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巍巍,漳水悠悠,有过多少鲜活的往事,闪烁在历史画册的一页页中。 <p>1966年至1972年间,全国各地都兴起、发展有正式编制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简称“文宣队”。</p> <p>1970年3月,经县革委会批准,县文宣队成立。年轻队员们意气风发地在县总务股场院排练造型,满怀豪情,壮志凌云。</p> <p>当年,县文宣队的大本营就驻扎在人民会堂的二、三楼。</p> <p>时光荏苒,星斗移换;潮起潮落,花谢花开。40年后,2010年10月6日,原班人马从四面八方践约而至,欣喜重聚;并盛情邀请原县武装部政委兼县革委会主任、年届八旬高龄的老领导李文庆(后排红衫立者)和夫人(后排右6)自山东回云城,一同纪念县文宣队成立四十周年,共度热情洋溢、艺韵焕发的美好时光。</p> <p>流逝的时光在昔日大本营——人民会堂前定格,风采焕然,喜气盎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民会堂前合影</b>(36位)</p><p><b>第一排</b>:</p><p>周若容、方潮娇、刘素秋、刘红兰、</p><p>杨玲娣、陈永华、郭素英、方丽达、</p><p>高惠卿、汤丽真、张美玉、张淑琴</p><p><b>第二排</b>:</p><p>张贵州、陈镇坤、戴仁林、陈柳彬、</p><p>陈伯群、汤本仁、王崇尧、李文庆、</p><p>李夫人、吴联德、陈耀辉、朱怀芳</p><p><b>第三排</b>:</p><p>方建德、吴凌云、吴振元、龚永昌、</p><p>方平旺、阙锦添、郑崇伟、吴友水、</p><p>陈 裕、朱超练、黄再意、陈职平</p> <p>1972年初,县革委会主任、县武装部政委李文庆(后左)和县一中副校长陈亿出席县中学生运动会闭幕式。</p><p>前左为县一中排球队二传手黄志仁(高中74届),前右为县一中田径运动员林加欣(高中75届)。</p> <p>曾经长期兼管县文宣队的县武装部两位军代表:</p><p>刘万坤科长(左)、田青培科长</p> <p>当年,李政委(左)对县文宣队极为重视、关心、支持,百忙中亲自过问文宣队业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是文宣队持续发展、前进的强有力推手。</p><p>省艺校下放干部、县文宣队老队长王祟尧(右)既懂行又热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愧为文宣队得力的带头人,深孚众望的老大哥。</p> 同时,由省艺术界下放的多位经验丰富、造诣深厚的表演艺术工作者,全力传授、指导业务,精心栽培演员,为文宣队整体素质和演创水平的突飞猛进倾注大量心血,取得优异成果,其显著贡献不可磨灭。<br>这是在福州安度晚年的省歌剧团杨琼佩老师(左)和老伴、省话剧团汤元强老师(右)。 <p>县一中初中69级学生高志强回忆:</p><p>1970年前夕,汤元强、杨琼佩伉俪全家五口从福州下放到本县下河公社世坂大队。县里很看重他们的艺术专长,邀请他们担任县文宣队导演。那些年,汤老导演并参与演出了一批精彩节目,如在他执导的话剧《鱼水新歌》饰部队首长(初中69级学生杨玲娣饰部队卫生员);杨老则导演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样板戏”的折子戏等。</p><p>我曾到过他们家,吃过杨老做的蒸年糕,还看过两位导演指导县文宣队员学唱“样板戏”和排演话剧《鱼水新歌》。二老是为我县传播、繁荣舞台艺术的功臣,人民群众感谢他们!</p> <p>喜看稻菽千重浪,重返故地精神爽。李政委虽已年过八十,依然神情矍铄,精力充沛,兴致勃勃地与原文宣队员开怀座谈,追忆往昔峥嵘岁月,畅谈沧海桑田新貌。</p> <p>联欢晚会上,李政委临场致词,抚今追昔,为当年的“老中青”久别重聚而倍感欣慰。</p> <p>时光不褪风华,重逢更重情谊。