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稻河古街区南大门</p><p>泰州稻河路和五巷,泰州人都熟悉,这次仪征的亲友仰慕稻河路,要去泰州稻河一游,2020年5月5日我们一同来到稻河路古街景区。</p><p> 稻河古街区形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拥有泰州现存最大的泰式民居建筑群。涵西和五巷分居稻河东西两侧,稻河和草河贯穿南北,江水和淮水相会其间。空间布局井然有序 ,泰式民居别具风情 ,历史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p><p> 稻河古街区文昌水秀,古今交融。 这里曾经依附旧城,管控北关,盐粮转运,舟楫相连,街河井行,桨声桥影 。街区内有省级文保单位,号称“九十九间半”的泰州第一豪宅周氏(吴民)住宅;有清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被奉为文章宗匠的钱桂森故居:有两淮地区最早供奉盐宗管仲的明代建筑管王庙;有展示从汉唐经两宋直至明清两干多年延续不断的多处古水井群遗址的中国古井博物馆;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先生设计的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馆……,她们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分布于景区,吸弓|着人们的探古寻幽之情怀。</p> <p>大门处几个景点</p> <p>稻河古街区导览图</p><p> 稻河路和五巷,修缮复旧,建成旅游景点,也蛮高兴的,可以重览儿时的稻河路和五巷容貌了。五巷还好,尤其是稻河路与儿时的稻河路全不一样了,转来转去,总不得法,总好像少了点什么,今又重游稻河路。</p> <p>進入大门,首先来到稻河。</p><p>稻河位于泰州古城北关外,南与城河隔西坝相望,北通里下河及盐场串场河,为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交汇之处。 明永乐二年,东台至泰州的泰东河开通后,淮南盐场的盐船运至泰州就停在河中,由人工将盐包挑抬翻坝进入城河后沿运盐河西行。民国期间,河两岸经营粮食的粮行百余家,河中停满从里下河运来稻谷的船只,稻河由此得名。</p> <p>西坝掣盐碑</p><p>西坝掣盐:我国古代食盐在运销过程中,为防止走私,需进行抽检斤重与验查盐引。清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在泰州西坝设立泰坝监掣署,派专员管理盐务,负责对往来盐运核查、称重、盖印、签单及纳税等,稽查通、泰两地偷漏夹带私盐的情况,泰州从此显赫于淮南盐运销的航道上。 西坝掣盐过坝,盐船满河,首尾相结,人工抬盐,日夕喧嚣。 时有诗人汪琴山《海陵竹枝词》写到:“来往行船唱棹歌,淮南盐舶北门多。不知清化桥头水,近日平添几尺波”。</p><p> 此碑牌在稻河南岸。</p><p><br></p> <p>稻河北侧沿河侧为稻河路。我们沿稻河路由西往东漫步前行,有兴趣再回头看看,不知不觉,己到清化桥。</p> <p>下图中右侧第三张是淮扬名小吃,百年传承“東園小馆”,里面小吃真的很美味,陈根推荐我们品尝了七元一碗的鲜肉馄饨,实在鲜美,價廉而又物美,君有空,欢迎你前来品尝。</p> <p>下图左侧第二张照片“金月楼”,是老店名牌,早点、午饭均好,尤其是早晨的泰州干丝,值得品尝,滑爽劲道,还有秧草烧买,是其特色小吃,小笼汤包,汁多味美,建议你到稻河路,必去金月楼一尝。</p> <p>我们再由清化桥处往回走,進入景区东头的“中国古井博物馆”。</p> <p>中国古井博物馆在稻河路(左上图)和这几条巷子间。</p> <p> 一井见千年,泰州是一座有二干余年历史的古城,城里城外留有很多的古井,泰州的水井多而密,犹如围棋子分布在泰州城内外这块大棋盘上。泰州位于江淮之间的下河水网地区,河汊很多,出门不远就有河渠,取水不难,为什么还有很多古井 ,原来古时泰州名叫海陵,离东海不远,从汉武帝元狩六年建海陵县始,距海岸线仅180里左右,这广袤的海滩就是著名的淮南盐场,当遇大潮和台风,海水倒濯,河水发咸不宜饮用,所以泰州人为寻找淡水 改而打井以获得清洁甘甜的水源。</p><p> 進入古井博物馆大门后,大院中各式古井。古人云 “饮水不忘凿井人"。