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知道长征要走两万五千里

贝博纳

<p>  1934年11月10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一个月之后,程子华、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按照中央指示,对外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西越平汉路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西征。 </p><p> 三路力量之中,徐海东一路风一路火首先打到陕北,成为对中国革命立下大功的人。 </p><p> 三人团就红军突围紧张筹划且激烈争论之时,被排斥在核心圈子之外的毛泽东,却天天天不亮就在会昌城外爬山,并写《清平乐·会昌》一首:“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1958年,他对这首词作批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p> <p>⏸反“围剿”战斗中的工农红军</p> <p>  1934年8月1日,毛泽东出席瑞金“红场”──大埔桥举行的阅兵典礼后,为《红星报》亲笔提词:“敌人已经向我们的基本苏区大举进攻了。我们无论如何要战胜这个敌人。我们要用一切坚定性顽强性持久性去战胜这个敌人。我们这样做一定能够最后的战胜这个敌人。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 </p><p> 眼见危机,又眼见自己的意见无人听,甚至无人来询问自己,内心之痛苦,旁人难察。 </p><p> 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与毛泽东一样,也未能进入三人团。 </p><p> 在讨论有多少红军部队参加脱离根据地的西征时,李德与周恩来发生了尖锐分歧。李德主张只以中央红军一、三、五三个主力军团突破封锁线,他设想在外线作战打开局面牵动敌人之后,主力还可以返回。周恩来没有明说,但内心非常清楚,一旦主力出击外线,便很难返回。所以他主张撤退整个苏区。</p> <p>⏸长征前期为准备实行战略大转移,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p> <p>  应该说周恩来是对的。后来留在苏区的力量,在敌人重兵“围剿”下损失极其沉重。当时的实情是留得越多,损失越大。</p><p> 李德也不是毫无道理。突围的野战部队如果伴随拥肿,失去机动,损失也要增加。红军长征初期受到的严重损失,也证明了这一点。</p><p> 负责组织工作的周恩来面临两难。</p><p> 他似乎一生之中皆充满两难。</p><p> 后来有两种互相矛盾的议论围绕在周恩来周围。一种说他组织的撤退工作所携东西太多太细,使红军大队行动缓慢,遭到不必要的损失;一种说撤退工作组织得太伧促,该带的没有带,不该带的却带了很多。</p><p> 对这些议论,周恩来很少说话。他从来不是那种品头论足的人。属于他的从来只是工作,而且是越来越干不完、越来越堆积如山的工作。从第四次反“围剿”始,毛泽东已经被排挤出了决策圈,他必需苦撑危局。有些指责是对的。有些指责,却仅仅因为他做得太多。</p><p> 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宿命,周恩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宿命。若没有周恩来只有李德,中国革命该怎样涉过那些激流险滩呢?</p> <p>  9月16日,王明、康生从莫斯科写信给中共中央政治局,谈三件事。一是说明国际“七大”延期召开的原因。二是要中共中央暂时不要给满洲省委发指示,同时川、陕苏区应联系起来,“打通川陕苏区与新疆的联系”,这是“中国革命有伟大意义的工作”。最后是国际在莫斯科出版了毛泽东文集——《经济建设与查田运动》:“毛泽东同志的报告,中文的已经出版,绸制封面金字标题道林纸,非常美观,任何中国的书局,没有这样的美观的书”。这是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最后联系。</p> <p>⏸哈里森·索尔兹伯里</p> <p>  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说:“1934年春,李德在上海的上级弗里德·斯特恩德被召回莫斯科,很快就要派往西班牙,但是没有人来接替了。无线电转送电报是由中共上海中央局负责的,事实上就是掌握在两个中国人手中,他们在莫斯科工作过。一位名叫李竹声,他在莫斯科的斯拉夫名字是克里奇卡;另一个中国人是盛忠亮,或者叫盛越,他的秘密名字叫米茨科维奇。6月,蒋介石的秘密警察逮捕了李竹声,在死亡的威胁下,他供出了电台的位置和盛忠亮的身份,盛也被捕,电台被破获,从此结束了上海局的活动,中断了莫斯科与中国的联系。”