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纪实文学家叶永烈千古

猪猪🐷

<p>叶永烈 编辑 </p><p><br></p><p>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2020年5月15日),男,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 [1] 。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 [2] 、上海文史馆馆员 [3] 。</p><p>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笔名萧勇、久远等。以长篇小说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作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被选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 [4] ;其《床头上的标签 [5]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被选入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2]&nbsp;</p><p>2020年5月15日9时30分,叶永烈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p><p>最新新闻</p><p>著名作家叶永烈在沪病逝2020-05-16 09:17</p><p>5月15日,著名作家叶永烈在沪病逝,享年80岁。叶永烈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并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蜚声文坛。由叶永烈担任主要作者之一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详情</p><p>内容来自</p><p>中文名 叶永烈 别 名 萧勇、久远、叶杨、叶艇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地 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 1940年8月30日 逝世日期 2020年5月15日 职 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 《小灵通漫游未来》《“四人帮”兴亡》《邓小平改变中国》《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职 称 教授、一级作家</p><p><br></p><p><br></p> <p>人物生平编辑</p><p>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p><p>作家叶永烈</p><p>作家叶永烈(8张)</p><p>1951年(11岁),开始发表诗作。</p><p>1958年(18岁),开始发表科学小品。</p><p>1959年,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p><p>1960年(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编写,1961年完成《小灵通漫游未来》 [6] ;之后从事科普创作,1979年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关心。</p><p>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8月25日与妻子杨惠芬结婚 [7] 。</p><p>1979年3月,被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获1000 元奖金。</p><p>1976年春,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p><p>1981年,叶永烈任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p><p>1983年之后,开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p><p>1984年,出版《小灵通再游未来》,之后又出版了《小灵通三游未来》。</p><p>1984年后成为专业作家,以写知名人物、高层人物、历史传记为多,人称“旧闻记者”。</p><p>2015年7月21日,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成立,叶永烈受邀担任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 [8]&nbsp;</p><p>2020年5月15日9时30分,叶永烈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 [1]&nbsp;</p><p>人物著作编辑</p><p>部分作品封面</p><p>部分作品封面(10张)</p><p>叶永烈20岁开始写作,截至2018年1月,已经出版逾3500万字作品。</p><p>叶永烈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 [9]&nbsp;</p><p>长篇小说</p><p>从2015年开始,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这三部长篇小说,并无故事上的联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第一部《东方华尔街》,写当年“冒险家”的后代从美国重返今日改革开放的上海所发生的传奇故事;第二部《海峡柔情》,是上海、台北双城记,写“海峡两岸一家亲”的故事;第三部《邂逅美丽》,是上海、温州双城记,写民国时期动荡岁月的青春故事。这三部长篇小说每部45万字,分别从上海-美国、上海-台北、上海-温州的角度写上海,所以称之为“上海三部曲”。 [10]&nbsp;</p><p>长篇纪实文学</p><p>《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傅雷与傅聪》、《梁实秋的黄昏恋》。