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月的大兴安岭,春天的脚步总是让人感觉有些迟缓,风中还透着些凉意。每天上下班,都走居民区的小路,这样既可以相对近一些,又能感受春天绿草萌发的清新气息,还可以近距离地关注一下路旁的小草,季节到了,是任什么也挡不住小草的欲望,它们总是最早探出头来,呼吸春天醉人的空气。一天上班时,忽然看到风刮着一片片的榆钱儿在眼前飞舞,才注意到离路稍远些的那棵大榆树的枝头,不知何时缀满了嫩绿色的榆钱儿,一团团、一簇簇地挤在一起,随着风儿在枝头摇动。这无意中的一瞥,勾起了童年那些关于老榆树、嫩榆钱儿的记忆,勾起了对奶奶做的榆钱儿饼子的回味,更勾起了心中一缕淡淡的乡愁。</h3>  <h3>  时间飞逝,一晃离开故乡已经33年了......小时候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树并不是很多。爸爸喜欢树,院子四周别人家用来种菜的地方,都成了老爸的树苗繁育试验田,除了留下够一家人吃菜的菜地,其余的都种上了树,房东面是十几棵果树,房西是一大片白杨,我记事时都已经成了林,庭院四周都是高高矮矮的榆树,院子四周用作篱笆的,爸爸总是很细心地把他们修剪的整整齐齐,慢慢的就变成了一排榆树墙,成了院子的屏障,园内的榆树不用修剪,自然就越长越大,越长越高。每到春季,园内几棵长大的榆树枝繁叶茂,枝头挂满嫩绿嫩绿的榆钱儿。我们在树下嬉戏玩耍,摇动树枝,看榆钱儿如雪般纷纷飘落,那是儿时记忆中的美好。这样偏远的小山村,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当地蔬菜没有成熟的时候,百姓的生活基本都是吃秋天晒的干菜。到了春天,野菜就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应季菜肴,虽然很多人家都吃野菜,但大人们很少有时间,都是孩子们放学后提着篮子去野地里采挖,而榆钱儿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丰盛又美味,有些孩子直接摘下吃,有种甜丝丝的味道。  </h3>  <h3>  爸爸妈妈出去干活,奶奶在家照顾我们兄妹,她总是变着花样地把很普通的一顿家常饭做的香甜可口,特别是她做的榆钱儿饼子,那份香甜的滋味,一直留在我记忆的深处,不管什么时候想起,都是那么回味无穷。</h3>  <h3>  每到榆钱儿挂满枝头,奶奶就会给我们用榆钱儿做好吃的贴饼子。先采一些榆钱儿洗干净,把它们揉进发酵好的玉米面里,再加上一点儿盐,把锅里放进水烧开,就见奶奶将和了榆钱儿的玉米面在两只手之间交替地倒着,然后趁着热锅,把饼子贴在水上面的锅边,一边贴,奶奶还一面教我:“贴饼子要掌握好火候,锅要热,不然饼子会滑进水里,还不能太用力,用力大了也会滑进水里。”我嘴上应着,心思却根本没在奶奶教的贴饼子的技巧上,而是想着什么时候能吃上这好吃的榆钱儿饼子。很快贴满了锅的一圈,奶奶盖上锅盖,用大火加热。我们这些小馋猫儿围着锅,闻着那随着蒸汽弥漫出来的香味儿,早就已经迫不及待了。十几分钟后,一锅香甜可口的榆钱儿饼子就出锅了。于是我们这些孩子就你一个他一个的抢着吃,那份香甜,是当时最美的味道。</h3>  <h3>  “杨柳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诗句,让人们的思绪在春天里长了翅膀,榆钱儿成为春天里的一种点缀,它已经被现在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的人们忽略,不再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在榆钱儿随风飞舞的时节,怀念起奶奶做的榆钱儿饼子的清香。如今几十年过去,吃过了各式各样的精致点心,但却没有什么东西能像榆钱儿饼子那样让我记忆深刻,这是童年的记忆,是难忘的乡情,更是家的味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