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三镇轶事-磨黑古镇

古井无波

磨黑,因出产“磨黑锅盐”而成为南来北往的中心驿站,一个商客云集、莺歌燕舞的繁荣之地,一度成为思普大地上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被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茶马古道第一镇”。“磨黑”为傣语,“磨”为“盐”,“黑”为“井”,即“盐井”。磨黑采盐始于汉代,元、明、清时期设盐政,后设盐场公署,至清雍正三年(1725),开采量增大,成为云南省四大盐矿之一。从最初的大锅盐开始,随着盐产量的不断增加,磨黑小镇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驿站,逐渐形成了盐、茶集市,人丁日益兴旺,同治年初达到鼎盛,各类商人、马帮汇集此地,车马川流不息。这个弹丸小镇,曾经日容纳马帮上百场,上千匹马,四五千人次,商人们的叫卖声、大大小小餐馆里的喝酒行令声此起彼伏。西藏人会带着毛毡、麝香、冬虫草、红花、花木等来,离开时会带上高原需要的普洱茶去。<br> 从宁洱去磨黑镇,有两种方式,一条为墨(江)思(茅)公路,即老国道213,里程20公里,时间为28分钟;一条为昆磨高速,三十公里左右,时间约为三十多分钟。不说高速耗时比国道213多,还收费,我是习惯性走国道,图个想停就停,能忆想当年印象,还省过路费。<br>  一路慢行细观,如今国道哪还有当年弯多坡陡,有的地段是弹石路,仅容两辆载重量为4吨解放牌卡车对向通过的旧时模样。后知,我走了左边新国道213,对我来说,就是选择了右边的老国道213,同样是“新走”的公路,不说是路盲,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br>  当年深更半夜到磨黑,印象中的画面就是从食宿店门窗中透出来的昏暗灯光,连公路对面宽路肩上所停中巴车都照不到,车旁是两座木板小棚,里面堆码着满满的柴块。旅馆是一层,还是两层全记不得,但记得旅馆在一个坎上,有宽宽的屋檐,替我们守中巴车的女老板父亲就搭铺睡屋檐下,整个食宿店就只见父女二人,那女老板年龄不会过二十岁。<br> 我走新国道213,本在半山坡上就有下磨黑镇的路口,反应迟钝冲过了,导航修正后,知前面也能到,就没调头。当车到下个三岔路口,又见有磨黑镇路牌,连忙右拐。沿道行不远,过一家“聚红源”饭馆后,我以为已经到磨黑古镇的地方,是属磨黑镇管辖的庆明村。这条路就是原来的老国道,基本模样符合旧时样,只是加宽了些,同样铺着沥青。<br>  庆明村在公路左边的缓坡上,村子与河道之间有个混凝土场地,背迎我来时方向是座高大仿古戏台,戏台为石基,红柱彩绘梁枋,青瓦翘角花脊歇山顶。戏台左右各有二间青瓦歇山顶耳房。戏台两根垂柱间有红底金字匾额“四堂庙”。戏台后墙绘有大幅彩色壁画,云雾缭绕的群山,天空四只孔雀分两边相对翱翔,绿树红花黄叶间一条河流向画面左下角淌来,古道从五格风雨桥上跨过高拱桥通向远方,古道上马队背夫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甚是繁忙,一只马队似乎不赶路,准备到河边饮水休息驻扎。戏台左斜对的进村道旁有一风景石垒砌的碑刻,近前,知内容是云南省政府二0一六年十月关于庆明村四堂庙的“项目概况”说明:于庆明村四堂庙,自2011年被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96万余元,实施旅游道路、公共道路、串户路、仿古戏楼、活动室、风雨桥、水利、绿化工程,修复部分茶马古道。<br> 此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48户157人直接受益,改变了“非遗”项目“板凳龙”传承之地的村容村貌,解决了群众出行,人畜饮水安全、民族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问题。<br>  站在公路边沿小河通向能行单车的进村石板路口犹豫一阵,还是不敢开车入内,怕走的石板路不许车行,或是进去后无法调头,老倌就麻烦了,何况正经磨黑古镇导航还没说到。<br> 沿改造过的老国道,开车离四堂庙不到十分钟,经左边一大片正在开发的施工用地,一个右弯就抵达磨黑古镇阿诗玛广场边,在狭窄的街巷上好容易寻得一处安全停车点,锁好门带上相机便开始了我的磨黑游。