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的东南西北

老勤(秦文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家庄是我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1978年我考入一所石油院校,毕业后分配在油田工作直到退休。在这期间我曾多次去过石家庄,见证了这座城市四十多年的变化。退休后过去的记忆时常会出现在脑海里,这里就用亲身经历讲一下石家庄周边东南西北发生过的事情。</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东</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家庄的东边是藁城区,过去叫藁城县,中石化石家庄炼油厂在藁城区良村附近。1971年冬季、1972年冬季我所在的中学野营拉练,都选择在藁城县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的那次拉练,经过一天的徒步行军,傍晚来到藁城的一个村庄,村口有一批村民迎接来拉练的学生。最引人注目的是十几个中年妇女每人背一个布做的毛主席语录袋,胸前戴着毛主席像章,手持《毛主席语录》高呼口号。后来了解到这些人是村里的“红大娘学习班”成员。这种情形在1966年至1968年相当普遍,以后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到了,在藁城这片带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土地上,却又多延续了几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练途中到另一个村参加农村批斗会。晚上,几盏汽灯将大院照得雪亮,“阶级敌人”一个接一个上台自我介绍,介绍到一半就被一声断喝打断:“住口!到那边低头站好。”村里的一个地主,解放后将几个孩子送到了外边参加了工作,其中不乏有在要害部门工作的,文革中这些子女被押回原籍,和地主老爹一起接受批斗。一个三十多岁长得很精神的男子用一口流利的北京腔自我介绍道:“我叫***,是地主分子***的长子。解放前上中学,解放后隐瞒出身上了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厂、****机关工作,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副主任等职务。”“住口!”主持会的人开始讲话,“大家看看,阶级敌人已经潜伏到我们的重要部门。要不是文化大革命深挖阶级敌人,如果让他们得逞,我们贫下中农就要吃二遍苦,遭二茬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冬季的拉练,我们参观了藁城梅花镇惨案现场。抗战初期,吕正操率部在梅花镇附近打击日寇,使日寇吃了大亏,日寇疯狂报复,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梅花镇惨案,残杀百姓一千多人。解放后当地建立了梅花镇惨案纪念馆,保存了几个现场,供人们参观受教育。在这次拉练中我被批准加入了红卫兵组织。</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南</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家庄的南边是栾城区,过去叫栾城县,再往南是元氏县。1975年4月我高中毕业后到栾城县下乡,当了近三年知青。栾城县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粮食高产。1974年实行城市单位自主选择子女下乡地点,城乡对口支援后,栾城成了石家庄知青下乡的热门县,全县知青人数迅速达到数千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麦收是知青遇到的第一个考验。麦收时节,早上三、四点钟起床割麦子,上午、下午接着割麦子,晚上在场院干活,要干到十一、二点。知青们咬牙坚持,经受住了考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民分了宅基地,要拉土将宅基地垫高,主家会邀请一些人帮忙。两人一辆小车,一人拉一人推,自己完成装卸车,一般每次干两至三小时。干完活,主家会在自己家院子里摆上酒菜酬谢大家。我参加过几次这样的活动。村民能够邀请知青参加,说明知青干体力活已经过关,并且和村民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季是农村盖新房的季节,大队组织了建房队,师傅由大队统一安排,小工由各生产队出。我所在的生产队安排我到建房队当小工,干了一个多月。建房材料由房主准备,届时房主还需备好香烟、茶水供建房人员休息时享用,不管饭。建房队干活计大队工分,上午、下午干活的中间,休息二十分钟。这实际是大队为村民搞的一项福利,大队统一建房,免去了房主雇人的费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7年十月,高考消息正式公布,知青们纷纷回城复习。