</p><p>科普小说丛书</p><p>《十万个为什么》(合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国福尔摩斯》、《科学掠影》。</p><p>纪实文学集</p><p>《叶永烈文集》(50卷)、《叶永烈自选集》(7卷)、《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现重编为《四人帮兴亡(增订版)》)、《陈伯达传》、《反右派始末》、《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行走美国》、《行走俄罗斯》、《行走中国》。</p><p>中短篇小说集</p><p>《爱的选择》,散文集《叶永烈笔下风情》,杂文集《人才成败纵横谈》,寓言集《侦探与小偷》,相声集《圆溜溜的圆》等。</p><p>红色三部曲</p><p>《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p><p>《叶永烈科普全集》</p><p>2017年8月17日,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在上海举行《叶永烈科普全集》(28卷)新书发布会。逾千万字、共28卷的《叶永烈科普全集》,是叶永烈科普文学创作最完整的一次汇集,包括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科学家传记、科普创作理论等六大类内容。 [11]&nbsp;</p><p>科普</p><p>《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为主要作者)</p><p>《小灵通漫游未来》</p><p>《毛泽东复活》</p><p>《叶永烈自选集》</p><p>传记</p><p>《红色的起点》</p><p>《历史选择了毛泽东》</p><p>《毛泽东与蒋介石》</p><p>《邓小平改变中国》</p><p>《“四人帮”传》(包括四人的分卷)(增订版)</p><p>《初起》</p><p>《兴风》</p><p>《横行》</p><p>《覆灭》</p><p>《陈伯达传》</p><p>《陈云全传》</p><p>《胡乔木传》</p><p>《毛泽东的衣食住行》</p><p>《马思聪传》</p><p>《反右派始末》</p><p>《双人伞 :叶永烈家庭传记》 [12]&nbsp;</p><p>《历史的绝笔》 [13]&nbsp;</p><p>《走近钱学森》 [14]&nbsp;</p><p>游记</p><p>《真实的朝鲜》</p><p>《美国!美国!》</p><p>《我在美国的生活》</p><p>《美国自由行》</p><p>《俄罗斯自由行》</p><p>《欧洲自由行》</p><p>《今天的越南》</p><p>《我的台湾之旅》</p><p>《米字旗下的国度》</p><p>《漫步欧洲》</p><p>《樱花下的日本》</p><p>《彩虹南非》</p><p>《加勒比海风情》</p><p>《星条旗下的生活》</p><p>《叶永烈海外游记》</p><p>《澳大利亚自由行》</p><p>《中国自由行:中西部卷》</p><p>《中国自由行:东部卷》</p><p>《中国自由行:台港澳卷》等</p><p>部分作品来源: [15]&nbsp;</p><p>所获荣誉编辑</p><p>人物荣誉</p><p>1979年,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p><p>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15] ”。</p><p>1989年,被收入美利坚合众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利坚合众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p><p>1994年,受聘香港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会员。 [16]&nbsp;</p><p>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15]&nbsp;</p><p>2015年10月23日,《名人传记》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暨《名人传记》十大优秀作家颁奖活动在郑州举行。叶永烈获评《名人传记》杂志社“十大优秀作家”。 [17]&nbsp;</p><p>2019年11月,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出炉,叶永烈获《科幻世界》40周特别纪念勋章。 [18]&nbsp;</p><p>叶永烈</p><p>叶永烈(6张)</p><p>作品奖项</p><p>《小灵通漫游未来》,科幻小说,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p><p>《哭鼻子大王》(同名电影),长篇童话,获中国电影华表奖;</p><p>《红绿灯下》,导演电影,获中国第三届电影百花奖;</p><p>《借尾巴》,获1982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p><p>《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报告文学,获1986年《北京文学》奖;</p><p>《梁实秋的梦》获1988年中国潮报告文学奖;</p><p>《傅雷之死》获第二届优秀报告文学奖,1998年获香港文学艺术中华金龙奖最佳传记文学奖;</p> <p>个人生活编辑</p><p>家庭成员</p><p>妻子:杨惠芬</p><p>子女:2个</p><p>生活故事</p><p>叶永烈和杨惠芬,是浙江温州同乡,都出身于书香门第,父辈之间有交情,算是“门当户对”。</p><p>杨惠芬高中毕业后却因家庭出身不好未能跨入大学之门,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叶永烈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p><p>1962年8月15日傍晚,叶永烈来到离家大约十来分钟路的杨惠芬家“相亲”。</p><p>1963年夏,叶永烈大学毕业,分配在上海电表仪器研究所工作。8月25日,杨惠芬梳着一对乌亮的长辫子,穿着花衬衫、墨绿色长裤,在亲友的陪同下,来到叶永烈家,与之结婚。</p><p>1964年,杨惠芬调到上海工作,他们买下了桂林路漕溪567号这间仅有12平方米的小平房。从此,他们在这简陋的小屋里度过了16载寒暑,养育了两个孩子。