社区晨报主题《旧区改造来临 把握大好机遇 开展意愿征询 居民参与做主》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项目即将启动第一轮征询。</p> <p>2019年8月4日上午10点,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政策咨询会,在厅西路立达中学操场内如期进行。负责此次政策咨询会的是黄浦区第三征收服务事务所。从场面看,来政策咨询的居民没有预料之中的火爆,咨询台前却是寥寥无几。</p> <p>配合政策咨询会的居委干部负责签到登记。</p> <p>这次政策咨询,就是明明白白让大家知道一个概念,“动迁”和“征收”的区别。通俗点说法,动迁就是国家层面或政府的一种行为,拿上海建造2010年世博会讲,所有纳入世博这片区域的房子就称之为拆迁(或动迁),带有强制拆迁的行为,且按户口按人头做补偿,有阳光普照政策。如果建筑面积只有10平方米,且一本户口本下有兄弟姐妹多人,每个人都会有最基本的分配到一套房或二套房及相应的奖励。而“征收”就不同了,前提是不强制,征收居民要达到85%的签约率,否则,则搁浅。且这次征收的政策就是“三块砖头”。通俗讲,不数人头数砖头,按建筑面积做补偿和奖励。每户就一块蛋糕,不管人多人少,姐妹兄弟商议着“分”。</p> <p>2019年8月17日上午9:00,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房屋征收一轮意愿征询投票点在徽宁路428弄1号居委会进行投票。卢湾公证处、半松园街道、区房管局、项目部、区征收中心、第三征收事务派代表参加,见证了投票的整个过程。</p> <p>被征收居民(428弄31号)喜笑颜开投票</p> <p>公证处、第三征收事务所、区房管局等代表唱票</p> <p>2019年8月17日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房屋征收旧城区改建意愿征询结果公示:1.应发意愿征询意见书388份(以房地产权证、租用公房凭证记户)2.实发意愿征询意见书388份,3.愿意改建385户,占比99.23%,愿意改建的户数已超过本地块总户数的90%以上。我们将启动该地块的旧城区改建工作。</p> <p>2019年9月16日 上海市黄浦区房屋征收事务中心公布《关于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房屋征收估价机构选举结果的公告》共有三家机构入选1.上海房地产估价师事务所有限公司2.上海信衡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 3.上海上睿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最终以得票多数原则,由《上海房地产估价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摘得,成为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房屋征收估价机构。</p> <p>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房屋居住补偿方案(征收意见稿)和告居民书(三)详细罗列了被征收房屋类型、建筑面积的认定办法以及征收居住房屋的补偿方式及补偿、补贴计算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块砖头:一. 评估均价×建筑面积,二. 评估均价x补贴系数0.3X建筑面积,三.评估均价X15平方建筑面积</p> <p>2019年10月9日下午2点,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房屋征收居民代表座谈会在居委会召开,这次座谈会分批次,分时段进行。就此次征收,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问的核心问题,一本房产证下,有父母兄弟姐妹多人居住的,而产证建筑面积仅40、50平方米大的,能否获得每人在原地段买得起一套二手房?回答当然是否定的。</p> <p>座谈会结束后,和姐姐在家门口合影留念</p> <p>和好邻居对门(24号)小唐合影留念,我们两姐妹出嫁后,不常在家,小唐常常从单位带点馒头糕点送给老爸老妈,很是感恩!老房子被征收在即,这一分别,也不知猴年马月再见……</p> <p>位于西藏南路1407号的一个停车场内临时搭建的办公室是此次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所在地,负责征收工作的是:上海市黄浦第三房屋征收事务所有限公司。</p> <p>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工作人员一览表,此次征收各项事宜进展都有张贴在西藏南路1407号内的墙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化原则。</p> <p>墙上公示栏,第一时间发布“红头”文件、相关通知以及被征收房屋的动态过程。</p> <p>2019年11月15日上海市黄府征(2019)6号(红头)文件。根据《上海市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上海市人民政府第71号规定 )因公共利益需要,被征收范围内的房子,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被征收人,公有房屋承租人对本决定不服的,之公布之日起60日内向上海市人民政府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p> <p>2019年11月18日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房屋征收项目初步评估结果公示,公示时间(2019.11.19~11.25)并有评估机构在公示期内,在西藏南路1407号内,进行现场解释和咨询。</p> <p>墙上公示:每家每户的建筑面积</p> <p>墙上公示:每家每户房屋评估的单价(元/平方米)</p> <p>房屋评估机构通过对本征收范围区域实地查勘,结合市场交易情况,最终得出被征收区域房屋均价49529元/平方米。而每家每户的评估单价,如果高于均价,则按评估最高价计算补偿 ,如果低于均价,则按均价计算补偿。</p> <p>2019年11月29日上午10:30选房摇号。此次选房摇号不设场地观摩,在微信公众号“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推送直播微信广播。并请了公证机关和社会公信代表现场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摇号产生的选房序号当天在公示栏内公示。</p> <p>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房源公示栏:本地块房源有松江南,青浦和绿洲康城,属于比较偏僻地区。