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李可染是二十世纪“金石派”</p><p>重要山水画大师</p><p>提到李可染</p><p>很自然就会联想到</p><p>他的“红色山水画”作品《万山红遍》</p><p>“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p><p>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p><p>上世纪“文革”的政治氛围</p><p>虽限制了很多画家的创作空间</p><p>但也成就了一批山水画家</p><p>对“红色”的别样情怀</p><p>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极具代表性</p><p>也是其山水画的成名作</p><p>奠定了李可染在“红色山水画”的王牌地位</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李可染《万山红遍》的灵感来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李可染先生深入思考毛泽东诗词,通过通篇红色的画面创造性地表达了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大量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这是李可染先生在美术史上的独创,画面色彩热烈、灿烂,展现了昂扬、积极向上的时代气息,创作出了崇高、沉郁、厚重的意境。画于1962年的《万山红遍》作品题款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这和李可染年表中“1960年后连续三年,李可染冬到广东从化温泉,夏到北戴河海滨”休养的说法是一致的。<span class="ql-cursor"><br></span><span class="ql-cursor"> 正是距离从化温泉200公里左右的丹霞山,给了李可染先生创作的源泉,使得李可染先生的后续几幅红色山水作品,以丹霞地貌的红色的山体作为画面主体。1963年画于从化的重要作品《丹霞枫林图》,款识中记录道:“一九六三年一月,吾来岭南从化休养。三月,抱病随六七友人游粤北丹霞山,别传寺外西望得此一景。归后数月,草草写其意,并点缀枫林,改作秋色,虽与实况不尽相同,然符丹霞情趣,不让赤城霞也。可染于从化温泉松园宾舍。”从题款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可染1963年3月和友人游览了粤北名胜丹霞山,归来后根据所见的景色,改画为秋天的景色,点缀了丹霞山游览时没有的枫叶。因为游览为3月,不可能有红色的枫叶,李可染自己也说和实际情况不符,但是符合丹霞山的情趣,景色不输赤城霞这一天下绝景。</span></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李可染 丹霞枫林图(作于广东从化)</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水墨设色纸本 70cm×46cm 1963</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红色山水”是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新风格的山水画,其特征是“以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为轴心题材,以明亮与豪迈的情绪为审美基调”。“红色山水”的出现,源于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文艺理论指导思想。由于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给中国画创作乃至山水画创作明确了创作的方向,使得山水画的创作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延续明清山水的路子走上了新的发展方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区的艺术家在文艺方针政策方面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展览活动,原来画传统中国画的画家们思想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在这样的时代巨变中,李可染写出了著名的《论中画画的改造》,在文章中他说:“由于中国画脱离了人民已有一个不短的时间,我们现在要把它加以改造,归还给人民,达到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在这篇文章中,李可染分析了古代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缺憾并加以批判,赞扬了新的时代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机遇,使得对中国画的改造既能合上时代的节拍 — 否定过去、赞扬革命,又能保留传统有益的成分,使得全盘否定中国画的“厄运”变成“新生”的良好局面。这一扭转可以说是卓越而艰巨的。对于李可染先生的这一系列卓越思考和实践,张仃先生的评价是十分深刻的:“可染在我们这个时代,所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比之齐、黄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不是对历史有透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的精神劳动有坚定的信心,是难以抵抗得住的。”在困难的时代局面中,李可染用宏大的胸怀为山水画正名,以“为祖国山河立传”的雄心继续发展山水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世界上丹霞山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而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韶关市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具有雄、奇、秀、险、幽、奥、旷等特点。李可染在游览了丹霞山归来后,经过思考酝酿,加上了丹霞山原本没有的枫树,画了《丹霞枫林图》。从画中可见李可染在岩石上添加的枫林,原本坚硬的岩石山峦之上是没有枫林的。岩石是红色,整个画面呈现出绝对的红色调,在色彩上和几幅《万山红遍》有着巨大的相似之处。两相对比《丹霞枫林图》和《万山红遍》系列作品,可以发现《万山红遍》系列作品中的岩石,完全是脱胎于《丹霞枫林图》。</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从这幅画上可以看到红色岩石丰富了李可染的创作源泉。在游览了丹霞山之后绘制的《万山红遍》系列作品,出现了大量的红色岩石,和丹霞地貌的岩石十分相似。在游览丹霞山之前的那幅《万山红遍》作品,画面以红色枫林为主,几乎没有大量出现岩石,游览后的作品增加了黑色轮廓的红色山峦,并且大片的红色枫林生长于这些红色山峦之上,山势崇高,画面气势沉稳,表现了李家山水一贯的深沉、崇高、厚重的特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李可染在这一时期,不仅绘制了《万山红遍》系列作品,而且有一些是红色山水题材的作品,例如创作于1962年的《万山夕照》,高山耸立,磅礴宏大的气息扑面而来,根据梅墨生先生的记叙:“‘苍山如海’(毛泽东诗句)的意境很让画家感动,此幅那顶天立地、磅礴其外的山体就是典型的山如海涛式的表现。”