业余时间,他们共同署名在《新民晚报》上连载的《元素小传》,其它散见于各报的几十篇科学小品也是他们合作写成的。可后来怎么却不见杨惠芬的名字。</p><p>“风暴”来袭,抄家,给叶永烈夫妇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叶永烈被迫去了奉贤“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直到3年后杨惠芬生第二个孩子时,叶永烈才承蒙“照顾”返回城区,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一边劳动改造,一边照顾妻儿。1973年后,他陆续出版了10本书,当时取消了稿酬,叶永烈除得到一些样书外,买笔墨、买稿纸、买资料的费用都是他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当时,两个人菲薄的收入,要抚养两个孩子,还要供养两家老人,经济十分拮据。有时外出,饥肠辘辘,也舍不得买个烧饼吃。然而,在风风雨雨的洗礼中,他们的心贴得更近,他们的爱情更加坚贞。</p><p>1977年,《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先后在头版头条或显要位置发表文章,称赞叶永烈在逆境中坚持创作,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光明日报》在配发的社论中还号召知识分子向叶永烈学习。叶永烈获得1000元人民币的奖励,并指示有关部门给叶永烈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促使他更好地进行创作。在方毅副总理的关心下,叶永烈搬进了漕溪新一套二室一厅的新居。在新居室里,叶永烈以每年出版10本书的速度写作。从科学幻想小说到科学家传记,从科学文艺转入传记文学,从冠军文学传记到音乐家传记再到政治家传记……</p><p>在家里,杨惠芬是“总理”,柴米油盐酱醋茶,缝补浆洗,她几乎全部包揽;相夫教子、侍奉高堂;杨惠芬还是“秘书”,接待客人,接听电话,收发邮件;杨惠芬还是叶永烈作品的第一读者和评论员兼校对员。她不厌其烦地帮助叶永烈整理资料,抄稿描图,推敲校改。她总要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往往对他的创作颇有影响。</p><p>他们就像叶永烈在结婚20周年之际写给妻子的《长相知》一样:“长相知,不相疑。你信我,我信你。长相知,不相疑。同携手,求真理。长相知,不相疑。共白头,终如一。” [7]&nbsp;</p><p>叶永烈</p><p>叶永烈(8张)</p><p>写作特点编辑</p><p>写作习惯</p><p>在长期的写作中,叶永烈养成了思路通畅,一气呵成的习惯。其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一次性写成,很少有写了一半重新再来的。</p><p>九字方针</p><p>写作坚持“九字方针”——“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自称写传记作品三十余年,“从不东拼西凑”。</p><p>传主原则</p><p>叶永烈选择传主,有三原则:</p><p>一是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p><p>二是能够折射一段中国当代重要的历史;</p><p>三是没人写过(或者即使有人写过,写得浅或者写得不好)。</p><p>还有一个条件是能够采访传主本人,如果传主去世或者传主无法采访,但是能够采访深知传主的人。他不写那种根据资料拼拼凑凑的作品,更不写“复述”式的作品。写作,已经成为叶永烈生命的一部分。在他看来,作品是“凝固的时间”、“凝固的生命” [19] 。</p><p>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p><p>词条图片</p><p>词条图片(1)</p><p>概述图册</p><p>概述图册(4)</p><p>部分作品封面</p><p>部分作品封面(10)</p><p>作家叶永烈</p><p>作家叶永烈(8)</p><p>叶永烈</p><p>叶永烈(6)</p><p>叶永烈</p><p>叶永烈(8)</p><p>1/2</p><p>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p><p>谈资 生活不能没有谈资。</p><p>不知道史前中国科幻,谈什么《流浪地球》</p><p>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史前的中国科幻,生于忧患之时,终于特定年代。无论如何,今时今日的中国科幻已经焕然一新,正意气风发地阔步向前。《三体》和《流浪地球》的火爆,再一次引发了全民的科学热情,科幻的复兴指日可待。</p><p>2019-09-2329阅读1346</p><p>参考资料</p><p>1. 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享年80岁 .京报网[引用日期2020-05-15]</p><p>2. 叶永烈:钱学森最早提出“火箭军” .光明网[引用日期2016-04-07]</p><p>3. 杨雄向文史馆新聘馆员发聘书并讲话 市文史馆再添14位文化翘楚 .上海统一战线.2017-01-19[引用日期2018-06-09]</p><p>4. 小学教科书 语文六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20-03-30]</p><p>5. 床头上的标签 .床头上的标签[引用日期2017-04-24]</p><p>6. 难忘“小灵通”——写在《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25周年之际 .中国网[引用日期2020-01-23]</p><p>7. 叶永烈和他的妻子杨惠芬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2003-1-23[引用日期2013-10-27]</p><p>8. 叶永烈受聘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 .光明网[引用日期2016-04-07]</p><p>9. “双面”叶永烈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6-04-07]</p><p>10. 作家叶永烈转型打造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 .