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龙镇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东南边陲,南接泰和县老营盘镇,西连泰和县中龙乡,北接泰和县苑前镇,东北、东南分别与吉安市青原区的东固畲族乡和富田镇以及赣州市兴国县崇贤乡相邻,距离泰和县城约60余公里。小龙镇总人口和圩镇规模在泰和县来说应该是最小的乡镇之一,但这个很小很小的乡镇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较长时期内很是繁华、热闹、人潮涌动,那段岁月是小龙镇的辉煌时期,确切的说应该是小龙钨矿的鼎盛时期,那时候的小龙镇和小龙矿区真可谓是泰和的“小香港”。</p> <p>小龙镇</p> <p>小龙钨业公司</p> <p>小龙镇曾经的兴盛可以直言不讳的说就是小龙钨矿带来的,也是小龙钨矿的鼎盛时期。小龙钨矿(现为江西小龙钨业有限公司)矿山开采于1934年,1953年收为国有,成立国营矿山企业。小龙镇最早镇的建制于1957年,后经分合于1982年恢复小龙镇的建制,直至1985年才完成镇辖区域的完整建制,不得不说小龙钨矿的历史比小龙镇的建镇历史还长。小龙钨矿辉煌时期据说有二三万人之多,之所以小龙这么一个小地方可以成为一个镇且是有派出所并且还是派出所驻地(在泰和很多的乡镇辖区内饰没有单独的派出所的,很多都是两个或者三个乡镇同属于一个派出所管辖且派出所一般的驻地都是几个乡镇的中心或者较大的乡镇)与小龙钨矿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带来的经济收入呈直接和必然的关系。</p> <p>影剧院</p> <p>小龙钨矿和很多工矿型老牌企业一样随着资源的稀少和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出现了急速的衰退和凋零,小龙钨矿经过政策性关闭破产、改制重组等规模急速收缩,产能急速下降,于是曾经几万的矿工和相关的从业者都被迫下岗和选择外出谋生,渐渐的小龙钨矿的职工和家属能走的都迁走了,曾经的商铺、银行、邮局、市监等也纷纷外流,现在的小龙镇圩镇及周边留下的都是一些古稀或是耄耋的老人和依稀可以窥见曾经繁华的一处处、一栋栋、一排排矿区棚屋。</p> <p>中国工商银行</p> <p>在小龙钨矿土生土长,一直对小龙钨矿这片红色故土和矿区情有独钟且记忆幽深。曾经的矿区有三处主要的活动场所,第一处可谓是曾经的“CBD”和“政治经济中心”,这里便是以小龙钨矿办公区和小龙镇人民政府以及小龙派出所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罗家坪、洋房子、山坡和南家寺。除了这几处家属区,还有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邮电、影剧院、接待所以及众多的商店饭馆等的老旧建筑。要知道这可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及更早之前,在这样一个小山沟里竟然有这么丰富多样的周边配套,这些难道不能证明这里曾是“小香港”吗?现在绝大多数楼宇建筑早已人去楼空、大门紧闭,几处重要的场所由几个老人以及几条忠犬陪伴着老人以及守护着曾经繁华的印记。</p> <p>人民邮电</p> <p>第二处便是李家山“高档纯住宅区”,当年我就居住在这里。说这里是“高档纯住宅区”回溯至当年一点也不为过,李家山棚户区地势平坦开阔且背靠四季苍翠的青山,前临川流不息的江河,整个棚户区房屋建造纵横规整且中间预留的巷道较“C;BD”和“政治经济中心”区的都要大,巷道也是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笔直。现在棚户区的绝大多数房屋都是“铁将军把门”,偶尔可以见到一些步履蹒跚的老人居住在此,人气的稀少使得整个棚区显得很是萧条。棚户区规模宏大的棚屋群诉说着这里曾是来自天南地北矿区职工温暖的港湾和每天下井归来想要奔赴的地方,也是烟火气息最盛、人情味最浓的聚集区,这里应该也是多少孩童儿时梦的起点和快乐童年回忆的聚集地。</p> <p>李家山</p> <p>五十多年前腰部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连接着仙槎河的东西两边,西边依山傍水一条弯弯小路直通瑶岭村庄,东面蜿蜒小路连着老米巷交易区。这座桥,长二十米,宽四米,距水面约八米高,桥面用青石板铺就,桥中心南端边缘的大青石板上清楚的镶刻着三把利箭,传说,是建设者为避邪而雕。整座大桥用石灰,泥土和沙石起拱建造而成,和桥下的古枫遥相呼应。在那样一个山林小村显得十分雄伟壮观,它曾经生动的记述着当地民众的前进脚印。据传这座桥建于十八世纪,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想当年,在那样的环境下,在那个路是尽头,水是源头的地方,能建成一个这样的项目,确实是当地人的一个梦想,为实现这个梦想,不知道村民们付出了多少艰辛,同时也充分反映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成功建造,大大方便了瑶岭村民,和老米巷之间的来往,丰富了当地的人文交流和物资交流,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p><p> 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参与了这里钨矿资源的开发,为苏区政府,和苏区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后来这里成立了自己的矿山,从木板桥到钢筋混凝土大桥,造就了多个生活区,弯曲小路也扩成了小小汽车道。这里沸腾过,兴旺过,可那座古桥仍屹立在腰的中央。六六年一场暴雨使原本老旧失修的拱桥垮了一个角,它残疾了,成了危桥,六九年整整一天一夜的倾盆大雨,仙槎河水暴涨,就在那个晚上,你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据说,有一晚班职工看见一巨蟒顺着暴涨的河水,尾巴一挑就和着拱桥顺流而下直奔大海!如今拱桥己经走了五十年了,我们的上辈,把自己无私的一生献给了矿山,他们没有虚度此生。再想想,我们小时候,经常过往着这拱桥。热天,在桥下游泳,嘻戏,和下游的轰隆隆形成姐妹游泳场。现在,我们也成了老人,也许再过若干年,没人能记起这里横跨着一座古老的拱桥。无法怀念家乡古貌。</p> <p>当年的大枫树</p> <p>李家山棚屋</p> <p>李家山照相馆</p> <p>二八大杠自行车</p> <p>第三处活动场所,那就是“小龙钨矿子弟学校”(现在已经看不清这个学校的名称了),曾经的“教学中心”,这是一所从小学到初中至高中的12年一贯制学校(以前可能不需要读12年)。学校位于河谷或山谷之间,迈进校门这里 就是小龙钨矿职工子弟的学习乐园,“宏大”的四层钢筋混泥土教学楼、两层砖混的实验楼、零散分布的砖瓦教室校舍、依稀可见又略有模糊的校规墙壁、操场上仅剩旗杆的旗台以及篮球场上残存的老式篮球架......从这些老旧而又斑驳的教舍楼宇、墙壁、操场上似乎可以联想到当年这里的琅琅书声、欢声笑语......</p> <p>小龙钨矿职工子弟学校初中、高中部。</p> <p>小龙钨矿职工子弟学校小学部。</p> <p>学校安全管理制度</p> <p>岁月流逝,人来人去,矿区职工终将老去,矿区棚屋继续老去,曾经的繁华和兴盛也已一去不复返,但矿区记忆和小龙印象想必将永远定格和停留于曾经见证过它往日兴盛人们脑海和心中,这里也将成为我们曾经的故乡而今的他乡,那丝“乡愁”和“乡土”记忆将随时间的远去而远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