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遍苏州之十七:拙政园(下)

海春居士

上集介绍到位于拙政园东部与中部结合处的园中园“枇杷园”的几个景点。由枇杷园向西可至“远香堂”。 远香堂是拙政园中部的主要厅堂。古人造园的理念是“奠一园之势者,莫如堂”。故“堂”一般都位于离园门不远的主线上,是园内佳景的理想观赏点。 远香堂是一座四平厅,南北双主向,四面落地长窗,这在古典园林营造学上称为“落地明罩”,能使厅堂内非常空透,方便赏景。远香堂后面宽阔的平台连着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所以称为“远香堂”。 《远香堂》匾额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所书。两边有一副80字对联:“建业报襄,临淮总榷,数年间大江屡渡,沧海曾经,更持节南来,息劳劳宦辙,探胜寻幽,良会几忘新拙政;蛇门遥接,鹤市旁连,此地有佳木千章,崇峰百叠,当凭轩北望,与衮衮群公,开尊合坐,名园且作故乡看”。此联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 远香堂内部的摆设。 堂前东南侧有“玉泉”古井一口。 远香堂四面皆景,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 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 倚玉轩位于远香堂西侧,是一个四周带廊的三开间小轩,与旱船香洲隔水相望。 这一带曲廊弯环回转,形成一曲尺形的小庭院,院内原先植青竹数十竿。成园之初,文征明《拙政园图咏》中曾有“倚楹碧玉万竿长”之句,轩之得名亦源自此。 从倚玉轩向北,经兰曲平桥可去“荷风四面亭”。向南有游廊直通“小飞虹”廊桥。小轩东廊直接大月台,与主厅成倚角之势,是拙政园中部名景之一。 清代学者曲园居士俞樾当年游园后曾为园主人小篆“听香深处”四字额悬于轩西向廊内,并评曰“吴下名园以拙政园为最,其南一小轩,花光四照,水石俱香,尤为园中胜处。”后此匾遗佚。 轩内陈列着一块巨大的供石。 倚玉轩大门前有《五福临门》地铺图。 倚玉轩西南的河汊上有一座斜跨廊桥,名为“小飞虹”,东接由倚玉轩南下的曲廊,西连“得真亭”。 廊桥是游廊涉水时的一种延续,底下架空而成为桥,在现存之苏州园林中,小飞虹为仅有孤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廊桥造型秀美,曲线柔和,红色栏柱上承托弧形灰瓦卷棚顶,加上水光的映照和涵影,无论在水院内,还是水院外的山池景区看,均是很别致的观赏主题。 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而名,寓意遁世归隐。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 小沧浪内部陈列着不少供石。 小沧浪旁边是“松风水阁”。 松风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 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凌空架于水上,又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 松风水阁旁植有黑松数株,轻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别有风味,所以松风水阁也称为“听松风处”。 这里的亭廊楼阁曲折回旋,组成了一个以水为中心的庭院。 得真亭,亭旁植有松柏,取《荀子》:“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而名。 亭内悬有一面大镜,四周山水花木映入镜中,颇有“镜里云山若画屏”的境界,自然之真趣于镜中得之。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厅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小庭院内植有白玉兰树,故以“玉兰”为堂命名。 “香洲”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舫或旱船,在苏州诸多园林中都建有石舫。因为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石舫可以应景。 香洲的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集中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类型,可谓多姿多彩。 石舫还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园主造石舫,就是想借此表白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与香洲隔水相望的是“荷风四面亭”。 “荷风四面亭”, 亭名因荷而得,四面环水,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是绝佳的风景点。 “荷风四面亭”上有一幅很有趣的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不仅描绘了此处的景色特点,还巧妙地点出了四季景。上联取的是清代书法家铁保为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联取自唐代诗人李洞“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的诗句。 