老而弥坚,风度翩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联欢晚会合影</b>(45位)</p><p><b>第一排</b>:</p><p>张贵州、陈伯群、方梅香、张淑琴、</p><p>汤丽真、张美玉、刘素秋、郑瑞炼、</p><p>张惠昭</p><p><b>第二排</b>:</p><p>陈耀辉、陈永华、汤本仁、王崇尧、</p><p>李文庆、李夫人、吴联德、陈职平、</p><p>阙锦添</p><p><b>第三排</b>:</p><p>方建德、吴凌云、戴仁林、高惠卿、</p><p>方丽达、黄再意、陈镇坤、周若容、</p><p>刘红兰、杨玲娣、郭素英、陈素莲、</p><p>张杉云、方潮娇</p><p><b>第四排</b>:</p><p>郑崇伟、朱超练、朱怀芳、吴友水、</p><p>方平映、龚永昌、张益明、方伟玲、</p><p>陈柳彬、郑志雄、吴大维、吴振元、</p><p>陈 裕</p> <p>流金岁月,宝刀不老,老演员纷纷登台献艺,沉浸在热烈、熟悉的演艺氛围中。</p> <p>秋高气爽,游览本地著名的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p> <p>风景这边独好,艺术之树长青。</p> 顺道重访上世纪60年代本地重大的水利工程——北江水闸。 <p>北江水闸一隅僻地,荒草离离,堤坝处处呈现岁月遗痕。</p> <p>离离碑前草,一岁一枯荣。碑文久经风雨,刚劲字迹犹历历在目。陈职平站在他亲撰的北江水闸石碑文前,不由得思绪穿越时空,感慨万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漳江水闸</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碑文)</span></p><p><br></p><p> 毛主席教导我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学大寨”。我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持政治挂帅,由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贯彻自力更生、勤俭办水利的方针,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发扬敢想、敢说、敢闯、敢革命的精神,出现万人上阵,日夜奋战:横堵江水,开山采石,运送石料,挖基砌体,破除迷信,技术革新,利用地模,预制构件,滚筒运输,高空吊装,使工程既快又好且省。</p> <p> 水闸于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一日动工兴建,经过四个月奋战,全部建成。闸身长二百一十米,三十三个墩,三十四个闸孔,每孔宽五米,每秒泄洪量约二千立米。工程完成土石方十万六千七百方,造价一百三十七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九十万元。投入劳力四十四万工日。</p><p> 本工程与南江水闸同时建成,一齐发挥效益。从此,漳江水驯服了,引水提水灌溉良田,消灭干旱,洗碱冲淡,既由人们呼唤!漳江两岸农田,稳产高产,持续向前!万民高呼:</p><p>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p><p>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p><p> 伟大的Leader Mao主席万岁!</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 (一九六六年六月)</p><p><br></p><p><br></p><p>碑文撰写人为县文化馆职工陈水枝(即陈职平,时年18岁)</p> <p>陈职平后与同在文宣队的常山农场归侨演员郑瑞炼喜结连理。