<br>  阿诗玛广场很大,由青石板铺就,三开间红柱彩绘青瓦歇山顶位于正面,整整一面后墙绘孔雀翻飞,远山近树云雾缥缈壁画,十余个当地年轻女性正在舞台上排练节目。舞台两头有开间为一间的耳房,再左右各设两间长廊。广场左立一块大显示屏,其后下为一堵青石浮雕大照壁。广场右为一幢七开间二层青瓦歇山顶,有前廊,设廊厦的仿古建筑,见二层檐下挂“磨黑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镂空大红名称。<br> 广场对面,隔条小街是大盐商张孟希的私宅,我运气好,刚修复完成不说,崭新并空空大院可能正在迎接某个领导来视察,院内摆满了关于“脱贫、摘帽”之类的展板和图表,几个领导模样的人正在听汇报。因大门开着,我进去,也没人管。当然,我也远远的避开这些人,悄悄自行在院内贴屋绕了一圈,拍了两张相片,在别人没往外赶时就自觉退出。因二楼没敢上去,从楼上门楼这个角所拍相片,是我从网上找来,展示大院的另一面状况的。其实,所有房间里也无什么摆设,全是空房。据资料,位于磨黑镇东门路中段的张孟希私宅始建于1944—1946年,占地面积约八百九十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一千六百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43间。整座建筑坐南朝北,瓦屋面砖木结构四合院,由正房、左右厢房、门楼组成。正厅为三层,门楼和左右厢房为两层,楼层设有檐廊,房间环绕相互连通,可以团团走遍每一个房间,故称“走马转角楼”;梁枋上有精美浮雕,木格花窗,柱础石有工艺精湛的雕刻,具有典型的地方民居建筑特色。此院落听说被选为普洱“十大历史建筑”之—。 这回去磨黑,才算是对磨黑的历史有了基本了解。宁洱县磨黑镇素有“滇南盐都”、“丽人故里”、“茶马古镇”、“革命老区”之称。清代为磨黑井,民国时设宝兴镇。1949年属磨黑区,1950年曾为县政府驻地,1952年设镇,1955年县府迁驻宁洱镇,1958年划归灯塔公社,1961年析设镇。1970年再次划归磨黑公社。1979年由磨黑公社分出设镇。其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境内磨黑盐矿是滇南的主要盐矿之一。 磨黑人熬盐,最初使用日常锅灶,一灶一锅,普通人家也能熬。后,改一灶两锅,再后来出现了梅花灶,一个灶膛置多口锅,少的七口,多的十三口。民国年间,建水人吴氏又改成梯形条灶,盐的熬制效率更增。 当地百姓称磨黑盐是“可以吃的石头”,其盐味醇,可入药败毒,消炎。就连喝普洱茶也要加入盐巴,说能降燥清肺。在寻找此次来必到的景点杨丽坤故居途中,能吃的盐没买,将盐和茶混为一体的盐茶也没买,平时里不喜烧烤的老倌,知磨黑香肠这几年风声水起,卖到全国,见街边小店里与门口都有不少烧烤摊,家家店铺与个个摊位都烟熏火燎,摆满了当地各色小吃,如冰糖肘子、浸臭豆腐、玫瑰米凉虾等,本想坐下点些平时不吃的解解馋,品品当地风味,可时间不对,上午十一点不到,如此错过心又不甘,便挑最有名的磨黑香肠和腊肉,请店家烤了带走,计划午餐时下饭。 磨黑镇我经过的街巷老建筑已经不多,视线范围只见少数几幢老房夹杂在砖混小楼间。这种现状,恰是百年演变至今的现状,比那些经过“穿衣戴帽”的新古镇来得自然。镇中还保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普通人家老建筑,多为二层或者三层的土木建筑,底层临街面多为铺台与板门结构,二楼与三楼,临街面的外廊或设护栏,或设背向街道的靠椅。这种靠椅,可在亭阁里,可在风雨廊桥上,更常在民居中,不论是磨黑镇,还是那柯里村,几乎一路行来都见,似乎是“标配”。这种靠椅前面说过,被戏称为“美人靠”。传说古时,女子不能随便下楼,只好凭栏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佳客,更有具体的,说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专为西施所设,故雅称“美人靠”。其实美人靠也叫“飞来椅”、“吴王靠”,学名“鹅颈椅”,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故名。 