</p> <p>2019年12月7日注定是一个划时代变革的大格局日子,对厅西路地块旧城区改建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里程碑,必将载入黄浦区被征收史册。今天是签约期限增设的酝酿期签约的第一天。非常重要的一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23点,居民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西藏南路1407号项目组签约,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是貼在墙上的393户居民的实时滚动签约情况。</p> <p>今夜注定无眠,到晚上8点,393户居民已签约315户占比80.15%,还有3个小时的时间,当天能达到85%的签约率吗?紧张的期待中到22:45,小伙伴发来的微信,一锤定音。335户签约,占比85.24% 刚刚好!二轮征询酝酿期签约当天首战告捷,意味着征收工作可以正式启动。</p> <p>2019年12月22日,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二轮征询首日签约365户,签约率达到92.88%签约比例达到85%以上,征收协议生效。</p> <p>老宅的征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所有过往的岁月是一种记忆,所有的经历是一种历练、是一种淡定。这段时间,因为征收,和小伙伴们联系多了,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念我们小学俄语老师。弹指间45年,在同学章志良(左一)不懈努力、非常执着精神下终于寻找到小学俄语老师。期待中的师生情结终于相聚在2019.12.26(左二)就是我们大家心中的美女朱老师。</p> <p>岁月如梭仿佛又回到从前。相聚一刻同学们又激动地唱起了老师教我们的</p><p>俄语33个字母歌。А а Б б В в Г г Д д …… 阿、百、外、该、台……</p><p><br></p> <p class="ql-block">童年小伙伴应丽芬、陆宝凤、方丽英、刘改英、朱秀英和杨桂美。我们都是厅西路上斜二小学同学,即是同学也是弄堂里一起跳皮筋的小伙伴。</p> <p>简单的一点的俄语单词同学们都还记得,俄语再见:до свидания(达斯维达尼亚),俄语谢谢:спасибо(斯巴西巴</p><p>)俄语很好:очень хорошо(欧倩哈拉索) 俄语好: хорошо(哈拉索)</p> <p class="ql-block">童年时代的事情我大都已经忘记了,可是和我一起玩的小伙伴秀英和桂美都从来不曾在我的记忆中消失过……我甚至常常在心里牵挂着她们……儿时的情结在长大后还一直延续着,有人牵挂和被人牵挂那是何等幸福的事儿。</p> <p>2020的庚子鼠年,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向全国蔓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注定了2020就是一个不寻常的鼠年。因为疫情,征收工作也相应被推迟……2020年3月20日,接到征收办公室通知,要求前往西藏南路项目组,签署“被征收房屋腾空单。</p> <p>3.20签署好“被征收房屋腾空单”,按流程当天就应该一手交房屋钥匙。总觉得还有点依恋,一直拖到3月24日踹着依依不舍心,去项目组交了房屋钥匙🔑。</p> <p>3.24交钥匙后,项目组立马派电力公司、水表公司师傅上门拆除电表和水表。所有进展工作像走流程一样,妥妥滴安排好。</p> <p>交钥匙🔑当天,遇见贴隔壁邻居施小妹(雅名:面包包)多年不见,自然拍照留影。</p> <p>唐怀德,第三征收事物所办公室老师,负责我们这一地块的征收工作。</p> <p>交钥匙了,老房子的土地使用权就归国家了。此时此刻,我能想到的就是多拍照、留下画面、定格回忆……</p> <p>楼下楼上再拍了几张照片,留念!珍藏在记忆深处。这张八仙桌应该有半个多世纪了。吊扇是86年翻房后买的。</p> <p>二楼开的老虎窗通向顶楼的晒台。搁板充当了储藏室的功能,放棉花毯、零零碎碎的东西。特意再爬一次老宅的楼梯到楼顶,脚下依然熟悉</p> <p>上到楼顶晒台,再看一眼老家的样子</p> <p>房子长租给客户15年,面目全非。</p> <p>2020年4月5日,接项目组唐老师通知,上缴房产证和户口本。至此黄浦区厅西路地块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工作已接近尾声,剩下大约还有5%的“钉子户”还在工作中。现在的“钉子户”不同以往了,越搞到后面,越没有名堂,按政策都是“对号入座”,估计到最后,这些钉子户就会由项目组移交司法解决了。</p> <p>从厅西路后弄堂进来第一家(75号)就是小伙伴桂美家里,除了小伙伴这一层关系,我们两家父母辈就是很好的兄弟姐妹相称,互相照应。每年大过年初一早上,和爸妈拜年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小伙伴家里拜年。然后就是口袋里盛满了糖果花生瓜子,那是件多开心的事儿。80年代中期,我家翻建房子,一家人就全部住在桂美家楼上(阁楼),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分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辈子不能忘却的回忆……童年伙伴桂美、姐姐桂芳、桂莲、妹妹桂花,青葱岁月,弄堂里的故事已经深深地在脑海里打上了烙印……</p> <p>视频中的建设银行前身是“半松园街道社区医院”。链家地产的前身是南车站路徽宁路口上一家“布匹店”,小时候买“的确良、朱丽纹都要排队”,扯上六尺布,妈妈亲手量体裁剪,为我们缝纫衣服。</p> <p>每每走过徽宁路南车站路,都会穿越时空,寻找当年的痕迹。现在的“万有全富华餐饮管理公司” ,前身就是大兴街菜场。那时候我的姑父孙星五就在菜场搞卫生工作。偶尔也会顶班卖菜。只要看到姑父在卖菜,我就会在他摊位上买菜。姑父也总是挑选最好最新鲜的菜给我。记忆中,小时候的番茄🍅可好吃了,酸酸甜甜的。图片中陆家浜路南车站路口红绿灯边上的一道黄色墙,老早地是一家皮鞋店。款式特别多,那时候买皮鞋就在这里。还有可选的黑色布鞋。皮鞋店斜对面就是南燕照相馆……每次路过这儿,大玻璃橱窗内被放到16寸,18寸的着色照片特别漂亮,总会驻足观望。</p> <p>“写在征收以前以此献给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到这里已经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老家再见!老家再也不见!关于老家,被征收前最想做的事就是写下点点滴滴、留下画面永恒……告慰天堂的爸爸妈妈!也仅以此文,献给童年的小伙伴们!献给428弄左邻右舍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