</p> <p>鹣鲽情深——主演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党代表洪常青的陈镇坤与周若容结为终生伴侣。(1969年)</p> <p>来自常山华侨农场的文宣队队员陈永华(在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扮演战士小庞)喜得佳偶。</p> <p>琴瑟和鸣——朱超练与郭素英喜结良缘。(1979年)</p> <p>文宣队员、优秀青年演员刘红兰。</p> <p>文宣队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演出团队里,有两位舞台美工郑志强、张文生。郑志强(上图左)惠安人,1969年1月13日,自福建省艺术学校舞台美术专业毕业,分配到本县文化馆工作(1980年调回惠安)。当时,他受上级统一调派,发挥美术专长,借调到文宣队《红》剧创作排练团队,主要负责舞台布景设计及绘制,也参与到各地的慰问演出,任务完成后仍回文化馆做本职工作。县潮剧团恢复后,他也经常帮该团画布景。</p><p>郑志强提供旧照资料时回忆,他是在刚画完《红》剧布景时与一位本地画友吴伟雄(右)拍这张合影的,衣服上还沾着斑斑点点的颜料。</p> 70年代初,郑志强在东山岛风动石留影。 <p>郑志强70年代画作。</p> <p>郑志强70年代画作。</p> <p>郑志强70年代静物画。</p> <p>1978年本县业余文艺创作座谈会代表合影。少长咸至,新秀云集,内有原文宣队的汤本仁(3排右1)、陈永华(前排右5)。</p><p>还有不少熟悉的面容:县一中音乐老师李宝森(3排右2)、教育界耆老陈嘉音(2排左4)、县委宣传部部长施武弄(2排右5)、后曾任县作协主席的上坑大队知青唐镇河(前排右6)、后任县委组织部组织员的文艺爱好者蔡超明(4排左3)、云一中高中三班的文艺爱好者张炳富(前排右1)……</p> <p>1979年3月7日,在外县演出時,郑瑞炼(后中)得知赴港申请巳被批准,文宣队诸位老兄弟向她祝贺,合影留念</p> 送战友,依依满别情。 <p>2002年4月2日,文宣队几位哥们思念故旧,特地前往惠安看望郑志强、郑志雄兄弟,开怀相聚。</p> <p>既来之,则游之。难得休闲,斗阵在惠安、崇武游览名胜遗迹,领略天风海涛。</p> 郑志强(左1)、陈职平(右3)、郑志雄(右2,郑志强的弟弟)等昔日队友合影留念。 <p>人生可比似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p> <p>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要拼才会赢。</p> <p>陈职平(左)与郑志强(右)。大家皆正当年富力强时期,不似春光,胜似春光。</p> <p>日月如梭,流年似水。静久思动,分久思聚。2007年3月5日,分散在各地的原县文宣队队员心有灵犀,遥相呼应,首次欢聚一堂,谱写下队友情谊新华章。有了“第一聚”热身、促进,就有了2010年10月更大阵容的40周年喜相逢。</p> <p>10月7日,文宣队一干原班人马簇拥李政委和李夫人,兴致勃勃来到厦门特区游览。</p> <p>特区面貌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他们都是历史见证人。</p> <p>走过,看过,良辰美景不错过。</p> <p>与阔别多年的老领导李政委一路同行,一道合影,笑逐颜开。</p> <p>陈职平与亲密战友汤本仁(左)悠闲坐草埔上合影留念。</p><p>汤本仁是文宣队乐队台柱,技艺精湛高超,尤其二胡水平是本县最精妙的,名曲《二泉映月》、《赛马》等都是他的保留节目;人品也有口皆碑。他俩属几十年的莫逆知交。汤本仁用的第一副老花镜,金丝边、可折叠的,就是托陈职平帮忙从香港选购寄来;陈职平每次回乡,都记得带内地买不到的高级二胡弦给他。而汤本仁只要一知道陈职平回来,总是第一个登门,两人非常投契,无话不谈。