听说,磨黑镇新政街15号还有一院老建筑,建于清朝末年,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院,整幢建筑为二层土木结构,分正房和左右厢房,房屋中的楼道均有木雕花门联,房檐门窗上布满各种动物和花草浮雕,其前方写有大红“福”字,中间是石铺天井,整个建筑古色古香。檐雕龙飞凤舞,对联、书画具备精致典雅。没找到这院落在哪,但我看过这处宅院的图片,虽建筑年久失修显衰败,但保留下来的木雕装饰构件,比刚才我看过的张孟希宅院精致太多。说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位于昆明金牛街盘龙江边十多家人共有的老宅院,到政府令拆迁前,都还比这些现今称之为名宅的保留建筑又强了许多,若是还在,多好。 旁枝蔓叶少说,沿路边走边问杨丽坤故居所在地,其实离阿诗玛广场并不远,顺坡左去,约十分钟,过磨黑邮政支局不远的左侧就是。严格上说,我找到所谓复建的故居,并不是在原址原样复建的,有资料称,作为杨丽坤故居的杨家家宅于1893年始建于磨黑镇内,那才是杨丽坤的出生地和童年时代的居所,后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拆建为镇邮电所,这里的“故居”只是2009年5月根据故居原貌始建,于2010年10月顺利落成的新建筑,而非真正故居的老房子。个人觉得,这里称之为杨丽坤纪念馆更贴切些。 杨丽坤何许人也?现今的年青人少知,当年,夸张些说,是我们父母辈的梦中情人与心中偶像。按故居外的《杨丽坤故居重建记》所载:杨丽坤(1941.4.27-2000.7.21),云南宁洱县人,彝族,1941年出生磨黑古镇一个盐商之家,在家乡度过了她的童年时代,十岁时迁居昆明上学。后因主演《五朵金花》和《阿诗玛》而蜚声中外,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和外国首脑的亲切接见。在开罗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五朵金花》荣获“最佳电影银鹰奖”,杨丽坤获“最佳女演员银鹰奖”,埃及总统纳赛尔点名请杨丽坤亲自前往埃及领奖。《阿诗玛》荣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片奖。两部传世影片不仅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更是展示云南、展示中国不可多得的珍品。大理金花,云南名片。“阿诗玛,你在哪里?”成为世人永远的呼唤。 如果说,《五朵金花》和《阿诗玛》是当时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那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以云南题材的多部电影,则系列的向全中国人宣传了具有云南独特民族风情特色的“神奇、美丽”,至今,这些老电影影响了几代人向往着云南的风景如画,风情如诗。我记得,看过的电影就有《山间林响马帮来》、《芦笙恋歌》、《边寨烽火》、《摩雅傣》、《勐龙莎》等。 又扯偏了。恢复重建的杨丽坤故居建筑为传统的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590.77平方米。进故居得先至保坎前上平台,再绕行到故居右侧墙进门楼。故居为二进院布局,外天井右侧墙辟入院门楼,正对大门左边有一厢房,前墙为一长长粉墙。后院为典型的三坊一照壁院落,照壁左右各设一个卷洞门,照壁前花坛中间有相伴杨丽坤终生的唐凤楼先生精心制作的杨丽坤塑像,栩栩如生,塑像左右墙上直书黑体楷字“ 影坛永驻阿诗玛;人间常留杨丽坤”。进正院,正对照壁的是正房,正房和左右两厢皆为二层硬山顶粉墙青砖木门窗结构。照壁前置一石制方形水缸,墙上有说明牌,石水缸为杨丽坤家原物,由镇邮电所捐赠。故居内外天井和东西花园,梅竹双清,兰桂齐芳。建筑飞檐斗拱、白墙灰瓦、青砖地石、楼栏回转,遥岭远目,梦回雨巷,汇古镇民居精华,颇具磨黑建筑地方特色,风格古朴大方。2010年11月被宁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2月9日落成。 故居内设有杨丽坤生平与艺术成就展,向游人免费开放。正房明间布置为客厅兼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杨氏列祖列宗神位的中堂,门楣上悬黑底金字匾额“乐善不倦”,两边金柱上有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左次间还原为客房,右次间复设为杨丽坤父母卧室,即杨丽坤出生地。