古井记载着人们对往昔的怀念,积淀着尘封的故事,更凸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那些井栏上深深的沟槽,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p> <p>古井博物馆第一展区(上图)、第二展区(下图)。</p> <p>八角琉璃井,多好听的名字啊!多亲切的回忆啊!宋代地理学家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泰州有七口井分布组合,就象北斗七星一样,称之为“七星井”,其中有一眼位于泰州歌舞巷内,这口井离我泰州老家住的地方不甚远,天气干旱时,地下水位下降,住家附近的井里井水很少,甚至有时会干涸,那时候我们就要起早(夜里二、三点钟,去晚了,或是汲水人多,或是水很少了),与母亲一起,早早来到八角琉璃井汲水,抬水到家。此时既有些怀旧(我母亲己去天堂了),也感叹生活的辛酸。</p> <p>出了古井博物馆,我们看了景区西门。</p> <p>景区西门留影</p> <p>看过景区西门后,我们经过稻河路,来到头巷。此段稻河路照片中,中间一家是金月楼,金月楼那边、隔壁一家是東园小馆。</p> <p>五巷</p><p> 元末明初泰州城被战火破坏,城里逐渐萧条,北门外坡子街、彩衣街向北延伸,稻河与草河两侧逐渐兴旺。清初,在今大浦小学对面设置泰坝监掣署,抽查过坝的盐船,稻河从原来西坝口北向西拓展,其间愈加繁荣,位于其北侧的居民越聚越多,五巷由此形成。 五巷南北走向,东西并列,从东往西依次为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巷内居民住宅大门朝东,后门在下一条巷内朝西,内宅房屋均为南向。巷子长度及宽度大致相等,外观完全相似,往往难以区分,常有陌生人进入巷内,转来转去,迷路不得而出,因而泰州有“进了五条巷,如吃迷魂汤”的谚语。</p><p> 頭巷巷头。</p> <p>头巷朱宅、李宅、归乌集</p> <p>漫步头巷长廊</p> <p>头巷六和境</p><p> “六和”,出自《礼记·礼运),本为佛家用语,谓之:“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宋代黄庭坚的诗曰 “不戒而六和恭放,不禅而十方清净”,道出了“六和”的境界。</p><p>六和境民宿是一座典型江南民居,明清凤格的小楼,独立的小院,戏台 、假山 、瘦竹 、青门, 方寸间尽显禅怠、轩窗、笔墨、花香、明月。</p><p> “六和境”民宿建筑积1000平方,作为泰州高端精品民宿的代表,采用新中式风格结合惮文化风格的设计理念 青砖黛瓦板桥竹,水乡民居古戏合,融合泰州各种文化元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民宿共有客房14间,各具特色。</p><p><br></p><p><br></p><p><br></p> <p>六和境在头巷、二巷之间</p> <p>二巷内的“六大碗”,颇有特色!</p> <p>二巷小景</p> <p>蘭亭雅舍在二巷和三巷之间。</p> <p>深巷中走出的摩登女郎</p> <p>三巷小景</p> <p>三巷浪漫时光</p> <p>三巷西边一条巷子,自然就是四巷了。一见到四巷,倍感親切,缘于四巷住着我中学同学陈根。前面开始掛汽球的大门,就是陈根家的大门,整个掛汽球部位都属于陈根家的范围。陈宅入列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39处之一。其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摘录如下:</p><p>“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122处,其中,扩展项目4处、调整公布2处)</p><p>一、古遗址(22)</p><p>……</p><p>三、古建筑(39处)</p><p>总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地 址 时 代 备注</p><p>889 Ⅲ-331 岳武穆祠 泰州市海陵区 明、清</p><p>890 Ⅲ-332 四巷陈氏宅 泰州市海陵区 清</p><p>……”</p><p> 陈根祖父是晚清秀才,德高望重,知书达理,勤俭治家。父親是中央大学双学士,教育、英语两个专业,崇尚教育救国。现陈宅是陈根祖父兄弟俩置办的。</p> <p>陈宅大门</p><p> 陈宅建于四巷西侧,有面巷大门三座。上两图为陈宅的四巷8号大门。上左图为原匾额《陈氏住宅》,上右图为现匾额《泰州僑胞之家》,下面两张照片为其它两个大门。