</p><p>可惜,2014年新春期间,汤本仁突遇车祸致重伤,抢救医治无效,不幸逝世。闻者皆为之唏嘘痛惜,陈职平更为遽失多年挚友而痛心、落寞久久。</p> <p>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秋月又十年。</p> 县一中初中69级学生高志强(右)70年代初就对文宣队活动和下放的艺术人才有深刻印象,是他们最早的“粉丝”。 2012年6月,他借到福州出差机会,怀着崇敬心情登门拜访曾为本县文艺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汤元强、杨琼佩两位老前辈。看到他们虽年过八旬,但身体健朗,思维清晰,满怀欣喜。<br> 高志强回述这趟拜访情景说:<br>汤老先生从1950年代起,在舞台和银屏上扮演过几十个不同身份的角色,比如革命青年、解放军官兵、党的干部、《收租院》里的瞎老头、游击队长、工人、秀才、官吏和电视剧《死命令》里的土匪司令等等。拜访中,二老很健谈,往事记忆犹新,并拿出厚厚的相册,向我娓娓介绍当年的剧照和艺术角色。 汤元强老前辈的书法墨宝之一,功底深厚,气势不凡,意蕴壮阔。 老队员陈职平迁居香港多年,一直主持某民乐团,为各界社团、宗亲会等联谊活动演出民乐专场,也常返内地演出或回乡走访老友。这是与本地民乐爱好者张炳顺到马山七星岩景区观赏,乘兴演奏民乐小怡。 <p>2014年5月,陈职平由香港返乡度假,在家中拉起二胡,与宾客同乐。</p> <p>陈职平、郑瑞炼夫妇借回乡机会,赴福州拜访原省艺校下放干部、县文宣队老队长王崇尧。</p> <p>陈职平、郑瑞炼夫妇在福州会晤久违的老朋友、与文宣队关系密切的原县一中音乐教师李宝森、林锦英伉俪。</p> 原县文宣队乐队主力汤本仁生前在家中拉二胡,陶然于艺术化境。 <p>2014年夏,原县文宣队老演员汤丽真与爱人王新潮老师(县一中数学老教师)在家中接待来访的昔日学生。</p> 2019年夏,汤丽真老师到高志强家串门。 <p>2018年,原县文宣队老演员张淑琴和老伴方燕谋赴美国旅游观光。</p> <p>2019年,张淑琴和老方老两口再游欧陆,饱览古典文化遗产。</p> <p>2019年,原县文宣队演员杨玲娣(右2)与云一中老同学在一起休闲叙旧。</p> 2019年夏,原《红》剧舞台美工郑志强在泉州会见来访的高志强。高志强还记得,文宣队排演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时,他常跑到舞台美工道具组观看设计制作,等待捡些美工师用完的颜料瓶,回家掺点水搅一搅,用来学画画。美工师郑志强发现他有这个爱好,热情给予鼓励、指导,帮助他入门美术。高志强得到行家扶持,对美术兴趣更浓厚,经过一番努力,他有两幅年画习作参加了次年县里春节美展,是这次美展中年龄最小的画作者。 <p>本县“民俗文化博物馆”图片展,专栏介绍县潮剧团(包括文宣队阶段)发展历程(高志强美工设计)。一幅幅珍贵的往昔剧照引人遐思。</p> <p>青春无价人有志。60年代的小青年陈职平。</p> <p>1968年,县城绣花厂青年女工走上街头载歌载舞,陈职平(左侧)拉小提琴,汤本仁(右侧)拉手风琴,现场伴奏。</p> <p>60、70年代是革命歌曲的一统天下。</p> <p>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在下坂大队表演革命红歌。中排左一是小提琴伴奏演员陈职平。</p> <p>时代特色鲜明的战斗型舞姿。陈职平伴奏很投入。</p> 无产阶级政治挂帅,革命歌曲天天唱。 <p>清水芙蓉——文宣队里芳华灼灼,朝气蓬勃。(1972年)</p> <p>风华正茂——文宣队队员在人民会堂外集合。(1972年)</p> <p>踏上征程——文宣队员们由军代表田科长(2排左3)率领,准备搭乘军车外出演出。(1972年)</p> <p>青春之歌——星期日,人民会堂三楼晒台上,陈职平与文宣队大提琴手郑志雄一起练琴。(1976年)</p> <p>雏凤新声——人民会堂一隅练功,英姿飒爽。</p> 犹有花枝俏——70年代初小城镇罕见的彩色照片。