正房二楼为核心大展厅,集中展示杨丽坤生平和艺术成就,分为前言、花样年华、理想之路、艺术巅峰、艰难岁月、鲜花重放、美丽人生七个章节,展出杨丽坤大量珍贵图片和生前用过实物,其中多件物品和图片是第一次与公众见面。右厢底层设为来宾休息处,二楼还原为杨丽坤少年卧室,展出杨丽坤亲人题写的缅怀诗文和家具陈设。左厢底层辟为电影放映室,展播《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两部电影,二楼也是展室,展出杨丽坤生前好友、同事及社会人士题写的纪念诗文、书籍及评论文章等。 综合展室内容,还有我知的信息,将杨丽坤的生平概括如下:1941年4月27日,磨黑镇上一户姓杨的彝族盐商家里生下一女,排行第九,大家都唤她“小九儿”。小九儿5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被大姐带去昆明。打那时起,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就与故乡小镇失去了交集。 年少丧母的小九儿被大姐带到昆明后,后又由二姐照顾她。杨丽坤还很喜欢唱歌跳舞,在这方面有着很强的演艺天赋。在12岁时候就被歌舞团看中,成了其中一员。 展厅里有1954年杨丽坤与兄弟姐妹的合影,前排自左至右:十弟杨克强,大姐杨翠,十一妹杨敏(杨丽敏),二姐黄晓(杨秉芳),十二弟杨克伟。后排自左至右:杨丽坤,七哥杨克武,五哥杨克文,八姐杨丽辉(杨丽山)。据说,拍照片时十三岁的杨丽坤还没长到一米七。<br> 好日子没过几年,等当省委组织部长的二姐夫被打成右派后,杨丽坤十几岁就在歌舞团尝到了世态炎凉。她把自己埋进舞蹈和书里,拼命练舞,到处借阅文学名著。谁会想到,这样一个孤独自闭的小女孩,成功地演绎了《五朵金花》里的女强人形象。<br> 传说,小九儿被选为五朵金花主角,很有些传奇性。1958年文化部正在筹拍国庆十周年献礼片,次年,以大理为背景的《五朵金花》开始在云南选角。而那时刚满18岁的杨丽坤已经在云南省歌舞团跳了6年,因当年那个时代大家都知道的家庭背景政治原因,杨丽坤因为二姐夫的事情被团里认为没有资格参与这次《五朵金花》的演员选拔,并未在团里推荐演员名单之列。就在导演组要离开时,正好看见她擦玻璃,于是便有了传说中导演王家乙的那句“就是她!”。凭那一眼,这个小心翼翼做人做事的彝族小姑娘摇身变成电影里的第一主角,白族的金花社长。<br> 电影《五朵金花》讲述了一个即符合当时“大跃进”中土法大炼钢铁政治励志故事,又通过杨丽坤饰演的社长金花在大理三月街与阿鹏一见钟情,约定次年蝴蝶泉边相会的种种曲折搞笑爱情故事。<br> “三月街”是云南大理白族人民的传统盛会。云南大理自治州的白族姑娘爱以金花为名。每年旧历三月,那里都要举行“三月街”的传统盛会,人民公社的副社长金花带领着姐妹们驱车去赶街,不料车轮坏在路上,前来参加赛马会的剑川铁匠阿鹏正巧路过,帮她们将车修好。金花还没来得及感谢,阿鹏已经翻身上马冲进赛场参加赛马会,并勇夺冠军。金花与阿鹏产生了爱情,并在蝴蝶泉边相约明年山茶花盛开的时候再相会。第二年,阿鹏如约前往,却不见金花,他与长春电影制片厂来体验生活的两位画家和音乐家在洱海边相识并结为朋友,向他们讲述了这段经历,并表示一定要找到金花。阿鹏四处寻找,先后找到了积肥模范金花、畜牧场金花、炼钢厂金花和拖拉机手金花。在拖拉机手金花的婚礼上,阿鹏终于见到了副社长金花但却误会她已结婚,最后,阿鹏和金花在定情的蝴蝶泉边相会,误会终于解除,其他四位金花也来到泉边,祝福他们的爱情。<br> 同时在电影里把大理白族民族风情与洱海苍山风光打造得美丽如梦。影片中那首“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至今仍然萦绕在人们心中。<br> 《五朵金花》公映时,可以说一票难求,电影火了,先后在三四十个国家放映。1960年春天,女一号杨丽坤在埃及开罗举行的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荣获了“最佳女演员”的“银鹰奖”,王家乙同获“最佳导演”的“银鹰奖。杨丽坤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接见,出国领奖和访问演出也是常事。等红到文革开始,好运就嘎然而止。 