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世宜时?何宜青衿(一)

樵苏

<p>王家宜(摄于上世纪80年代崇一中英语教研室)</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宜世宜时?何宜青衿</b></p><p> ——王师家宜先生简传</p><p> 文/樵苏无忌</p><p> 20200510</p><p>&nbsp;</p><p> 王家宜(1928-2004),男,北京人,一名倾心于教育的英语教师。由于他在英语教学中原创性贡献,所以目前是崇一中唯一上百度人名词条的教师。</p><p> 据百度词条介绍,上世纪80年代,王家宜在全国、省、市级报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百篇,其《英语动词体性》一文,填补了国内英语语法学术空白。他首批向国家有关部门陈情呼吁,要求高考加强听说能力考查,以结束当时“聋哑”英语教学状况。</p><p> 王师家宜先生,特别让人怀念的风范长者,所教的优秀学生目前遍布世界各地。</p><p>&nbsp;</p><p> <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幼年时,优游充实的京少生活</b></p><p> 王家宜出身前清正黄旗。原祖籍浙江绍兴,汉人,祖上悬壶济世。在清道、咸年间被清廷遴选入宫为御医。后抬籍入正黄旗,其曾祖父于同治年间娶清宫格格为正室。</p><p> 祖父王文俊,生三子一女,满汉混血。长子王振崑,次子王振崙,三子王振桐,小女王淑兰。王淑兰是格格和王爷的掌上明珠,民国时人称“最美淑女”,后结亲郎府。翁婿郎鲁逊,民国早期著名雕塑家,是与潘玉良等同批留法学生,精通法语,曾为蒋中正先生专职法语翻译。郎鲁逊同批次的留法同窗兼好友常书鸿先生,也就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号称“敦煌守护神”。</p><p> 王氏家族的语言天赋传承,至少可以追溯到其祖父王文俊。王家宜的祖父王文俊精通法语,其父亲王振崑精通英语和阿拉伯语。</p><p> 王家宜整个家族的语言教育经历,大致起于清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p><p> 在老北京城西什库大街33号,有一座天主教堂叫做西什库教堂,本名救世主教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开堂于康熙朝的1703年。西什库教堂附近,是王氏家族,曾经裘马扬扬的八旗子弟,已经开始破落萧条。王文俊的父亲是西什库教堂的门房管事。那时为洋人做事的,也非寻常人家,招考条件非常严格,有文化考试,体力测验,还要考察喝酒的本领等。</p><p> 一天,在北方的飒飒秋风的寒意里,西什库教堂前的空地上,一个小小的少年正聚精会神伏在矮桌上书写法文,恰遇路过的法国主教。主教停下脚步,饶有趣味地观看孩子工整漂亮的书写。孩子旁若无人,专心致志。半晌,主教手抚孩子的头赞扬时,孩子立即站起来,非常有礼貌地用标准法语感谢并祝福主教。主教惊讶,感动,即对随行说:“这孩子很好很好,就让他进教会学习吧。”</p><p> 这个年幼的孩子就是王家宜的祖父王文俊先生。王文俊后来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北京法文学堂毕业,精通法语。</p><p> 王文俊供职于平汉铁路,初任厂务处稽核课长,后任工段长,参加过“二七大罢工”。后来他的三个儿子也在平汉铁路供职。王文俊收入颇丰,每月200多个现大洋。在武汉最繁华的汉口闹市区地段,有他精美的巨宅,这是平汉铁路局提供的住所。抗战初期,王文俊还在这里接待过文化名人郭沫若、胡风等。</p><p> 1928年,王家宜出生于北京城西什库大街33号王氏家族大院。因为祖父王文俊和父亲一辈的工作稳定,家族的没落情况得到了逆转。王文俊虽在武汉有豪宅,高级铁路职工,往返京汉十分方便,所以主要住在北京。</p><p> 王家宜作为王氏家族的长房长孙,虽然他的生母去世很早,但祖父王文俊并不疏于对他严厉的管教,加上父亲王振崑严格的熏陶,博闻强记,英语水平有相当雄厚的基础。祖父会在任何时候考他单词记忆,若能顺利背出来,祖父就很高兴,若背不出来,祖父会一脸怒气,拂袖而去。在单词回想不起来之前,祖父不会和孙子说上一句话。有一次,因为单词记忆,祖父一天没有搭理过王家宜。久之,形成了他家庭外语学习习惯的固定模式。</p><p> 严苛的家庭学习之余,京少王家宜在家族邻里可算孩子王,在京城他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包括北京天桥杂耍洋玩,他无所不精。</p><p><br></p><p> (敬请待续,共分八篇)</p> <p>图片说明: 家族部分成员1937年11月摄于汉口(后站抱小孩者为王家宜祖父王文俊,前右坐者为驸马王爷之女格格祖母,前左坐者为王家宜小姑王淑兰,即郎鲁逊妻)</p> <p>据上海市档案馆资料记载,王家宜祖父王文俊任职情况及工资</p> <p>北京市档案馆资料记载王家宜祖父王文俊早期工作工资情况(工资最高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