我在生产队看护秋场,每天晚上睡在场边的窝棚里,晚上就着看场用的玻璃罩煤油灯复习。家里给我准备了一辆自行车放在窝棚里,可以随时骑上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考中的囧事很多。高考第一天我从知青点出发骑车去栾城县冶河公社考点,距离有七、八公里。倒霉的是前一天晚上发现自行车后轮胎慢撒气,只好提前一个小时动身。当时也傻,没想到借一辆车或借一只打气筒。其他知青是从市区家里出发,结伴骑车去考点的。只有我从知青点出发,这样近一半的路程。没有提前去过考点,只是之前去栾城县城,路过冶河公社,知道在公路边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晨走时,自行车后轮胎已经没有一点气,只能推车上路。上了公路,见到一批批参加高考的考生陆续奔向考点。走了半小时后,看了一下手表,还有一个小时,距离还有五公里左右,继续推车步行可能会迟到。我骑上车将身体重心靠近前轮,不坐车座,在大梁上骑行,这样果然快了不少。终于比规定时间提前了二十分钟赶到了冶河公社中学考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午考语文,一切顺利。中午在考场附近吃了点饭,找了一家修车铺补好车胎,准备迎接下午的数学考试。数学考试不顺利,有两道题答不上来,一道需要求平方根的题总感觉最后得数不对,一般这种题最后得数应该比较整齐,不会有小数点。我继续做着努力,最后一分钟终于发现了错误所在,得出正确答案。一边听着结束考试的铃声,一边改着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上午考政治,下午考理化。完成物理题后一直没有发化学题,我有些纳闷,正要举手问监考老师,无意中翻了一下试卷,才发现化学题在卷子背面,心里有些慌乱。稳定一下情绪后答题,化学题有课本上没有讲过的结构式,复习时我专门学过,答得比较顺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整个高考过程可以用一波三折,有惊无险来形容。事后,老师说我们缺少应对正规考试的经验,应当提前进行一些模拟考试,学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应当学会用钢笔一次性答对题,不应在草稿纸上做一遍后再抄在试卷上,这样会浪费时间。应当采取最保险的方式迎接高考,吃、住、行、交通工具、证件、文具等都应提前准备好,并有应急预案。1977年高考数学、理化试卷有大学一年级水平的选答题,不加分,只做录取时参考,没学过相关知识的考生放弃选答题是明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考过后是一个多月的等待。我感觉考得不理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春节后邻居家有参加高考判卷的老师结束封闭判卷后回来,我迫不急待地请老师帮助估计一下我的高考成绩。老师拿出一份1977年高考试卷评分标准,让我自己打分,并嘱咐不能带走,不能外传。数、理、化评分标准中凡是大题,均按步骤给分,特别是前一步答案错误,后一步引用前一步的错误答案造成的牵连性错误不重复扣分的规定,大大提高了得分率。我估计数学、物理分数不高,大概60分左右,语文、政治、化学大概75分左右,平均70分左右。1977年高考各科一百分为满分。这样就很有可能被录取。我填写的三个志愿全是在石家庄的高校,要求不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2月的一天,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发到了知青点,居然有我的,是一所石油院校的“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出乎意料,我连这所学校在什么地方,石油矿场机械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就被录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办理团关系时,团组织将全部材料封成一个圆形的纸卷,连接处盖上章,让我带给学校团组织。但就是这个重要的纸卷,却被我弄丢了。我从知青点骑车回家,将纸卷放在大衣下边的口袋里,口袋是斜开的,骑车中纸卷滑落在路上。这下可着急了,沿途可以问的地方都问了,还是没有找到。正在考虑是否向团组织说明情况,补手续,家长从市邮局得到好消息:有人捡到后,看到封面上写有收件单位、寄件单位,还有团组织的章,知道里面是重要东西,就交给了送报的邮递员,委托邮递员交还本人。我和家长去石家庄解放路邮局认领,对上交人、邮递员以及邮局千恩万谢。</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西</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家庄的西边是鹿泉区和井陉县。我上的中学有一处农场,就在鹿泉区的铜冶镇附近。1971年我上初中一年级,麦收季节全班到农场参加学农劳动。 二十多个男生住在一间大房间内,床板靠墙搭成通铺。