</p><p> </p> <p> 五月五日劳动节假期期间,与陈根约好到他家老宅瞻仰。</p><p> 因假期泰州僑胞之家放假,大门紧闭,故不得门而入。作者夫妇与陈根只得在大门前合影留念(右下图)。</p><p> </p> <p> 心有不甘,节后又专程来访,感谢老天,8号大门一扇开着,一扇关着,赶紧侧身而入。進入8号门大门后,向右拐是一条南北向的通长通道,通道右侧(临巷)是从南到北的通长厢房。图中顺序:上左、上右、下左、下右四帧图是由南向北走经通道依次拍摄的。从照片中可见陈宅南北之长,占据了四巷西侧全巷近三分之二的空间 ,因而曾有过陈半巷之称。通道中腰门一座。</p><p> 通道左侧有仪门三座,主体建筑从前面第一进照厅往后 ,依次有厅屋、堂屋、厅屋、穿堂、堂屋前后六进 ,是一座体量宠大,布局规范而又富有变化的大家族民居群 。</p><p> 三个仪门,南北两座仪门有砖雕,方形石鼓上雕刻有凤凰牡丹、仙鹤、几何形纹饰等吉祥纹饰。五一节后,又到四巷陈宅时,南北两个仪门均上锁,仅中间一个仪门开着,我们由此门而入。</p> <p>仪门砖雕,方形石鼓上雕刻有凤凰牡丹、仙鹤、几何形纹饰等吉祥纹饰。</p> <p>仪门的石鼓</p> <p>南边第一个院落南侧照厅(列为第一進)上图是照厅中间部分,下左图是照厅东侧部分,下右图是照厅西侧部分,看来照厅主要用来接待客人和休闲之用。</p> <p>第一个院落</p> <p>南起第二進——厅屋</p><p>南立面照</p> <p>第二進厅屋北立面照。</p> <p>第二進厅屋内部照,有专门观戯的剧室,这些陈列不知是如何搞来的?!</p> <p>第二个院落</p> <p>第三進堂屋南立面</p> <p>第三進南立面照</p> <p>陈根大学时同学、北京政协委员、政协常委,市民委主任、溥仪的小弟溥任长子金毓嶂先生由北京来看望陈根,与陈根在陈根老宅的留影。</p> <p>第三進一堂屋内部:正堂及旁边的餐厅(这不知是哪找来的摆设?!)其余就都不开放了。</p> <p> 四巷西边一条巷子就是五巷了。五巷内著名的就是“五巷小学”了。</p><p> 五巷小学创办于清宣统元年(1909),初为海陵教育名人叶武在巷内开办的私塾,名为 “培英女子学堂”。民国18年(1929)定名为“县立五巷小学 ”,民国37年(1948)由县府主持拓建,前后多进,最后一进为楼屋。1981 年定名为 泰州市五巷小学 并延用至今,成为存在于这古巷里的泰州教育文化名城的缩影。 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家住多儿巷,距五巷小学很近,就在此读小学,至三年级转入大浦小学,1951年在大浦小学小学毕业。</p><p> 下图就是原五巷小学了,后来五巷小学扩大规模,在附近处的巷子里新建了五巷小学新区。</p><p> 一到五巷,倍感亲切,也更敬畏!</p><p> 親切的是:此五巷小学为旧部,新建了五巷小学后,,这里成了分部,后来又成了五巷小学老师的小孩子的托儿所了。此时,五十年代,我母亲曾就业到这里做保育员,因午饭自备,我常用中午休学时间来这里送饭,这院落、这房舍,我都很熟悉,只不过,当时这里面放的不是课桌,而是一张张小床。</p><p> 敬畏的是:就在这里,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曾经在这里就读小学至三年级,1948年胡锦涛由此学校转学至大浦小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胡主席实现了学校的校训。</p> <p>这就是胡主席曾经的教室。</p> <p>这是五巷小学旧址前后门的对联。</p> <p>五巷三居古美术馆</p> <p>最瓷——五巷戴宅</p> <p>孙龙父纪念馆</p><p> 位于稻河古街区五巷内。出生于泰州的孙龙父各种书体兼擅,尤以草书为世人称道,与林散之、高二适、费新我合称江苏“书坛四老”"。 他的篆刻、绘画也达到很高的成就,是泰州地区继郑板桥之后出现的又一位书画大师。 此馆陈列了孙龙父书、画、印的代表性作品,是人们了解和欣赏传统书面艺术的重要窗口.</p> <p>五巷石板路</p><p> 五巷街区石板路,为泰州明清时期典型街巷路面造型,用长近一米的麻石铺筑。 2012年7月公布为泰州市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物。</p><p> 古巷四通八达,幽远而豁达,铺着青石板,板面坑坑洼洼,历尽沧桑而又静寂安祥!</p> <p>五巷小景</p> <p>看看老婆婆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思恋无限!