好运嘎然而止的还有杨丽坤为主角拍摄的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1964年,由云南路南县撒尼族(路南,现今石林县,撒尼族,彝族的一个分支)民间叙事长诗改编的电影《阿诗玛》拍摄,点名要杨丽坤主演,那是她第二次演电影,也是最后一次。由于政治原因,这部1966年由杨丽坤主演并拍完宣传自由和爱情的《阿诗玛》,一直被封存到1979年才得以公映。《阿诗玛》1982年在西班牙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节上获得“最佳舞蹈片奖”;1982年,杨丽坤还被评为“全国十大最佳演员”之一,而此时刚刚从地狱里重生的杨丽坤早已面目全非,永别了银幕和舞台。<br>  造成杨丽坤永别了银幕和舞台,且还早已面目全非的故事更凄惨。成名后她保持着难得的谦虚低调,连演电影这回事都不曾主动与家人提起。与同事合影,她都是自然而然地站在后排或边上。面对上千封求爱信,她说自己不想结婚想搞事业,就把信都烧了。又拒绝了长影的橄榄枝和工资连晋三级的奖励,毅然留在歌舞团,就因为她爱跳舞。<br> “WG”来了,曾经最红的大众情人,转眼成了最黑的“黑线人物”。当她回到云南歌舞团,有人指责她主演的《五朵金花》和《阿诗玛》是“大毒草”电影,杨丽坤受到了批判。那时她被关在地下室,经历了毒打、针刺、跪瓦砾。生性好强的杨丽坤非但不认罪,还经常点名道姓地申辨:“周ZL讲了《五朵金花》是好电影,假如JQ同志说是毒草,她就不配做文化旗手。”一个造反派上台打她,她反手还了一记耳光,就像电影中阿诗玛教训头人热布巴拉那样。电影中阿诗玛不畏权势,最终化作石林中那块雕塑般的阿诗玛巨石,现实中杨丽坤被关进礼堂阴暗的地下室,传出阵阵凄厉的惨叫。<br>  1970年,杨丽坤因经年的政治迫害与精神肉体摧残,精神受极大刺激和创伤,不幸造成精神失常并身患重病。一颗巨星就如此在黑暗中坠落,再也没了重登舞台和银幕的机会。记得文革后,另一位也参演《五朵金花》,饰演炼钢厂金花的演员还复出参演了多部电影。<br> 大姐千方百计呈给周恩来的信,救了已经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的杨丽坤,她先后被送到昆明和湖南郴州的精神病院医治。金花的倔强和阿诗玛的刚烈刻进了二十多岁的杨丽坤骨子里。现实中没有白族阿鹏,也没有彝族阿黑,只有善良勇敢的上海人唐凤楼。两人相识于湖南,1973年结婚,次年生下双胞胎儿子。<br>  婚后她曾辗转于湖南、昆明、上海的精神病院,1978年得到平反,与家人定居上海。1979年将工作关系转到上海制片厂,从此,杨丽坤再没回过云南,虽然她很怀念云南这块土地,但不愿意再见到原歌舞团那些凌辱过她的人,并和这块伤心之地发生交集。2000年7月21日,杨丽坤的生命停在了59岁。2009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出“共和国60年最美丽12人”,杨丽坤入选,并且在封面上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崔永元的《电影传奇》也为她制作了一期“小九儿”。这些资料,一帧帧剪辑出她的戏剧人生。<br> <p>  自离开云南,再不愿回家乡的杨丽坤,直至去世,在云南有关方面多次做工作后,家属才将她骨灰的一半送到昆明金宝山公墓,另一半留在了上海。上海的墓碑上刻着“今日上映《阿诗玛》”,生卒年“1963.10—”。上海的墓地我没看过,昆明的墓地我却常见,在和我父亲的墓地相隔不远的艺术园林的“名人苑”里。杨丽坤的墓碑是组合式的,一张大大的阿诗玛彩色相片镶嵌在红色花岗岩碑体上,下书“美丽阿诗玛,美丽金花”。碑前一块平放的黑色石板上嵌刻着“云南的女儿”,再前,又是一块雕刻成打开书页白色石雕,一左一右分别写着《阿诗玛》和《五朵金花》。墓碑后是黑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胶片”,“胶片”后就是一座浓缩了的石林雕塑,上面写着:“云散我不散,日灭我不灭,我的灵魂永不散,我的声音永不灭……”可惜了,小九儿,可惜了杨丽坤,连墓志铭和遗像似乎都属于金花与阿诗玛,而不是杨丽坤。</p> <p>  因为杨丽坤,磨黑古镇才有杨丽坤故居和阿诗玛广场,供人们永远追忆这个美丽俏佳人。</p><p><br></p><p> 二〇二〇年五月十八日星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