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穿好长袖衣裤,拿上镰刀到地里割麦子。农场从当地农村聘请了农活顾问,负责教学生干活。一早晨下来,顾问就看出哪个学生是干活的材料,上午只留下几名割麦子技术好的学生继续干割麦子的活,其余学生负责将割好的麦子打捆装车,运到打麦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了几天雨,无法出工,学生们闲得无聊,在宿舍打闹。雨停后院子里出现了大量蚯蚓,有学生恶作剧,将数十条蚯蚓放在草帽里带回宿舍,突然放在人面前,吓了大家一跳。学农期间女班主任老师病了,吃药不见好转。几名班干部请示带队领导后,用两轮人力车将老师送回市区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场有几个被学校常年下放劳动的改造对象,属于“给出路”继续考察的人。班主任老师要求学生们尽量不要和他们接触,以免受到不良影响。改造对象干的大多是苦累活,穿着打扮和老农分辨不出来。从他们干活的熟练程度看,已经过了体力劳动关。一个改造对象订了本《自然地理》杂志,总是带在身边。学生们有些好奇,就凑上去要过来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再次到石家庄西边是十七年后的1988年。当时我在内蒙二连油田工作,单位安排我去井陉5460厂(华北柴油机厂)、6410厂联系培训和柴油发电机组修理业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登上了去井陉县城微水镇的长途汽车,一路向西。公路蜿蜒进了太行山,路旁村庄的房屋全是用石头砌成的,远处沟壑纵横,可见到一排排梯田,一丛丛树木。在车上我打问5460厂,没有人知道,又问“华柴厂”,有人说就是“六零厂”,没在微水镇,在另一条路上。我在路口下车,坐上路过“六零厂”的长途车,二十分钟后下车。公路西边是一座不高的山峰,台阶上有一座三层楼,门口有“5460厂招待所”字样。我在招待所住下,问厂子在哪,服务员说公路东面就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来到挂有“华北柴油机厂”牌子的厂门口,登记后来到销售科,说明来意。销售科李科长十分热情,特别是当了解到我家在石家庄市区时,更像是见到了亲人。二连油田有几台道依茨柴油发电机组,是陕西渭阳柴油机厂生产的,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对该机型不熟悉,想在华柴厂进行培训。李科长说渭阳柴油机厂和华北柴油机厂一样,同属于军工厂,国家引进德国道依茨413系列风冷柴油机制造许可证,定点在这两个厂生产。华柴厂有培训科、培训学校,每年举办多期培训班为部队培养人才,很期待为油田举办培训班。我说这次还要到6410厂去一下,不知道怎么走。李科长说,明天上午科里有人要去6410厂办事,可以搭乘三轮摩托一起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傍晚我到招待所周边走了一下。一条水泥路向西延伸,路旁有商店、邮局、学校、家属区。家属区有几排两层简易楼房,沿着山势修建,一楼住户门外有自己的小厨房和院子,二楼有宽敞的过道。晚上招待所旁边的露天广场放映电影,译制片《伦敦上空的鹰》。想不到军工厂家属驻地和油田十分相似,都是地处边远,自成体系,因地制宜,自给自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我搭乘三轮摩托抄近路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6410厂。6410厂厂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10工厂”。厂区在丘陵的顶部,有铁路专用线。厂区和生活区紧挨着,规模很大。厂销售科介绍我找大修车间的肖主任。肖主任邀请我晚上到他家吃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肖主任家在厂区一栋单元楼的二层,两居室。肖主任自我介绍,文革时在石家庄四中上学,因篮球打得好,1968年招工进了6410厂,当过厂团委书记,刚调任大修车间主任。肖主任的爱人也是石家庄人,对我这个石家庄老乡十分热情。肖主任同时邀请了车间书记、副主任、工会主席、技术员等,于是我又结识了一些新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两天我深切感受到了井陉军工厂的热情,企业在转型期对市场的渴望,石家庄老乡的诚恳、实在。后来,我多次与这两个厂有业务往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年底,二连油田与6410厂结算柴油发电机组大修款,二连油田要求12月20日前必须将发票交到财务,否则就赶不上当年核销。为了及时核销拿到大修费,6410厂大修车间副主任亲自带发票乘车到锡林浩特。当时内蒙的交通、通讯还很落后,长途汽车没有暖风,对外联系全靠电报。我在电报中写了路径:“乘火车到张家口南站,当天在南站候车室购次日到锡林浩特长途汽车票,次日晨南站广场发车。”