左起:张淑琴、杨玲娣、郑瑞炼。 <p>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女青年演员上戏妆。网络图)</p> <p>经典的藏族风格舞蹈节目《洗衣歌》演出服装照。左起:</p><p>前排:王小华、张淑琴、张美玉,</p><p>中排:方潮娇、杨玲娣、蔡华红,</p><p>后排:刘竹枝、郑瑞炼</p> 1964年,西藏军区歌舞团首演舞蹈节目《洗衣歌》剧照(网络图)<br>荣获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优秀编导奖、表演奖、作曲奖、舞美奖。 <p>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英姿飒爽,激荡人心,艺术魅力影响深广。(网络剧照)</p> <p>1971年,县文宣队成为龙溪地区唯一成功排演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全剧的文艺团体。《红》舞剧被定为春节慰问军民的剧目之一,在福建省多地成功演出,轰动一时。</p> <p><b>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主要演员</b></p><p>吴清华:汤丽真</p><p>洪常青:陈镇坤</p><p>连 长:郭素英</p><p>小 庞:陈永华</p><p>女战士:刘红兰</p><p>小战士:郑瑞炼</p><p><br></p><p>南霸天:方平旺</p><p>老 四:林 森</p><p>南 太:刘竹枝</p><p>老土豪:陈水枝</p><p>伪县长:陈柳彬</p> <p>文宣队骨干演员汤丽真扮演吴清华。</p> 陈镇坤扮演党代表洪常青。 <p>郭素英扮演红色娘子军连长。</p> <p>刘红兰扮演红色娘子军女战士。</p> <p>据汤丽真老师讲述,当时县文宣队经费很有限,《红》剧的排练、演出尤其繁忙紧张,20多名演员要分担全剧50多个角色,每场演出都必须人人上阵,全力以赴。领导顾不上考虑安排人拍摄现场演出剧照。这些时代感、艺术感真实、鲜明的剧照,都是演员们自掏腰包,请“艺术照相”馆师傅朱文清在演出结束后来舞台现拍,自己留个造型纪念。</p><p>《红》剧剧照来之不易,为数不多,能完好留存至今而成为历史见证,实属珍罕。</p> <p>当年县文化馆干部、《红》剧美工郑志强为《红》剧第一场、第二场精心设计、绘制的舞台布景色彩原稿,珍存至今,已成为难得一见的历史资料。</p><p>另一位专业人员张文生是《红》剧的舞美,即负责舞台美术——灯光、布景、幻灯、道具,以及场景效果等。</p> <p>《大众电影》1964年第10~11期内页。1960年代最早演出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演出。</p> <p>1960年代,最早演出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p> 《大众电影》1964年第10~11期内页。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改编的现代昆剧《琼花》,在上海、广州等地演出。 1960年代,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出现代昆剧《琼花》剧照。 <p>在“文 革”前,县潮剧团曾排演过若干现代戏。如1964年演出现代潮剧《白毛女》,剧照为汤丽真扮演的主角喜儿。</p> <p>随着各方面条件逐步改善,文宣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后期开始恢复排演现代潮剧,增添了精彩新剧目。</p><p>现代潮剧《苗岭风雷》剧照。张淑琴饰演苗族山妹子腊梅。</p> <p>现代潮剧《红珊瑚》剧照。张淑琴主演渔家女珊妹。</p> <p>文宣队排练现代潮剧《杜鹃山》前召开演职人员工作会议,深入酝酿。刘红兰在剧中饰演主角柯湘。