</p> <p>五巷西边一条巷子为东时巷。</p><p>东时巷巷头广场</p> <p>东时巷巷头</p> <p>东时巷内叶氏旧居</p><p> 叶武(1884-1955)泰州基础教育奠基人和开拓者,早年参与创办实验小学前身之一的受知初等小学堂和五巷小学前身培英女子学堂. 后参与创办大浦小学前身的五成高等小学。长子叶大根书画篆刻家、美术教育家;次子叶风梧中学特级教师, 系前园家主席胡锦涛中学数学老师;三子叶肯林任职苏州大学 ,书法家 ;女叶树芬资深小学教师。</p> <p>东时巷支巷:善人庵巷,因巷内“善人庵”而得名,为清代建筑。</p> <p>善人庵巷中的善人</p> <p>善人庵巷中的又一善人</p> <p>善人巷到头与稻河路交汇处,有曹俊藝術館。</p> <p>曹俊藝術館。</p><p>曹俊,1966年生于中国江苏省泰州姜堰,现居美国纽约。现任海外华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画学会(纽约)会长。多次在中外举办画展。其作品被中外一些博物馆收藏并陈列;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发行了《曹俊谈艺文集》《曹俊画集》等书集。其作品曾获法国巴黎国际美术大展金奖。曹俊,被联合国官员称为 影响世界的华人艺术大家。</p> <p>曹俊艺术馆内展品</p> <p>头巷,二巷……到东时兜了一圈,又回到景区开始处,陈根推荐我们一游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馆。</p> <p>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馆大门</p> <p>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馆内景</p> <p>可惜疫情期间,展厅暂不开放。</p> <p>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馆后院,我们来到这里,主要就是想瞻仰其后院中间这所四合院。</p> <p>近景</p> <p>再近一些</p> <p>民居大门</p><p>多儿巷1号,这就是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故居。</p> <p>胡主席2012年回故居忆往昔。</p><p> 2012年12月27日,胡锦涛轻车简从,回到了阔别34年的故乡。在泰州期间,他登上望海楼、俯瞰泰州城、察看城河水、重回稻河头、走进科学发展观展示馆,也回到儿时生活过的旧居,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p> <p> 胡锦涛儿时与父(胡静之)母(李之瑞)的合照。</p><p>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p><p>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p><p> 泰州的风水,孕育了泰州的子女!</p> <p>胡主席故居旁的枫叶,胡主席正如这枫叶,历经风霜,终燦烂辉煌!</p> <p>喜看胡主席故居</p> <p>可惜胡主席家旁边的某银行的房子太高了,而且又离得很近,还是有钱就“牛”啊?!</p> <p>胡锦涛故居后门口就是曹俊藝術舘。</p> <p>管王庙</p><p> 管王庙位于稻河古街区内 ,在稻河路东侧沿河街道海陵北路118-10号,与稻河路西侧的中国古井博物馆隔河相望。</p><p> 管王庙是祭祀管仲的庙宇,系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创建官盐制度,被称为盐宗之一。据明(万历)《泰州志》记载,在泰州北关有以庙而名管王庙巷。管王庙是古代盐工所建, 一来是为了纪念春秋 “盐政之祖”管仲,二来是给自己留个歇脚的地方 。据了解,泰州“管王庙”始建于明代早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淮盐地区最早祭祀盐宗的庙宇。早年“管王庙”中供奉有两尊一人高的坐像,分别为盐宗管仲和管娘娘,其侧还有四尊半人高的将官塑像。重修前,曾管理该庙的徐姓道士的后人一直住在庙中,还开了间杂货铺,不少市民也许曾是铺子的老主顾。原管王庙有大门、厢房和厅屋, 现仅存厅屋。 现殿内供奉有以 “盐神管仲 ”为主的神像8尊。 