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旌歙古道,亦称隋唐古道,史称徽(州)宁(国)官道,位于在安徽省旌德县境内。旌歙古道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年,古时由徽州府(歙县)通往宁国府(宣州)的重要官道,也是徽宁官道中最精致的一段。沿途有五里洞、如来柱、靠壁洞、天竺庵遗址、旺子洞、天星洞等人文景观。是目前保护最好、最长的一条徽州古道历史风貌。也是中国十大徒步古道之一。</p> <p>2020年5月17日8:50分无为市徒步运动协会32人在“旌歙古道”景点前集体合影!</p> <p>大家迎着骄阳,随着领队们(龙马星空,神通)的脚步前行在古道上,穿越着历史的足迹!</p> <p>友友们踏着平稳的青石板,拾级而上!</p> <p>第一个人文景点“五里洞”</p> <p>明代修筑,距高甲村5里而得名,拱形,花岗石垒砌,洞长3米,宽3.5米,高2.5米!商人叶大秦捐款所修,供行人小憩!</p> <p>拍摄一张合影</p> <p>现在的旌德古道,准确地说应该是古驿道。古驿道就是从前的国道。专为传达命令、递送军情及官府文书、朝廷官员过往和运送物资而设,驿道不比羊肠小道,路面尽量求宽、平、直而坚实。早在唐时旌德就有驿道了,想来这是置县的一项基础建设吧。据考,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提升江东提刑时,便是从江西入徽州,途经旌绩和旌泾驿道到宣州的。(来自网络)</p> <p>第二景点“如来柱”</p><p><br></p><p> </p> <p>2米多高的石柱耸立在古道边。石柱成八角菱形,上有三层莲花形毗罗帽,形如唐僧所戴之佛帽,柱身隽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当地老百姓称为“如来柱”。古人认为,如来柱“能除一切罪孽魔障,能破一切秽恶道苦”,此柱多立于河畔、桥头、墓旁、路边,担负着镇恶除险护境安民的重责。</p> <p>古道两边,翠绿竹林,奇花异草!</p> <p>途经“靠壁洞”,清代建筑,洞内隽有“当境土地”四字,过往行商亦在此祭祀土地神。</p> <p>友友“春暖花开” 姐姐给我们补给能量,看看啥好吃的………哇塞(无为的腌生姜),来来拍照,留念!</p> <p>因气候和地理原因,古道阴凉处潮湿,时不时有蚂蝗出现,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提示,来时又听领队说会吸血,真的当时有点懵,没见过这个神物,有点怕!后来友友们说,途经提示区时 ,尽快穿过便可,庆幸没被吸血,呵呵!</p><p><br></p><p> </p> <p>天竺庵</p> <p>这一段林密路陡,不过二里又到一亭,门头石刻“旺子洞”,洞口古树虬枝。</p> <p>关于“旺子洞”洞建于明代,传说捐建者是位求子的妇女。按照大团圆的习俗,这位做好事的妇女一定实现了求子的愿望。关于“旺子洞”还有一个解释:“旺”与“望”谐音,说是父母思念久离家乡的儿子,到古道探望。“旺”字的“日”旁似“月”,有日日盼,月月盼之意!</p> <p>坚持向前,看见了“天星洞”。天星洞是旌歙古道的最高点,横架两山之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旌德县和歙县的分界岭。</p> <p>登上“天星洞”的平台,眺望远处,群山连绵,满山翠绿!</p> <p>一边赏美景,一边吃午餐!(无为板鸭)休整返程……</p> <p>找啥呢?原来是我最怕的蚂蝗爬到了友友大姐的鞋上面了,万幸一起帮忙拿下来,没爬到皮肤上!</p> <p>中午11:50分,友友们在古道最高点“天星洞”合影!返程今天第二线路景观村“黄田古村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