</p> <p>现代潮剧《杜鹃山》剧照。</p> <p>县一中初中69、70、71级学生文宣队,部分学生曾作为群众演员参与了县文宣队的某些演出。左起:</p><p>前排:葛小蕙、张阿娜、吴丽莎、陈绿萍、魏淑芬</p><p>中排:郑美珠、章晓红、陈玫、冯佩珠、李超英、张丽华</p><p>后排:高志强、康明辉、程建华、张伟强、李金城老师、林隆钟老师、李宝森老师、黄文骅、吴泽三、李大鹰</p> <p>后成为本地知名画家的初中69级四连学生高志强回忆:</p><p>咱们一中有许多男女同学当年都被借去文宣队扮演红军战士、团丁和海南村姑等角色,我知道的有:赵民勇、汤志强、柳国明、杨玲娣、沈克、林美英等学生。队员中,现居香港的职平兄扮演老地主,后来成为他太太的郑瑞炼扮演娘子军小战士;出身于本地梨园世家的林森扮演老四,等等。整部戏是在时任县革委会主任的李文庆非常重视、大力支持下排练成功的。</p><p>当年我时常跑去看排练,也到服装道具组(现南强路旧城关派出所原址)观摩制作。洪常青就义的那堆柴火烈焰设计方法,几十年后被我用在云霄某年正月十五大型花灯展示活动中,为县委党校制作了一盏象征“革命大熔炉”的熊熊燃烧的火炬。</p> <p>1970年元月,福州下放干部四个子弟初到本地,在云一中初中69级三连、四连就读。汤志强(后左)是汤元强、杨琼佩的大儿子,校学生文宣队主力;郭石皇(后右)、郭石浩(前左)是亲哥俩;吴克(前右)在四连学习成绩最拔尖,还是校篮球队健将。汤志强和吴克都曾在《红》剧中跑龙套。</p><p>郭石皇当年对“样板戏”唱段特热衷,唱得有板有眼;蓦然回首,感叹道:细看一遍剧照,许多《红》剧里熟悉的面容还定格在遥远的记忆中,对上号了。</p> <p>初中69级三连学生吴李鹰(上图左)也曾参与扮演群众演员,提到这个话题,不禁回想起:当时县宣传队排演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人数不够,向我们学校借了不少同学参演。我们参与《红色娘子军》排演的往事历历在目……</p> <p>初中69级三连学生、后成为福州市铜盘中学高级教师的郭少玲(上图右)也浮想联翩:很多美好的回忆瞬间呈现,《红色娘子军》的主演汤丽真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感觉她的演技真好,我算是她的“粉丝”吧。为了看演出,我去向李政委拿票,全不顾心中的惧怕了。后来又听说她是新潮老师的爱人,迫切期待看到她生活中的美好形象,最终还是成了遗憾。现在照片中终于看到真人了,弥补少年时的遗憾啦。</p> <p>芭蕾舞剧电影版连环画封面。(网络图)</p> <p>高志强犹记得,早年云一中成立学生文宣队后,在李宝森等老师带领下排演节目,异彩纷呈。约在1972年,李宝森老师编导了一部芭蕾舞剧《东海女民兵》,由初中69级三连学生陈玫主演,高志强担任美工,绘制土坡、礁石等背景。十几位学生演员全都穿芭蕾舞鞋,立脚尖。此剧曾到东山县慰问演出,引起台下观众轰动。这一节目的成功排演就是受到县文宣队《红》剧的启发和推动。</p><p>云一中学生文宣队还曾得到县文宣队陈镇坤、汤丽真等老师的关心、指导,于1976年前夕成功排练了《红色娘子军》的第一幕,由高中75级女生阮惠华饰演吴清华,男生田南征饰演洪常青。此剧在云一中校园内曾带妆彩排过,后可能因时机不适合而没能公演,留下一个遗憾!</p> <p>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 <p>始建于1959年的人民会堂久历沧桑,年年岁岁,迎朝阳,送晚霞,惯看月缺月圆、云卷云舒,承载着历史的斑驳记忆;在落成60年的2020年,静候县文宣队成立五十周年的集结号响起。</p> <p>感谢陈职平、郑志强、汤丽真、张淑琴、陈镇坤、戴仁林、高志强等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相关图片。(另有少数图片转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