深圳商报.2018-05-18[引用日期2018-06-06]</p><p>展开全部&nbsp;</p><p>叶永烈图册(4张)</p><p>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p><p>谈资 生活不能没有谈资。</p><p>不知道史前中国科幻,谈什么《流浪地球》</p><p>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史前的中国科幻,生于忧患之时,终于特定年代。无论如何,今时今日的中国科幻已经焕然一新,正意气风发地阔步向前。《三体》和《流浪地球》的火爆,再一次引发了全民的科学热情,科幻的复兴指日可待。</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我在上海图书馆聆听过叶永烈老师讲座。席间安排问答。他乐意地回答我的问题,结束后我与叶合了影。我是他的多年粉丝。学生时代阅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年龄大了一直喜欢他的纪实文学。叶老师功德无量,留下数百万文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今年八十岁患前列腺癌走了,我很难过,深深地怀念他!🙏🙏🙏[流泪][流泪][流泪]</p> <p>叶永烈是我很尊敬的一位作家,因为他是一位严肃的作者,纪实文学有不少了逐及敏感问题,他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为证实一个细节,反复找人核实,故他的作品可信。不像当下所谓的作家,知一丶二,道三、四。叶老师太累了,不是伏案疾书,就是风尘仆仆四处采访。他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作品,还有可装一卡车的采访笔记丶录音资料,好些被他采访的重要历史人物己去世了,这些资料弥足珍贵。</p> <p>一个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才子,年轻时成了科普作家,年长后成著名的纪实文学家。叶老师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人生轨迹与文字融合在一起。他质朴无华,实事求是的精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他为人善良,对人诚恳没有大作家的架子。他谦虚谨慎是我国纪实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收起</p> <p>叶永烈追思会有感</p><p>晓星</p><p>6月1日是儿童节,上午10点在龙华殡仪馆举行了叶永烈追思会。叶永烈是《上海滩》杂志的老朋友,热情支持这份刊物达三十多年。我和《上海滩》编辑部原主任葛昆元前往龙华吊唁,昆元还是上海作家协会的会员。因为没有登报预告,当天到场的人数有限,据我目测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人。</p><p>所谓“追思会”,其实就是遗体告别仪式,也是由殡仪馆“一条龙”承包的。现场布置典雅而有艺术感,入口处还有签名墙留念。大厅内外摆满了各界送的花篮。其中也有高级干部送的,如温家宝、刘延东等,他们都是已退休的。殷一璀也送了花篮,她刚卸任上海市人大主任,目前是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场还有赵丽宏等敬献的挽联,但不多,仅四副。上海市的现任领导,包括市委宣传部部长,似乎一个也没来。</p><p>最让我惊愕的,是大厅里摆放了几十个靠背软椅,椅背上都贴了姓名,“对号入座”。由于工作关系,二十多年来,我去殡仪馆出席了数不清的告别仪式,其中也有级别很高的,却从未见过在逝者遗体前摆放成排的座椅。只有个别年迈的吊唁者,是由人搀扶着进来的,才临时给他搬来一把椅子。</p><p>现在落座的大多是中年人,而整个仪式不过半小时,难道他们都站不动?昆元兄指着座位上的一个女子说,她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现任社长。我们的老朋友沈飞德也在前排就坐,他也是有“身份”的,职务是上海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而“身份”不够的吊唁者,不论你是年迈者还是残疾人,都只能站着。这套官场上的开会陈规,竟然搬到吊唁大厅来了,不知叶永烈在天有灵作何感想!</p><p>没有人致悼词,有关叶永烈的生平事迹,是由殡仪馆司仪宣读的。这份文稿应该是作家协会提供的,突出了《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科普作品,就连叶永烈曾经执导的一部纪录片和一部电影都没漏掉,偏偏“漏掉”了他在海内外传播甚广的1500万字的纪实作品。</p><p>现场还放映了一部叶永烈生前风采的视频,其中总算出现了他的纪实作品,但也只见《红色的起点》等“红色三部曲”,而且是一闪而过,至于影响更大的《反右派始末》《四人帮兴亡》《马寅初传》等,一字不提。显然,这就是当下的舆论导向,要把叶永烈限定在“科普作家”的位置上,不希望大众过多关注他笔下所揭示的历史阴暗面。</p><p>代表家属致答谢词的是叶永烈的儿子。叶永烈的夫人杨慧芬没有露面,据说她因为身体不适,待在旁边的休息室里。每位吊唁者临去时都拿到了一条红领巾,这是有点新意的。而追思会选在“银河厅”举办,我觉得也是有寓意的,应该是家属的主意吧?</p><p>当我和昆元兄等准备离开现场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只见一个六七十岁的男子急匆匆赶来,拦住了我们:“对不起,我来晚了。我只想问一个问题,今天有没有市领导到场?”我说:“送花篮的有市领导。”他盯住不放:“我是问现场有没有市领导?”昆元回答:“作协的领导来了……”那个男子愤愤不平:“我早就看出来了,现在根本不把知识分子当回事!”</p><p>我停下了脚步,久久回味着这个男子的激愤之言。其实,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终究是靠自己的作品去赢得千万读者的,又何必在乎达官贵人是否把你“当回事”呢。今天煊赫一时的“书记”“常委”“主席”之类,再过五十年,再过一百年,还有几个会被人记住?而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却可以一代又一代引发回响,历千百年而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