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下午我们进行教师培训会议,会议中其中一项内容是学习邓主任主讲的心理健康交流讲座《心连心,与孩子搭建沟通桥梁》,讲座中邓主任提到心理应激反应,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是情绪性的应激反应,所谓的抑郁焦虑的心情。第二个是认知性的应激反应,比如说,会害怕。第三个是行为上的应激反应,比如说会依赖网络。第四个是躯体上的应激反应,比如说出现头晕胸闷,心跳加速,食欲不振,失眠等。对比了自己的情况,自从踏入二月开始,我就开始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了,失眠、焦躁不安、害怕事情做不完、每两分钟就查一次手机怕错过任何信息、不敢午睡怕睡醒了跟不上工作节奏等。
</p> <p> 焦虑的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摆平焦虑呢?网上也有很多书籍和公众号教人们如何应对焦虑。卡尔·弗农在《我是怎样摆平焦虑的》中教读者采用“焦虑再平衡法”。在作者看来,焦虑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生活伴侣。其实焦虑本来就是一种健康的情绪,没有焦虑,就没有生存。我们应该接受它!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根除焦虑,而是让焦虑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p> <p> “焦虑再平衡法”是怎么操作的呢?简单来说,一共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要暴露焦虑,也就是要了解自己究竟在焦虑什么。把你焦虑写下来,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找到自己焦虑的原因。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恐惧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死亡的恐惧,二是他人的评价。然后,我们要学会降低焦虑。通过理性分析、代表疗法、假装微笑、放松疗法等方法,我们可以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接着, 我们要学会重新排列自己的关注点。把目光关注到自己想要什么之上,给自己定下合适的目标,让生活充满动力。最后,我们还要行动起来,维持生活的平衡。我们要检查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出其中不合理、不健康的地方加以调整,然后制定一个固定日程表,坚持健康生活。当然,再好的理论终究也是纸上谈兵。就像作者说的:“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什么都不会改变。”焦虑型人格的我能够尽快行动起来,将克服焦虑当成贯穿一生的旅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