</p> <p>  索尔兹伯里描述的是中国革命最困难的阶段。194年6月2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中央局书记李竹声,在上海公共租界马立斯新村中央机关开会时被捕,很快叛变,供出上海中央局电台的位置、中央红军的兵力和作战计划及上海中央局组织部长盛忠亮的住址。盛忠亮刚刚代理李竹声留下的上海中央局书记,10月也在法租界被捕,也很快叛变。李竹声、盛忠亮的先后叛变,使上海局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电讯联系从此中断。李、盛二叛徒从此摇身一变,由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响当当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变成为国民党中统特务。</p> <p>⏸油画《送别》</p> <p>  新中国成立后李竹声被抓获,1973年病死狱中。 </p><p> 盛忠亮在新中国成立后跑到台湾,后去美国定居,著有《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其夫人、儿子先后到大陆访问,盛本人直到2007年在美国去世,始终不敢返回家乡——他内心深处明白给中国共产党人带来的损害。 </p><p> 1934年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自1927年大革命失之后最大的灾难之年:苏区反围剿失败,上海中央局瓦解,中国共产党雪上加霜。</p> <p>⏸油画《湘江战役》</p> <p>  但中共中央还是一直保持着与上海局沟通联络的能力。当时中央红军共有电台十七部,留三部给坚持中央苏区斗争的项英、陈毅、刘伯坚,十四部分别配属军委总部和一、三、五、八、九军团。后来在湘江战役中损失严重,部队大量减员,军委下令把笨重的发电机、蓄电池埋掉,对上海方面无回音的呼叫才完全中断。 </p><p> 所以在莫斯科发号施令的王明说,他听到上海日文《新闻联合》通讯社1934年11月14日所发布的消息,才知道红军撤出了中央苏区。该消息说:“向四川省进发的中国红军主力,在11月10日放弃了过去中央区的首都瑞金。”</p> <p>⏸油画《四渡赤水》</p> <p>  战略转移是后来的说法,当时讲的是“突围”。对这一决定的保密很严。李德回忆,突围的传达范围只限于政治局和中革军委委员;其他人包括军团一级军政领导干部,也只知道他们职权范围内需要执行的任务。所以政治动员,思想教育都忽略了;也没有在干部战士中进行解释工作。为什么退出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 </p><p> 也必须看到那是一个非常时期。在四面合围的敌军已经将中央苏区压缩到一个很小范围之时,保守行动的秘密和突然性,就是保护党和红军的生命。保密决定并非一无是处。所以蒋介石即使抓到了中共中央上海局负责人李竹声和盛忠亮,也仍然没有弄清楚红军下一步的意图。中央红军的最后决定,连上海局也不清楚。</p> <p>⏸油画《飞夺泸定桥》</p> <p>  10月10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主力红军五个军团和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部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开始了向湘西的“突围”——既后来所说的战略转移。 </p><p> 10月25日,通过国民党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感慨万千地说:从现在起,我们就走出中央苏区啦! </p><p> 忙碌的周恩来一言不发,更加忙碌。他组织了庞大的撤退计划,携带了过多过细的东西,个人行李则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两条毯子,一条被单,作枕头用的包袱里有几件替换的衣服和一件灰色绒衣。</p> <p>⏸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p> <p>  李德也留下一段评论:“就当时来说,其实没有一个人哪怕只是在梦中想到过,要北上抗日。虽然抗日是主要的政治口号,但决不是党和军队领导者的军事计划”;“突围的目的,只限于冲破敌人对中央苏区越来越紧的包围,以获得广阔的作战区域;如果可能的话,还要配合已由第六军团加强了的第二军团,在华南的湘黔两省交界地区创建一大片新的苏维埃根据地。” </p><p> 谁也不知道一旦迈出第一步,就要走上两万五千里。最初称为西征,军队也叫西征军、或西方野战军。 </p><p> 开始的无疑是漫漫苦难。也是耀眼的辉煌。</p> <p>  ——本文节选自《苦难辉煌》第六章第三节 作者:金一南 图片是编者加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