副主任按此路径第一次只身一人冬季到内蒙,体验了一把零下二十几度在没有暖气的长途汽车上坐8个小时的辛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我带队在华柴厂培训,讲课的厂副总工程师问我油田的工资水平,我说了一个数字。副总工程师感慨道,这些年军工企业工资太低了,大家都在想办法挣钱。一位刚给我们讲过课的年轻高级工程师私下里给了我一张名片,上边印着他的另一个身份: ****商贸公司主管,希望以后有业务时联系。2002年我到华柴厂新厂区培训中心联系培训事宜,该厂培训中心主任是张家口人,当得知我在二连油田工作过,多次路过张家口后,感情拉近了许多,为接下来的培训业务提供了不少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华北柴油机厂后来将厂区主体搬到石家庄市区西郊动物园附近,井陉山区的厂房只做一些配件。一些退休的老职工仍然喜欢山区的环境,在市区分房后,仍定期到山区老房子住 ,种蔬菜,养家禽,自得其乐。6410厂没有搬迁,也没有更名,厂子班车在石家庄中山西路人民商场附近,每天上午、下午各一班,不知现在有没有变化。</span></p> <h1><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北</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家庄的北边是正定县,石家庄正定机场在正定县境内,京广高铁有正定机场站。正定县北边是新乐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自西向东从石家庄北边流过。滹沱河的上游建水库后,下游河道全部干涸。近些年在滹沱河靠近石家庄的部分,开发了一批湿地公园。石家庄北面的滹沱河两岸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绿树成荫,充满了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我在石家庄上小学六年级,学校组织了一次春游,地点就选在滹沱河滩地。当时不叫春游,叫野营拉练。学生们自带干粮、柴草、锅具,在滹沱河滩地挖灶做饭。野营拉练全程步行十几公里,对小学生来说有点困难。但大家兴致很高,没有喊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4年11月,我在石家庄上高中,学校组织毕业班接受下乡教育,到正定县农村参加劳动十几天时间。正定县当时是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粮食产量高,知青名气大。我们分小组住在农民家中,一间屋住五、六个人。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班上组织政治学习和讨论。劳动中干的最多的活就是拉大车,这是正定县的一个创造:一辆两轮橡胶轮胎的大车,本应由牲口驾辕,牲口拉套,正定县却要由一人驾辕,十几人拉套。我估计之所以出现这种奇葩现象的原因,一是当时农村人工太便宜,多数生产队每个工分只有几分钱,壮劳力每天挣10个工分,只值几角钱;二是这样显得人多势众,有大干的气势。于是人工拉大车成了当时正定县农村的一大特色。实际上人多并不多干活,同样多的人,用大车和用小车完成同样的农活,肯定小车用的时间短。但在当时没有人敢提出这样的疑问。因为经常有拉大车的活,每天在生产队敲钟等待出工的场地,多数人腰里都掖着一条绳子。在我下乡插队当知青的栾城县,则没有人拉大车的现象,那里每家都有一辆或两辆小车。可见喜欢用哪种农具也是有地域差别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正定参加劳动的生产队场院,我见到一个残疾人,五十多岁,左手、左腿行动受限,常年在场院干些杂活。学生们不会从井中打水,残疾老汉接过水桶,连接好辘轳绳索,将桶放入井中,轻轻一晃,一桶水就打满了,摇动辘轳把,将一桶水提出井口,拉到井台。一连串动作全用右手完成,干净利索,看得学生们目瞪口呆。从井中打水是有相当技术含量的活,弄不好就会将桶掉入井中,这时就要用打捞工具捞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65年到1978年,我从9岁长到22岁,人生的韶华时光在石家庄度过。石家庄人民善良、淳朴、真挚,退休后回想起经历过的事情,总想应当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近些年石家庄挖掘出了厚重的历史,在中央台电视片《璀璨时空》里有全面介绍。作为曾经在石家庄完整经历文革前后十几年历史的一代人,应当对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的事情发出声音,使后人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那个年代、那个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照片源自互联网。2017.3.5.发布在凯迪网上,2020.5.18.修改后转成美篇发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