这幅作品独特的山峦高耸的构图营造出崇高的革命气势,气势雄浑,画面气氛热烈,崇高的革命激情跃然纸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写作于同一时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中,李可染先生说:“毛主席的诗词,也是意境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是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高峻、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这些理解,展示了李可染先生当时对山水画创作的高度认识,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和文化价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第一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1999年中国嘉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407万元拍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私人收藏</span></p><p><br></p><p>李可染首次创作此题材是1962年在广东从化,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此作原为画家家属所藏,1999年为“李可染基金会”筹资,委托中国嘉德拍卖,以407万元被台湾藏家林百里竞得。</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第二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中国美术馆收藏《万山红遍》</span></p><p><br></p><p>第二幅创作于翌年,仍是在广东从化,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 此画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术》杂志,李可染把它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现藏中国美术馆。</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第三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家属收藏《万山红遍</span>》</p><p><br></p><p>其他五幅李可染用半斤内库朱砂创作,皆于1964年在北京西山完成。</p><p>两幅小的分别为:画右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可染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八大处”。现藏于李可染家中,曾被多次出版。另一画左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尺染,毛主席词意,一九六四年可染”。此画给了荣宝斋。荣宝拍卖公司于2000年以501.6万元拍出,被海外华人买走。</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第四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2000年北京荣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501.6万元拍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私人收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第五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北京画院藏《万山红遍》</span></p><p><br></p><p>而两张大尺幅的,一幅藏于北京画院,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可染”。曾被出版。另一幅为北京保利拍卖作品,曾出版在香港《名家翰墨》第26期第47页,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可染”。该画在2000年11月台湾举办的李可染画展上展出,并被出版于画展的画集中。</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第六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北京保利2012春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2.9325亿元拍出</span></p><p><br></p><p>李可染先生画完这4幅《万山红遍》后,应荣宝斋之邀,为建国15周年国庆又画了一大幅给荣宝斋,此幅右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建国十五周年大庆,可染写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曾藏于北京荣宝斋,从此以后李可染没再画过《万山红遍》。</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第七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北京荣宝斋藏《万山红遍》</span></p><p><br></p><p>用朱砂画画前人有之,但多用于画佛像、钟馗、花卉等,大面积用于山水画,自李可染创始。李可染先生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从1962年到1964年这三年时间,李可染绘制了7幅《万山红遍》作品,是李可染绘制的“红色山水”中的典型作品。</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 目前,理论界关于一共有多少幅《万山红遍》作品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 著名画家、理论家梅墨生在《中国名画家全集 — 李可染》这本书中,在1964年创作的《万山红遍》图片下面的图注中写道:“1962年他就画过两张,1964年至少画了4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除了《万山红遍》,李可染还创作了一大批“红色山水画”。围绕“井冈山”大概就创作有大大小小十几幅,有《井冈山》、《革命摇篮井冈山》、《井冈山主峰图》等不同题名。1977年创作的《漓江胜境图》更是以深沉的墨色和更加辽阔的景象歌颂了祖国名山大川的深郁雄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可染以“为祖国河山立传”为目标描绘了祖国大江南北的山河景象,无论是江南小镇的秀美、漓江胜境的缠绵,还是北方山壑的强雄,他都以自在的色彩、巨嶂式的构图、淋漓的笔法展现了祖国河山不巧的生命力。而李可染对于山水的感情,他自己也说:“我们画山水画也就是为祖国河山树碑立传,这就是山水画的爱国主义之所在。”这样的博大胸怀下创作出的作品必定是具有宏伟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李可染中晚期山水画中的“纪念碑性”在其创作风格上的重要体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比起作品中的浓墨重彩,生活上的李可染却把事物看得很淡。邹佩珠曾回忆说:可染是个温厚的人,无论受什么委屈,都没怨过谁。都说文人相轻,但大家都对可染好。他自己也说过:我不一定是好人,但确实没有时间去做坏事。一个有理想的人,哪有时间去骂别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虽然《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井冈山》、《水牛赞图》等都是让人称道的代表作,但李可染却从来不满意自己的作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他曾说:我常想,我若能活到100岁可能就画好了,但又想,200岁也不行,只可能比现在好一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生也有涯,无涯惟智”,事物发展是无穷无尽、永无涯际,绝对的完美是永远不存在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