管王庙自明代建立 , 就与泰州古代的“盐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p><p> 管王庙建筑具有明代早期特征,是我国淮盐地区最早祭祀盐宗的庙宇。2015 年落架大修,恢复原貌。</p><p><br></p> <p>九十九间半</p><p> 周氏(吴氏)住宅——泰州中医文化展示馆简介:</p><p> 周氏(吴氏)住宅位于海陵区涵西街17号,始建清咸丰年间,占地2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乡平方米,号称“九十九间半”。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底住建局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组织全面修缮,2012年11月份通过省优质工程竣工验收, 并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p><p><br></p><p> 周民(吴氏)佳宅原主人为周彬(字文涛),系地方富商,周家败落后,将住宅卖给了吴氏(吴希彭,曾任广东盐大使)。吴氏于同治年间重新规划扩建,请来风水先生,拆除原大门,改成正向东方。门前增设照壁,扩大规模,增加了厅堂,又在西侧新壁花园,形成东西4条轴线,住宅园林齐全的泰州一大豪宅。整座建筑群由14个天井组成,各自完整的十多个院落,其建规模宏大,建筑村料优良,青砖黛瓦, 精工细作,水雕、石雕、砖雕美轮美奂,为泰州现存古民居之首。体现了悠久的人文历史,见证了百年的泰州城市沧桑。现由泰州市中医院开设中医文化展示馆,将古建筑文化遗产与传统中医文化共同展示。</p> <p>九十九间半近景</p> <p>九十九间半碑牌</p><p> </p> <p>九十九间半平面图</p> <p>还有点时间,在附近小巷中随便漫步,啊,这才是我记忆中儿时的小巷,斑驳的砖墙勾起我的无限遐想!</p> <p>这是以前在稻河路拍摄的。</p> <p>稻河路和五巷观后的沉思</p> <p>沉思</p> <p> 听说要将稻河路和五巷,修缮复旧,建成旅游景点,也蛮高兴的,可以重览儿时的稻河路和五巷容貌了。回泰州时,也曾几次抽空去了稻河路和五巷,总有些失落而不得要领,五巷还好,尤其是稻河路与儿时的稻河路全不一样了,转来转去,总不得法,总好像少了点儿什么,这次仪征的亲友仰慕稻河路,要去泰州稻河一游,我约了原来住在五巷,准确地说是住在四巷的高中同学陈根,一同去了稻河路和五巷,边游边谈边议,一下子触到了稻河路和五巷的灵魂,稻河路和五巷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复旧,而是突显其“人文”底蕴!这是稻河路和五巷的“根”和“魂”!由稻河路和五巷可窥见古城泰州的深遽的“人文”历史。</p><p> 泰州之名,“泰”在三水中,人水共和谐;“州”为临水而居,在水一方。这是央视宣传片“泰州太美、顺风顺水”的宣传词。大文学家范仲淹和腾子京均在泰州任过职,並且与当时泰州文人唱和诗词。施耐庵的“水浒”,闯出泰州,成就了令人赞叹的中国“四大名著”;郑板桥的水墨,润出泰州,成就了特立独行的“扬州八怪”;梅兰芳的水袖,挥出泰州,叫响了誉满天下的“四大名旦”;孔尚任也在泰州完成了名著《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的剧作,问世三百余年来长盛不衰。这些都是泰州之水的深情滋润啊。</p><p> 泰州,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曾是主要的盐都,盐经济带来了泰州富庶的经济繁荣,也造就了泰州的深厚人文历史,据说宋朝时,泰州曾出过100多位進士;这不,近代又在稻河路出了一个国家元首。</p><p> 稻河路和五巷就是泰州的缩影,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p><p> 马可.波罗称赞泰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尘世中的幸福,由心而生,希望我们共同拥有!</p><p> 这张照片是我和同学陈根在陈宅门前的照片。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在这里和你相遇!白茶清欢无别事,我等风来,也等你!</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