走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前行,就是“见山楼”。 “见山楼”之名出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它三面环水,似苍龙嬉水,楼是龙头,水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 此处视野开阔,为北部的主景区,与南部次景区的小沧浪、小飞虹和得真亭窄小的空间布局形成鲜明的对照。 见山楼在历史上叫做“藕香榭”,门前至今仍挂有《藕香榭》匾额。 太平军占领苏州时,此楼曾被用作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处。 “别有洞天”月门是中花园与西花园的通道,穿过月门就是西花园。 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阁楼好似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此得名“浮翠阁”。 笠亭,因亭顶状如斗笠而得名。 “与谁同坐轩”取义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因轩顶状若一把打开的折扇,俗称扇亭。 “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意命名。 楠木镂雕的云龙图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龙图案,相传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 拙政园最西部是盆景园。 隔着浮翠阁、留听阁,用竹篱笆围出一片平坦的空地,里面陈列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盆景,其中有不少是苏派盆景的精品。 拙政园盆景园始建于1954年,是苏州园林中较早的专业盆景培育基地和观赏处。 拙政园历经沧桑,盆景园也几度兴衰。现有各类树桩及杜鹃盆景约50个品种1000余盆。 苏派盆景具有古雅拙朴、老而弥坚、潇洒隽秀、耐人寻味的独特风格。 盆景园可谓四季有景:春天,几十个品种、数百盆杜鹃红似烈火,白如冬雪,粉若胭脂,绚烂夺目;盛夏,紫薇花、红薇花、白薇花姹紫嫣红,如火如荼;秋季,石榴结果,笑绽枝头,木瓜生香,果实累累;冬天,松柏常青,傲霜斗雪,百年梅桩,争妍比艳。 拙政园盆景园,犹如镶嵌在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的璀璨光彩吸引着无数热爱盆景艺术的游人,也为拙政园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塔影亭”处于园区最西南角,是一座端庄怡然的八角亭。 “鸳鸯厅”是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所谓“鸳鸯厅”,从外面看是一个屋顶、一个大厅,内部却是双顶双厅。一般来说,朝南的大厅为男厅,面北的大厅为女厅。 南厅为“十八曼陀罗花馆”,馆名出自清代苏州状元陆润庠的手笔。曼陀罗花是山茶花的别名,因园主在小院中种了18株山茶花,故取名“十八曼陀罗花馆”。 北厅为“卅六鸳鸯馆”,馆名为清代苏州状元洪钧所书。因厅前是一荷池,夏秋时节,池中芙蕖飘香,鸳鸯戏水,别有情趣,故题名为"三十六鸳鸯馆"。 在“卅六鸳鸯馆”北面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幢楼阁的倒影,这幢楼阁便是“倒影楼”。 倒影楼始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昔日西园园主张履谦为纪念文征明和沈周而建。 楼阁下层是“拜文揖沈之斋”,意思是“文征明沈周纪念馆”。文征明是拙政园规划设计的参与者,沈周是文征明的老师,后人将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合称“明四家”。“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着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文征明石刻像。 沈周石刻像。 苏州园林的最大特点是宅园合一,住宅是园林不可分割的部分。拙政园住宅坐落在园南,原为清末民初李鸿章之侄、云贵总督李经羲所有,故称李宅。 李宅为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多进格局,曾设为“苏州园林博物馆”,现重新划归拙政园,被辟为“住宅展示区” 及南出口。 李宅大门偏于住宅主轴线东南,沿用明代旧制。第一进为轿厅,厅内展示了官轿、女轿各一顶。 第二进大厅,前有砖雕门楼,上刻“清芬奕叶”四字。 庭院规制宏大,为喜庆典礼和接待贵宾专用。 第三进为正房楼厅,天井较小,东西有厢房。 正厅陈设。 东厢。 西厢。 第四进楼厅规格较高,楼高进深,庭院宽敞,三面回廊环绕。院墙高大、上开漏窗。 男厅。 女厅。 后庭小院。 小院的石库门直通拙政园中花园。 拙政园以“咫尺山林”再现了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极富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留给游客的是温馨的回味和永久的记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