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时间:2020.5.17 </p><p>地点:塘家山</p><p>出镜:蕾师师 七月</p><p>摄影:昆仑</p><p>剧本:在水一方 舜风楚韵</p> <p>听当地老百姓说,红军长征时有一股部队从塘家山经过观音江到连云界前往新宁清江桥。</p> <p>在经过观音江时,发现当地民团为了减少“败兵粮子”(指军队)的骚扰,将过江的桥挖断了,红军的人马过不去,老百姓将自家的门板拆下来、将自家的御寒棉被捐献出来,架桥、铺路,供人马踩过,帮助红军渡过观音江。</p> <p>在艰苦的年代,那么多的老百姓捐门板和棉被,事迹甚为感人。于是,决定去看看那处渡过红军的地方。</p> <p>我们从村民胡其兵的房前经过,沿着一条水渠前行。水渠环绕着半山腰,随着一个又一个山坡环绕。水渠边是石板路,一边是山,一边是悬崖。山上山下都是茂密的竹子。远处是望云山,连绵起伏,像高大的屏障。最高处有白云罩着。</p> <p>大概绕了4、5个大圈来到了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那里有一块立于乾隆三十七年的石碑,石碑不远处是悬崖绝壁。以为无路可走了,却有一条往下的斜坡石板路,跨过石涧从绝壁下穿过。</p> <p>右边有一处像土地庙一样的观音庙,香火余烬灰了一大摊。观音庙对面有一株近千年的皂荚树,树干壁立,树枝遮天蔽日。</p><p><br></p> <p>原来,这就是老百姓说的观音江。江不是江,而是涧。涧上是绝壁,涧下是深沟。绝壁上有石如观音,注视过往行人。</p> <p>绝壁下是哗哗流水,过往行人非过桥不可以到山对面。据传观音特灵验,以致于观音庙常年香火不绝,经久不衰。</p><p><br></p> <p>1934年12月,中央主力红军血战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红军先遣部队于12月5日从广西全州、湖南东安县、新宁县“两省三县”交界处翻越越城岭。</p> <p>在东安境内先后经过紫溪市、大庙口、高枧、塘旁边、紫云、雷公岩、九龙塘、云山背、黄石板,来到塘家山,再从塘家山经观音江、连云界出新宁清江桥经武岗到城步。</p> <p>桥架好后,老百姓不放心,执意越过连云界将这一小股红军送到新宁县的清江桥。然后,再回到塘家山。</p> <p>红军来到观音江,要渡涧,桥已被拆毁。本不想再麻烦老百姓了,无奈只得让几个红军回头找老百姓帮忙。</p> <p>老百姓听说是“正规部队”而非“土匪”,纷纷将自家的木门板拆下来,有些还把自己用来御寒的被子捐出来。</p> <p>他们扛着门板、被子到观音江来架桥修路,帮助红军穿过这处险境。</p> <p>桥架好后,老百姓不放心,执意越过连云界将这一小股红军送到新宁县的清江桥。然后,再回到塘家山。</p><p><br></p> <p>民风淳朴,令经过此地的,红军极为感动。</p> <p>一条蜿蜒于崇山峻岭中的“湘桂古道”,途经塘家梯田,它曾是通货东西、交流南北的重要商道,是“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湖南、广西的经济命脉。</p> <p>这条全长10里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湘桂古道是历史的丰碑,它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传播着文化的自信基因,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这里曾留下长征红军队伍的足迹,发生了一桩桩红军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是荡气回肠红军长征路最直接见证者。说起红军的故事,当地老百姓都能娓娓道来,令人一路走一路收获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