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绍兴乡村(5⃣️)

霍耿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庚子年已经过去1/3,</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冠🦠病毒🦠瘟疫肆虐大江南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沪 浙 江得益于比较优异🉐️医疗条件和政府管控措施能力相对比较得力,新冠🦠病毒🦠🉐️到了有效控制,蜗居在🏠久了,就老想着出去转转兜风,于是趁着暮春尾巴,于4.28自驾出行到浙江绍兴逛了一番,这一逛就是1⃣️2⃣️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次绍兴乡村行走到本集收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绍兴⬆️虞🉐️广陵村:。现有耕地面积670亩,山林面积5450亩,总人口1070人,农户349户,党员 35人,村民代表50名,村民小组10个。广陵村四面环山,前面有海拔552米的诸葛山鹤立鸡群,传说三国时的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曾在此隐居,弹奏出了天下闻名的《广陵散》,广陵村也因此而来。近年来,广陵村积极开展农民住房保障工程试点项目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民饮用水工程、村级道路硬化、小流域整治、溪滩砌岸、绍兴市级农村服务中心建设、进山道路建设、大岙水库加固工程、电网改造、省级体育小康村建设等民生实事工程,一系列工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旺村位于绍兴县东南部,村域面积4.89平方公里,于2003年5月由上旺、岩里两村合并而成。全村共439户,1362人。现有农田526亩,竹山796亩,茶山800亩,山林3483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旺,以前叫上王。曾有:“四周环山一条溪,荒山秃林无粮地,十户人家九户穷,挑脚抬轿做长工”的打油诗形容上旺。封建社会被当地称为过路凉亭苦上王。新中国成立的五十年代后期,在当地村民王金友带领下,以“八把山锄创大业”的精神,勤劳致富,终于把穷山恶水改造成“青山绿水好地方,山上是银行,平川是粮仓”的新农村,当时村民想把这个兴旺的事业长留,就把“王”字改成了“旺”,寓意兴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十年代后期,上旺村民在王金友的带领下,以“八把山锄创大业”的精神,治理穷山恶水,改溪造田,开荒种茶,改造环境,村庄发生巨变,经济有了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那时人们在“王”字边加了个“日”字,意使其更加兴旺。六七十年代,上旺人拆旧建新,移房造田,植树造林,成为以茶叶生产为主,粮、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新上旺,多次受省委、省政府表彰。七十年代末,创办了上旺丝织厂、茶叶精制厂等企业,开始从农业逐渐向工业之路发展,受到国务院嘉奖,称之为“青山绿水好地方,山上是银行,平川是粮仓”的时代新农村。王金友,这个传奇性的人物只是上旺村的一个普通农民,曾以村(当年叫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先后出席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第十一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他前后担任了省、地、县的不少职务。虽然官做大了,但他参加劳动的传统却始终不丢。当年在参加完“中共九大”回来,下车后,走了20多里路,没有休息,就同社员们一起干活,边劳动边宣传“九大”精神。这真是工作开会,开会工作,两不耽误。据说到现在白发苍苍了,还在田间山头转。他不但勤劳还节俭,他总是戴着乌毡帽,身穿对襟袄,一副农民相。在1969年要去参加“九大”,还是这副打扮。有人曾提醒他说:“你是去北京开会,怎么还是这副农民打扮?”他却笑笑说:“我是个农民,就得像个农民嘛!”后来村里条件好了,有些人想摆阔气,讲排场,曾对他说:“现在上旺名气大了,参观的人多啦,大队得造个漂亮的大礼堂、招待所才行!” 而他却说:“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还得勤俭节约,否则就会败家!”他在这些虚面上不舍得花钱,但是在为人们的生活上却又无比的慷慨。在1968年到1970年的三年中,上旺大队统一规划,集体出资,先后共建二层楼房13幢,每幢10间,按人口多少分配给社员免费居住。至1972年,新建社员住房达到200多间,有80户社员率先住进新楼房。1979年,上旺村率先实行老年社员退休制度,对60岁以上男社员每月发养老金12元,55岁以上女社员每月发10元,并随集体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养老金数额。那个年代那是不得了的事。1981年6月,红山公社上旺大队建成全县农村第一座电视转播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昨天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农村集体经济时代🉐️典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绍兴富盛镇🉐️上旺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个靠养蚕发展起来的地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带头人老农民👨‍🌾王金友今年91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想知道现在的🇨🇳农村经济结构局面⬇️,集体农业管理模式还有几分成色???可惜没有遇到聊天咨询的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农村集体经济时代🉐️“典型”走了不少,大寨 南街村 华西村 红旗渠,这个上旺村值得👀👀一👀👀,1974年🉐️知青下乡屋已经保证每人一间30平方米……其经济实力可见一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吼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境内,原名“犬亭山”,又名“狗山“,后取当地方言谐音,改为“吼山”。自然风光独特,人文历史悠久。自汉以来凿山采石,经过千百年的石砍斧削和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山奇、石怪、洞幽、水深的奇特自然景观,是绍兴石文化的杰出代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绍兴东湖补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山青水秀🉐️绍兴⬆️虞陈溪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浙江的经济实力可见一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溪村位于上虞区南部山区陈溪乡集镇区.2006年行政村规模调整时,由原许天村、陈溪口村、生畈村合并而成,为全市30个中心村之一。陈溪村全村总区域面积2.7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489人,446户,13个村民小组,有党员62名,3个党小组。全村水田796亩,山林3276亩,其中茶园328亩,板栗520亩,青梅130亩,全村现有家庭个私企业30家,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46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溪乡地处浙东名山四明山南麓,抗战时期为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之一部分,东南与余姚相邻,西北与本市的下管镇相接,全乡地域面积42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116个自然村,总人口9368人,是浙江省生态乡、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